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水,是一个美丽而神奇的地方。清水因青弋江、水阳江两江之水在此交汇,形成清浑分明两种水色而得名,清水迥色成为芜湖一奇异自然景观。清水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物产富庶,文化昌盛。清水的万春圩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万春圩初筑于后唐清泰三年(936),北宋嘉祐六年(1061),宁国县令沈披招八县民工重修万春圩,圩田修复后,宋仁宗赵祯赐名为万春圩。著名科学家、文学家沈括参与筹划并撰写《万春圩图记》一文。清水街道区位优势明显,城市基础设施完备,交通网络发达。芜宣、芜马高速穿境而过,并设有芜湖东站进出口。街道境内驻有芜湖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园——方特梦幻王国主题公园、鸠江经济开发区二期、芜湖市第一人民医院新院区、芜湖中加学校、芜湖市社会(儿童)福利院等重点单位。新建万春花园、竹秀清苑等居民安置小区。古战场清水街道位于青弋江下游,芜湖市城东。清水,自古以来,就是一条重要交通通道,为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期,清水河军滩口为周瑜营盘,曾有张家营、茆家营两个营寨,军滩口外滩是放马场。1856年11月,邓绍良由湾沚进军清水河。1858年4月,太平军湾沚大捷。1860年2月,英王李秀成由芜湖指挥太平军回师广德、郎溪,随后攻占湖州、杭州一举摧毁清军江南大营防线,太平军都是从清水筹集粮食,扩充兵源。1862年5月20日,清军发起对芜湖的进攻,从四面包围芜湖。东撤的一支太平军固守清水镇,遭到清军黄翼升水师截击,千余将士在此牺牲。1863年1月,太平军自万春圩三里埂循河而下,反攻芜湖未成。2月,湾沚太平军准备夺取清水河镇。清军四个水师营合力反扑,清水街头战火四起,浓烟滚滚,太平军寡不敌众退至黄池。太平军在万春湖与清军作战相持三个月,反攻芜湖已成泡影,由此结束了太平军在芜湖长达10年的历史。文化之源“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之所以在此引用宋代大儒朱熹在《观书有感》中写下的这些脍炙人口的佳句,是想说明“人文清水”历史文化底蕴厚重,这些正是如今清水街道群众性文化蓬勃发展的“文化之源”。清水位于芜湖市东部,坐落在万春圩,这是一个美丽而神奇的地方。而清水之得名,盖因青弋、水阳两江之水在此交汇,形成清浑分明两种水色。由此,“清水迥色”成为芜湖一大奇异自然景观。清水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物产丰饶,文化昌盛。历史上著名的万春圩,迄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它初筑于后唐清泰三年(936),北宋嘉祐六年(1061)宁国县令沈披招八县民工重修。圩田修复后,宋仁宗赵祯赐名“万春圩”。著名科学家、文学家沈括,曾参与筹划万春圩的开发,并撰写了《万春圩图记》一文。清水街道的前身清水镇,则是一个百年古镇。其中,清水小学已有百年历史;清水河中学已有60年历史,其前身“芜湖县中学”之校名,则由文化名人郭沫若题写。为了留住千年古圩、百年古镇的历史影像和盛世辉煌,清水的“赵树理”、作家陆成全,在新时期出版了摄影作品集《古镇风采》、散文随笔集《清水风情》,展示了古镇风情之美、人文之厚、民风之淳。同样是“山药蛋”本土文化,王玉洁女士的《伊人如月水一方》等数部个人随笔集亦出版发行,显现了新一代清水文化女性在茁壮成长;徐大本先生的古诗词《渡叟诗词》付梓,显示老一辈文人深厚的古文功底;乡土作家项强的报告文学、纪实文学,屡见《知音》等多家国内大型期刊,一篇篇作品散发出阵阵墨香……正是这些历史底蕴和文化传承,成就了今日的文化清水和清水文化,铸就了“清水人”的历史情怀和现实理想。我想,当年沈括进一步规划开发万春圩时,也许初衷只是改造自然、利国富民,他可能没有想到,他创造和留下的物质遗产,如今正在文化精神、历史传承等多方面,对万春圩的子民、对清水的儿女发挥着巨大作用。而这种“文脉史源”的作用,在新时期必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并将成就人文清水新的辉煌!历史人文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宁国县令沈披招8县民工重修万春圩,著名科学家、文学家沈括参与筹划并撰写《万春圩图记》一文。元廷祐年间(1314-1320)欧阳玄任芜湖尹,对芜湖山水景物,名胜古迹都有诗咏赞美,《芜湖八景》始名于此,荆山为芜湖八景之一。明嘉靖年间(1522-1566)荆山寺在荆山建成,利用陡削石壁刻有菩萨100余座,后称为荆山寒壁。清乾隆十三年(1748)小荆山奎星阁前修建“荆山书院”。