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的方式路径有以下十种:
一、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
开发式扶贫是对过去传统的分散救济式扶贫的改革与调整,是中国政府农村扶贫政策的核心和基础。
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支持、鼓励贫困地区干部群众改善生产条件,开发当地资源,发展商品生产,增强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能力。
二、强调扶贫到村到户
中国在实践中探索出许多行之有效的扶贫到户方式:
1、是干部包扶到户,即组织各级干部与贫困农户结成"一帮一"对子,采取签订责任状等方式,明确干部包扶任务。
2、是实体带动、效益到户,即通过鼓励企业与农户合作建立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实现农产品产、供、销的良性循环。
3、是异地开发、移民到户,即本着自愿的原则,将贫困农户从生产生活条件极其恶劣的地区搬迁到条件较好的地区,实现异地脱贫。
4、是社会各界帮扶到户,即组织社会各界对贫困农户进行帮扶。
5、是小额信贷也是扶贫到户的关键措施之一。中国政府在借鉴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扶贫经验的基础上,积极组织小额信贷扶贫到户,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重视科技教育扶贫
中国政府动员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在贫困地区积极推广农业先进实用技术,组织科技人员到贫困地区挂职任教,组织科研单位到贫困乡、村宣传普及农业技术。
这些措施有效地改变了贫困地区落后的生产方式,提高了土地的产出率,迅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四、动员和组织社会各界参与扶贫
在扶贫开发中,政府各部门根据中央政府的统一要求,从尽快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大局和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积极参与扶贫开发。
政府有关部门分别制定了本部门、本系统的扶贫开发具体实施方案,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贫困地区发展和贫困群众脱贫的优惠政策,并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在资金、物资、技术上向贫困地区倾斜,积极为贫困地区的开发建设作出贡献。
此外,各社会组织、民间团体和私营企业也积极开展"希望工程"、"光彩事业"、"文化扶贫"、"幸福工程"、"春蕾计划"、"青年志愿者支教扶贫接力计划"、"贫困农户自立工程"等多种形式的扶贫活动。
以资助贫困失学儿童入学为目的的"希望工程",自1989年以来累计接受海内外捐款近19亿元,资助建设希望小学8355所,资助失学儿童近230万名。
五、开展东西部协作扶贫
在扶贫开发中,中国采取东部较发达省市对口支持西部省、自治区发展的方式,加快西部贫困地区脱贫步伐。
东西部扶贫协作以改变贫困地区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解决贫困地区群众温饱问题为重点,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运用科学技术,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在努力扩大对口帮扶的同时,开展各种形式的经济合作。
六、实施自愿移民扶贫开发
国家鼓励和支持生存条件极其恶劣地区的贫困农户通过移民搬迁、异地开发的方式,开辟解决温饱的新途径。
为此,中国政府强调,自愿移民搬迁的贫困人口除享受扶贫开发的优惠政策外,各地要制定具体政策措施,提供各种优惠条件,确保搬迁一户解决一户温饱。
中国的移民扶贫开发,按照群众自愿、就近安置、量力而行、适当补助四项原则进行。
中国实施移民扶贫开发的主要做法有:
1、插户移民。即由贫困户自行投亲靠友,分散安置,政府给予一定补助。
2、政府建移民开发基地安置移民。既要保证可稳定解决迁入户的温饱问题,又要保证不破坏迁入地的生态环境。
3、吊庄移民。即采取搬迁初期两头有家的形式,待移民点得到开发,生产生活基本稳定后再完全搬迁。
七、输出贫困地区劳动力
为了帮助贫困地区劳动力充分就业并增加收入,国家鼓励并组织具备条件的贫困地区开展劳务输出。
劳务输出不仅有助于使贫困地区劳动力实现就业和增加收入,更重要的是劳动者通过异地就业可以学到新技术、新生活方式、新工作方法,开阔眼界,增强信心,提高自我发展能力。
八、实行扶贫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计划生育相结合
在贫困地区的开发中,中国政府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鼓励农民发展生态农业、环保农业。通过科技扶贫,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贫困地区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的掠夺性生产,促进了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九、开展扶贫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中国的扶贫开发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同时中国政府重视与国际社会在扶贫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在扶贫领域,世界银行与中国的合作最早,投入规模最大。
十、其他扶贫方式和合作
此外,一些国家、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也与中国在扶贫领域开展了广泛的合作。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中国开展了一些扶贫开发项目和研究项目。
欧盟、英国政府、荷兰政府、日本政府、德国技术合作公司、亚洲开发银行、福特基金会、日本凯尔、日本协力银行、世界宣明会、香港乐施会等也都在中国开展了扶贫开发项目,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中国的农村扶贫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