大家的朋友圈一直被“打工人”的句式刷屏,一群年轻人把工作称作“打工”,戏称自己为“打工人”,有关“打工人”的调侃话语和表情包层出不穷。在自嘲和会心一笑之余,不禁有个疑问也会浮现于脑海之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冷静下来深思熟虑之后,发现这些时不时冒出的新生词汇,经常能生动地反映出他们所面临的生活和社会生存处境,同时也能体现出他们对外部环境的态度,其中甚至不乏种种后现代式的结构及自嘲。所以无论是在高端写字楼工作的精英白领,还是体面地坐在办公室里的单位工作者,大家都被刷屏的“打工人”文案戳中了心房,既不想去工作,又害怕失去工作,这是多少职场人的真实状态。即便是被工作折磨千百遍,还是要待它为初恋。其实无论是“社畜”还是“打工人”这样的说法,都是职场年轻人宣泄情绪、释放压力的一系列出口罢了。
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现实,现在社会负压增加,很多年轻人面对着房子、车子、孩子的多重压力,没有什么拼命的雄心壮志,没有欲望、抱负、梦想,每天在职场上战战兢兢,只为混口饭吃。这一种自嘲,是年青一代对生活的清醒认识,也是无声的反抗,更多的是无奈,工资追不上房子,只能好好地活着。
对于我们的社会来说,“社畜”“打工人”这些自嘲标签背后体现的职场年轻人的吐槽和埋怨,应当被看作是一种珍贵的反馈机制,要通过这些反馈去了解社会还需要做出何种改进。社会也要反思如何给年轻人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企业需要反思如何让年轻人更好创造价值。
“社畜”“打工人”这些自嘲也是自我鼓励,接受平庸也并非安于现状。
“打工人”“社畜”等词的出现不是当代年轻人自甘堕落,相反,他们开始踏实地生活,与生活做斗争,并且能够乐在其中的体现。有时工作太累,我们也会大吼一声:“不干了!不干了!”扭头一看,依然在伏案工作,敢情那声“呐喊”也只是一种另类撒娇。
就算生活狼藉,我们的心中也会留有一个小角落,单纯的认为“只要努力,明天会更好”。执着的信念,支撑着我们继续前行。当夜深人静,万家灯火变成星星点点时,我们也忙完了手头上的工作,安静的蜷缩进被窝里,在棉质床单舒服的安抚下,满意的睡去。新一天的朝阳升起时,我们就会满血复活。白天拼命繁忙,深夜修复重生,过想过的生活,成为想成为的样子,欢笑或泪水,只要生命不息,便要努力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