咸丰六年(1856)十一月,邓绍良由湾沚进军清水河。太平军在四褐山至澛港一线被清军陆军总兵德安兵围攻,伤亡万余人,芜湖城复被清军占领。光绪二十四年(1898)三月,荆山一带下冰雹,大如鸡蛋,庄稼俱毁。光绪二十九年(1903)两江总督张之洞奏准开垦万春圩,在清水河镇设立“农务学堂”。光绪三十一年(1905)万春圩农民抗租。宣统二年(1910)十月,万顷湖(万春)垦户与宝善公司争执租谷,全湖罢租,清政府派县令何敬敷前往镇压。中华民国民国5年(1916年)8月4日,卜家店、官陡门、军滩、梅家楼等处发现蝗虫,知县余谊密督促农民扑灭,并派员收买,计收数百斤之多。民国16年(1927)3月6日,芜湖成立总工会、农会、妇女会、儿童团等群众组织。万春圩成立农民协会,有万余人参加成立大会。方东白任主任委员。是年11月,中共安徽临时委员会派胡济,俞昌准等在麻浦、白沙、易太、万春等圩区发展党组织,领导农民抗粮减租。万春圩农民开展抗租减息获胜。民国20年(1931)8月28日,受飓风袭击,万春、行春各乡被大水冲平,溺死千余人。民国23年(1934)安徽省公路局改线,新建芜湖经清水、六郞桥、杨老村至湾沚公路路基。翌年,1月1日芜(湖)屯(溪)公路通车。民国28年(1939)1月20日,粟裕率新四军二支队第三团一部,袭击扁担河畔官陡门日军据点,激战半小时,歼日、伪军200余人。民国34年(1945)5月,南芜湖游击大队和临江团得到行春圩大刀会配合,进攻驻方村的伪保安队,又两次攻打驻清水河的保安队据点。民国35年(1946)12月20日,5时,上饶开往芜湖一辆装客卡车,于清水河上渡船时冲入河中,仅18人得救。其余乘客全部蒙难。民国37年(1948)冬,万春区工委在清水河、祠山庙、童家坝、北陡门、王 、大闸等地方散发和张贴迎接解放军渡江的标语和传单。中华人民共和国1951年4月25日,清水联村供销合作社信用部成立。此为建国后皖南地区第一个信用合作社组织。1952年4月,取消从一到七的数字区名,改用澛港、石硊、方村、陶辛、中窑、政和,万春地名称谓。1954年4月至8月,芜湖县连续降雨1350毫米。4月14日,全县出现内涝。5月25日,麻凤圩小杨坝首破。8月25日,长江水位高达米,麻凤圩、万春圩、十三连圩等全县大小圩口19个,相继溃破。被淹没达万亩,为近百年来未有的特大洪水。1955年9月20日,全县第一所中学“安徽省芜湖县初级中学”在清水镇开办。1956年7月,芜湖县首届体育运动会在清水镇举办。1956年9月26日,全县最大的排灌站——万春机械排灌站竣工,安装4270型柴油机8台,共1600马力。1957年,大荆山的蒋公山一山洞发掘出新石器时代的石斧,三孔石刀等70余件石器。其中有两件被故宫博物院收藏。1958年8月17日,清水乡同和村,把成熟的黄稻棵并田移栽,放出“高产卫星”,亩产达斤。11月3日,长江乡单晚亩产又“突破万斤大关”,芜湖县报专版进行报道。1958年10月,全县23个乡合并为东风、红旗、长江、万春4个人民公社。次年2月2日又以地名命名,除万春原名未动外,东风改为易太、红旗改为方村、长江改为鲁港。1960年4月2日,万春圩灌溉工程竣工。1960年,芜湖县中学凌绍虞老师培育的大蒜,最大的蒜头重半市斤,选送北京参加勤工俭学成果展览。1961年6月,澛港、方村、易太、万春人民公社解体,建4个区委会,全县调整为18个公社。1963年,祠山公社金华大队一带农民兴起木器包装加工业。以后逐渐形成木器包装加工产业,涌现出一批纳税大户,2003年,全镇木器行业产值实现亿元。2006年,产值达亿元。1963年3月,中央文化部文物普查工作组来芜湖县考察、鉴定“荆山寒壁”。1964年4月13日至24日,大闸公社安乐大队社员在七里滩打草积肥有96人感染血吸虫病。1968年10月,清水造船厂建造出第一艘60吨水泥驳船。1972年,成春兽医站与万春中学合制的穿心莲类脂素等制剂,受到华东中草药会议的表彰。1974年6月25日,方村、红杨、万春3个区因台风袭击,共倒塌房屋36861间,死亡2人,伤47人,48441亩农田受灾。1974年12月20日,恢复中共芜湖县委派出机构区委会,成立湾沚、红杨、方村、澛港、万春、易太6个区委会。1976年8月,唐山大地震后,人心惶惶,芜湖一带家家搭防震棚。1979年,清水镇清水、军滩、联盟村部分村民开始种植苗木花卉,面积2000亩。1999年,扩大到15个村,面积万亩。2006年,全镇发展为2万亩,年销售额2亿元,并带动其他乡镇农民种植。1983年3月,全县进行社镇制改革试点,在万春区所辖5社2镇和其他5个区各辖的1个公社进行。4月,万春公社并入清水镇,实行以镇管村。1983年,清水河中学何荣洲荣获省级优秀班主任。1983年7月17日,万春圩腰村至小河咀堤段4处塌方,中国人民解放军83111部队官兵赶赴现场抢险,终于控制住了险情。同一天,省委书记黄璜到万春圩视察。1984年,清水镇清水村苗木专业户马玉保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87年,张镇乡新民村个体专业户邓立田被评为省级劳动模范,并出席省党代会。1987年9月,张镇中学韦章斌荣获安徽省教书育人先进工作者(厅级劳动模范)。1988年2月8日,清水镇建成水上自来水厂。1999年12月28日,被芜湖市自来水公司兼并后引用市区自来水。
“青春燎原计划”是共青团江苏省委为切实抓好共青团的基层组织建设,全面活跃基层团组织的工作,以实施“一村一社区一名大学生”工程为契机,在全省团组织中启动实施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中心工作。“青春燎原计划”找准了党建带团建的切入点,主动整合和运用了党在农村组织建设中的新成果,主动将团的建设纳入到党的建设的总体格局之中,使大学生村官成长为共青团基层组织建设和共青团事业的生力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头人和基层党政组织的后备力量。具体内容楼主可以参见共青团江苏省委〔2009〕8号文件。共青团江苏省委文件团苏委发〔2009〕8号印发《关于实施“青春燎原计划”的意见》的通知各团市、县(市、区)委:现将《关于实施“青春燎原计划”的意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共青团江苏省委2009年1月16日关于实施“青春燎原计划”的意见“青春燎原计划”是以培养选拔到村(社区)任职高校毕业生充实基层团的领导岗位为突破口,全面推进农村、城市团的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的长期项目,是加强全省团的基层基础建设的工作载体。实施“青春燎原计划”旨在按照“两个全体青年”的总体要求,切实加强基层团干部队伍和团组织建设,全面活跃基层团的工作。现就计划实施工作提出如下意见: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实施“青春燎原计划”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我省实施“一村一社区一名大学生”工程为契机,以贯彻落实《关于团组织参与做好到村任职高校毕业生工作的意见》(团苏委联[2008]43号)为基础,以配齐配强基层团干部为切入点,进一步推动基层团的建设改革创新,全面活跃基层共青团工作,切实增强基层团组织对团员青年的吸引和凝聚,团结凝聚广大团员青年为“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美好江苏”奉献青春、智慧和力量。实施“青春燎原计划”必须始终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坚持党建带团建原则。积极争取党组织的关心、支持,选拔到村(社区)任职高校毕业生充实团的岗位;主动跟上党建步伐,借鉴党建做法,大力加强团的基层组织建设;紧贴党建工作项目和措施,争取把“青春燎原计划”纳入各级党建工作的总体格局,在党建的带动下,全面活跃基层团的建设和各项工作。——坚持分类指导原则。从各地各单位实际出发,根据区域不同、资源条件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团员青年分布和需求不同等情况,确定工作目标,选准工作重点,制定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和推进措施,力求措施扎实,工作落实,收到实效。——坚持城乡统筹原则。树立农村和城市共青团工作同等重视、统筹指导、协调发展的理念,统筹考虑农村和城市共青团的工作结构和地区结构等特点,注重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形成既有分工、又有联系,优势叠加、功能互补,实现农村和城市共青团工作相互融合、协调发展。——坚持尊重基层原则。树立经验来自实践、创造来自基层的观念,尊重基层首创精神,鼓励基层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善于发现、总结各地的成功做法,大力推广基层鲜活经验,努力形成培育典型、推广经验,由点及面、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二、目标要求实施“青春燎原计划”的总体目标是:通过3¬-5年努力,全省基层团的干部配备更加健全,团的组织体系更加完善,团的工作制度更加规范,团的作用发挥更加充分,80%以上基层团组织达到领导班子好、团员队伍好、工作机制好、作用发挥好、青年反映好的目标要求,使团的组织网络覆盖全体青年,团的工作和活动影响全体青年。——基层团组织领导班子整体功能有新的增强。基层团组织领导班子配备健全,能力突出,作风扎实;“公推直选”等民主选拔基层团干部方式广泛推行;基层团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基本形成。到村(社区)任职大学生100%兼任团的干部。——以共青团为核心的青少年组织体系有新的发展。符合建团条件的行政村、社区100%建立团组织,符合建团条件的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建团率达到70%以上。每个乡镇至少建立1-2个农村青年专业合作组织。县(市、区)、乡镇(街道)均建立到村(社区)任职大学生团组织或联谊会。辖区内青年自组织得到有效联系和指导。——统筹区域团建工作形成新的格局。街道(乡镇)、社区(村)普遍建立区域团建协调机构;区域团组织之间联动协作机制和团员动态管理机制不断健全;农村、社区、新经济新社会组织等不同领域团建工作协调发展,形成区域共青团组织共建、团员共管、资源共享、工作联动的一体化团建工作新格局。——团组织对团员青年的吸引和凝聚有新的增强。团的组织和各项活动对团员青年的覆盖面不断提高;广大团员青年愿意参加团的活动,执行团的决议;基层团组织吸引力、凝聚力、战斗力显著增强,有效实现对团员青年各种形式的聚集和青年对共青团内心的认同。——基层团组织作用发挥有新的成效。不断改进工作方式,创新工作载体,切实履行“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职能,在青年成长、经济发展、社会管理等方面充分发挥团组织的作用。三、主要任务(一)以选优配强基层团干部为重点,不断加强基层团干部队伍建设1、配齐配强基层团的干部。按照《关于团组织参与做好到村任职高校毕业生工作的意见》(团苏委联〔2008〕43号)的要求,大力选拔到村(社区)高校毕业生兼任行政村(社区)团组织书记或副书记,到村(社区)任职时间较长、政治素质较好的可兼任乡镇(街道)团委副书记;乡镇(街道)团委换届时,应将服务期满的优秀任职高校毕业生作为团委负责人的重要来源之一。同时积极选拔“苏北计划”志愿者兼任乡镇(街道)团的干部。在此基础上,各地要进一步拓宽选人渠道,配齐配强基层团的干部。探索选聘有专业知识、工作能力强、热爱青少年工作的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者,以专兼职相结合的方式充实基层共青团和青年工作力量。积极推行组织推荐、青年群众举荐、个人自荐相结合的办法产生团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候选人,直接选举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团组织负责人。2、加大基层团干部教育培养力度。积极推行团干部上岗证制度,对基层新任团干部实施任前培训,强化团干部任职培训工作。拓宽团干部培训渠道和途径,争取将团干部培训纳入党的干部培训规划,在党校开办团干部培训班,有计划地安排团干部进党校培训;积极创造条件,安排团干部到不同岗位挂职锻炼,建立团干部上下、内外交流制度,促进团干部在实践中锻炼成长。将到村(社区)任职高校毕业生纳入团干部及各类青年培训的总体规划之中,组织他们进行集中培训,广泛开展专题调研、“导师带徒”、“城乡结对”等实践培训,着力提升到村(社区)任职高校毕业生的能力素质。3、建立健全基层团干部激励保障机制。建立团干部协管工作制度,每年对所属团委领导班子进行协管考察,对领导班子履行职责、班子成员任职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将考核情况和意见向其所在地区或单位党委组织部门反馈。健全日常检查、专项督查、工作述职等制度,将工作落实情况纳入目标管理和年度综合考核,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建立健全基层团干部考核激励机制,通过完善考核体系,量化考核标准,建立以工作业绩为重点、以团员青年认可度和满意率为基本尺度的工作评价体系。(二)以扩大对团员青年的有效广泛覆盖为目标,切实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1、改进基层团组织设置方式。根据“青年怎么聚团组织就怎么建,青年在哪儿聚团组织就在哪儿建”的要求,按照青年喜欢的沟通、交流、联络和聚集的方式,大胆探索基层团组织的有效载体。转变单纯以地域、行政隶属关系为纽带的设置方式,把团组织建在团员青年“兴趣链”、“产业链”、“需求链”上,建立兴趣型、产业型、共同需求型团组织。创新基层团组织设置依托方式,依托物业公司、政府职能部门、企业总部、行业协会等,在居民小区、大型市场、连锁商店、商务楼宇、功能街区等建立团组织。2、转变基层团组织管理方式。适应政府职能转变和社会管理体制变革,改进团组织管理方式,形成“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管理体制。进一步拓展乡镇、街道及行政村、社区等区域团组织的职能,把辖区内有主管单位的团组织纳入联系范围,无主管单位的团组织纳入管理范围,实现对区域内各级各类团组织的有效联系和管理。着眼于增强基层团组织的管理职能,辖区范围企事业单位及团员青年数量较多的行政村、社区可以设立团总支或团(工)委。3、健全基层团组织网络。重点加强农村、城市及“两新”组织团组织建设。在农村,适应乡镇合并、干部精简的形势,加强乡镇团委班子整体化建设,增强乡镇团委对农村基层团建的辐射带动作用;抓好松散瘫痪团支部的整顿工作,确保行政村团组织有班子、有队伍、有活动、有制度、有作用。在城市社区,进一步强化街道团工委的地位和作用,拓展街道团工委对辖区范围团组织的联系协调职能;加大社区建团工作力度,着力推进在居民区、工业区、商业街、集贸市场等功能社区中普遍建立团组织。在“两新”组织,按照党建带团建的原则,有党组织的要及时跟进建立团的组织;同时依托商会、行业协会、职业中介机构等,切实抓好“两新”组织建团工作。探索推进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等重点行业新社会组织团建工作。(三)以推动共青团事业科学发展为宗旨,努力构建开放化的共青团和青少年组织体系1、完善发展以共青团为核心的青少年组织体系。进一步强化团组织在青年社会组织体系中的核心作用,不断增强对广大青年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充分发挥青联的团结联络优势,全面建立县(市、区)青联组织,积极探索乡镇(街道、社区)、经济开发区、大型企业集团等基层青联组织建设。发扬“全团带队”的传统,建立农村乡镇和城市街道社区少工委组织网络。进一步完善青商会的运行机制,增强青商会服务会员、服务社会的功能。重视加强对各类青年自组织的指导与联系,建立团组织与青年自组织沟通联系制度,做好青年自组织核心成员的服务引导工作,将青年自组织纳入共青团工作格局,成为共青团联系、凝聚青年的新纽带。2、探索建立区域团建共建体系。在不同团组织之间探索建立区域团建共建机构、共建机制和共建项目,充分发挥区域内各类团组织的优势和作用,加强团组织的横向联合与协作,探索建立组织共建、优势互补的联动机制,实现团组织之间跨行业、跨单位、跨组织层次的区域性联动。今后,在评价单位团组织时,要把其参与区域团建和工作的情况及区域团组织意见作为重要依据;在评价区域团组织时,要把区域团建和协调本区域内各类团组织开展工作的情况作为重要依据。3、推动建立党政层面青少年事务协调体系。积极争取党政支持,把共青团和青少年工作纳入党政工作总体布局,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加强与各涉及青少年事务的相关部门的合作,联合相关部门成立各级共青团和青少年工作领导机构,加强对本地区本系统青少年工作的统一领导。积极推动各级党政召开青年工作会议,建立党政主导、共青团协调、各部门协同、全社会参与的共青团和青少年工作格局。(四)以转变共青团工作方式为突破,扎实推动基层共青团工作全面活跃1、提高服务能力,推进工作手段有形化。开发区、乡镇、街道要依托党员服务中心普遍成立青少年事务服务中心,行政村要依托党组织活动阵地建立团组织活动中心,城市社区要普遍建立志愿服务站或团员服务站。积极培育和发展青年就业服务中心、青年法律援助中心等服务阵地,更好地为青年提供有效服务。加快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建设,进一步拓展为共青团工作和青少年事业服务的领域,为促进青少年事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重视运用新技术,大力开发建立“网上团支部”、“网上团校”、“手机团校”等网络阵地。加强省市两级“12355”青少年服务台建设,积极向基层覆盖和延伸,为青少年提供法律服务、心理疏导、成长指导、就业辅导等咨询服务和实际帮助,提高对青少年的公共服务能力。2、转变工作方式,推进工作机制社会化。自觉把团的工作放到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大局中去考虑,善于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大背景中确定团的坐标,寻找团的位置。进一步完善和拓展团的社会职能,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在政府转变职能过程中承担更多政府委托青年事务。不断适应法制化进程,参与有关青少年事务的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把团的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大力开发社会资源,广泛借助社会力量,为团的工作和青年事业提供支持。努力形成以时代为背景,以社会为舞台,以青年需求为导向,运用市场机制、法律手段和组织优势,协同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的社会化共青团和青年工作格局。3、创新活动载体,推进工作内容项目化。牢固确立项目化运作的工作思路,有针对性地设计开展不同类别的工作项目,使不同领域、不同类别的青年自主选择愿意参与、适合参与的项目,促进共青团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在社区,以实施“社区志愿服务和谐行动”为龙头,不断完善社区志愿者工作项目体系,同时进一步把“为了明天—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程”、青年文明社区大家乐、大学生社区援助、少先队实践体验教育、绿城清水行动等工作项目延伸到社区。在农村,继续深化“三争三创”、“三为三新”等活动,大力实施领办农业科技推广项目、推进农村青年转移就业、培养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农村青年回乡创业行动等工作项目。在企业,围绕提升效益、培育人才、优化管理、弘扬企业文化等主要内容,深化开展创建青年文明号、争当青年岗位能手、青工创新创效等品牌活动,以活动促团建,以工作项目带动企业共青团工作全面活跃。四、推进措施1、深化党建带团建工作,优化团建外部环境。积极推动基层党团组织建立健全党建带团建工作责任制度、联席会议制度、工作考核制度和团建工作情况通报制度等,使基层党团工作统一研究、统一部署、统一规划、统一检查,实现基层党团组织在思想工作、队伍建设、阵地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目标管理体系等方面相互衔接,切实将基层团建工作纳入基层党建工作的整体格局,进一步优化团的建设和工作的外部环境。2、深入实施团组织“三级联创”,激发各级团组织以创建促团建的活力。进一步深化“团建先进县(市、区)”、“五四红旗团委”、“五四红旗团支部”创建工作,改革评选考核管理办法,努力形成县(市、区)团委及基层团委、团支部相互联动、相互促进、环环相扣、整体提高的创建工作格局。同时,从本地实际出发,制定创建规划,完善推进措施,建立激励机制,加强检查督促,确保“三级联创”取得实效,以创建促团建,不断提高基层团建整体水平。3、积极开展共青团“双挂”工作,建立团的领导机关联系基层制度。继续分期分批选派团的领导机关干部到县(市、区)及基层岗位挂职锻炼,争取将团干部挂职锻炼工作纳入党的干部培养体系。扎实开展市级以上团委与县(市、区)团委挂钩联系工作,省、市团委机关挂钩联系干部每季度至少要到联系点调研、指导工作1次,每年至少总结推广1项经验,形成1篇有份量的调研报告;省级机关、省直单位、省部属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团组织要主动与挂钩联系县(市、区)团委对接,组织优秀人才,整合优质资源,发挥优势力量,为挂钩联系县(市、区)加强团的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提供支持。4、启动实施“基层资助行动”,为基层团组织解难事、办实事。团省委每年选树100个基层团建示范点,每年在市县两级团委中开展共青团创新创优成果奖评选工作,对团建示范点、创新创优成果给予必要的物质奖励和宣传推广;每年为省选聘的到村任职大学生赠阅《中国青年报》;建立江苏大学生村官创业基金,为大学生村官创业提供资金扶持。各地要采取措施把资源、资金倾斜到基层,着力解决基层团工作经费不足等问题。要推动乡镇、街道及所属机关、事业单位团工作经费列入各地区各单位的常项经费预算,企业团的活动经费由团组织编制年度预算列入企业财务计划。适应经济和社会管理体制的变化,大力探索社会化整合工作资源的渠道和方法;注重项目扶持和带动,通过“项目资助”的形式帮助基层解决实际困难。5、建立团建工作责任制,形成“各负其责、逐级推进”的团建工作格局。团省委重点做好对基层团建工作的调查研究、政策制定、宏观协调、分类指导和督促检查等工作。各团市委要把基层团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摆在重要位置,经常进行研究,定期作出部署,搞好规划的制定实施,强化工作指导,加大督促检查的力度。团县(市、区)委直接面对基层团组织,对基层团组织建设负有特别重要的责任,要研究制定加强基层建设的工作计划,确定阶段性工作目标、工作重点和推进措施,分解工作任务,把基层团建各项任务落到实处。乡镇(街道)团组织对基层团的建设负有直接责任,要以负责任的态度,拿出足够的精力,抓好团支部建设,指导团支部工作,扎扎实实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充分发挥在基层团组织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五、推进步骤实施“青春燎原计划”是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我省城乡共青团建设和工作的重要举措,必须统筹安排,循序渐进。具体推进步骤为:(一)2009年为全省共青团基层建设“基础年”。 重点包括:(1)调查研究。深入农村和社区进行调查研究,并加强与组织人事部门的联系与合作,了解掌握本地历年来聘用高校毕业生情况。(2)加强联系。省市县乡逐级建立到村(社区)任职高校毕业生联谊会(团组织)等联系机制。(3)配备干部。大力选拔到村(社区)任职高校毕业生、苏北计划志愿者兼任基层团的干部,同时通过各种方式,配齐配强各级各类基层团的领导班子。(4)部署基层团建工作。分领域、分层次部署推进基层团的组织建设工作。(二)2010年为全省共青团基层建设“提升年”。重点包括:(1)查找问题。对 “青春燎原计划” 实施情况进行督促检查,查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寻找解决办法。(2)推广经验。发现、总结和推广基层好的经验和做法,分领域召开全省基层团的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进一步部署推进城市、社区基层团建工作。(3)深化推进。在查找问题、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农村、社区、“两新”组织等重点领域团组织建设。(三)2011—2012年为全省共青团基层建设“巩固年”。重点包括:(1)总结规律。回顾总结前两年“青春燎原计划” 实施情况,进一步提升理念,认清本质,寻找规律,全面形成符合实际、富有特色、卓有成效的基层团建工作思路。(2)完善制度。把 “青春燎原计划” 实施过程中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建立加强基层团建工作的长效机制。(3)巩固成果。督促各地正确把握规律,认真落实制度,巩固基层团建工作成果;同时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把握新规律,把全省基层团建工作推向新的更高水平。六、组织领导1、加强组织领导。“青春燎原计划”是今后几年我省加强农村、城市共青团基层建设和工作的重要措施,也是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共青团的重点工作之一。各地要把“青春燎原计划”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指导。按照“青春燎原计划”的总体部署,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精心组织,认真实施,并成立专门的“青春燎原计划”实施工作机构,协调团内部门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进“青春燎原计划”。2、强化督促检查。团省委将根据推进步骤,分阶段对各地实施“青春燎原计划”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各市、县(市、区)团委要对区域内团组织实施计划情况定期进行检查指导,帮助解决推进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督促各地特别是基层按照计划要求完成各项任务。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行业团建规律和特点,坚持分类指导,发现和培育典型,努力培养和选树一批基层团建工作示范点和示范基地。要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加大对基层团建工作典型的宣传推广力度,促进基层团建工作水平整体提高。3、狠抓工作落实。团的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坚持眼睛向下,重心下移,牢固树立“基层第一”的思想,着眼于巩固团的基层建设和全面活跃基层团的工作,用主要精力抓好团的基层建设和基础工作。要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和工作方式,从实际出发,出实招,办实事,真正把团的基层基础建设好,使“青春燎原计划”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不要被误导,社区目前还属于居民自治组织,哪来的公务员
不是,市民政局不是位于清水街门口,而是位于清水街河堤旁。
您好,清水街门口的市民政局位于清水街道办事处,是清水街道办事处的一部分,位于清水街道办事处的西北角,地址为清水街道办事处清水街门口,是清水街道办事处的一部分,提供公民服务,如政府服务、社会保障、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活动等。
市民政局是清水街门口吗?答:市民政局是清水街门口,现在市民政局都正规了,好好为人民服务就是最大的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