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沂源社区待遇我们参考周村来看一下。周村社区工资待遇:(一)社区工作者(兼基层社会治理网格员)薪酬标准:街道事业编试用期满执行定级工资标准人员平均应发工资×倍×等级对应薪酬系数(最低薪酬系数为,最高薪酬系数为)。 薪酬具体执行按照《周村区社区专职工作者管理办法(试行)》。(二)基层社会治理网格员工资待遇执行周村区最低工资标准加绩效工资加五险一金。
52年前,年仅18岁的南京师大学生李振华,同43位南京热血青年一起援教来到了沂蒙老区;52年后,唯有李振华永远地留了下来。这位风雨老人将半个世纪的沧桑和一颗永恒的心融进蒙山沂水,融进沂源55万老区人民的心中。此后,他先后5度走进人民大会堂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2001年,沂源县韩旺镇的群众又自发捐款为李振华雕铸了一座汉白玉半身雕像。活着而被塑像瞻仰的普通劳动者,从古到今能有几人?这洁白无瑕的汉白玉雕像,凝聚了老区人民对他们所爱戴的人民教师李振华的眷眷深情,也叙说了这位山东省优秀党员、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山东省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教育专家扎根沂蒙山区半个世纪的感动。从繁华的大都市南京,来到偏僻贫穷的沂蒙山区,他用稚嫩的肩膀,扛住了倾颓的教室,扛住了贫穷和孤独,扛住了本该不属于他的责任。从那一刻起,他就把心交给了沂蒙山这片英雄的土地。1953年,一个冬日的晨曦下,博山通往沂源的山路上,一位肩背铺盖卷、双手提着行李的小伙子冒雪艰难地行走着。他就是响应党的号召,志愿到沂蒙山区援教的南京师大学生李振华。50多公里的路程,没有公路,也不通汽车,崎岖的山路,深一脚浅一脚。雪打湿了他的鞋袜、裤管,走起路来冰肌刺肤,他就用捡来的草绳包起双脚。夕阳渐下,满目凄冷的山野传来了阴森的狼嚎声,李振华被一种从未有过的恐惧、寒冷和饥饿包围着,这是他平生第一次出远门。晚上10时左右,精疲力尽的李振华终于在黑暗中敲开了沂源县文教科的大门。“你就留在县城驻地的南麻完小吧。”教育科长对李振华说。“不,还是让我到全县最偏远落后的地方去吧!”看着这位文静单薄的南京小伙子,教育科长愣住了。他哪里知道,这已是李振华第三次提出这样的要求。第一次是山东省教育厅准备将李振华分到条件较好的潍坊,而他坚决要求到沂蒙老区;当来到当时的临沂地区,他又从地图上指着全地区最为偏远、山头最多的沂源县要求说,“我要去这里。”就这样,李振华从繁华城市南京一下子就来到了千里之外沂蒙老区最为偏僻闭塞的穷山沟韩旺。此后的半个世纪他再也未陪南京的父母过一个年夜,也就此告别了一段缱绻难泯的情缘。当李振华赶到韩旺时,看到的是迎候在村头黑压压的人群。清一色的黑粗布对襟棉袄、掌尖上翘的钩子鞋和黑褐色的脸上那惊奇的目光。走进3间破庙的教室,映入眼帘的是:没有玻璃的窗户,掉落一半的门,透风撒气的四壁和散落着的大大小小的石头。村支书告诉他:“这大石头是课桌,小石头是板凳,上课时你就吹吹哨子,没有表,你就看着日头掌握时间,阴天时,点一段麻秆就是一节课,哎!村里穷,请不来老师,学生们有大半年没有上课了,就全指望你了。”超乎寻常的贫穷落后,令李振华始料未及。晚上,他躺在教室一角用石头架起的床铺上,外面是漆黑的夜和听来毛骨悚然的狼嚎,令他倍感恐惧,而更令他难耐的还有孤独和绵绵的乡思。夜半孤灯,茕茕一人,他想家,非常想家……仿佛间,母亲来了,冰凉的泪水流到了他的脸上。他一骨碌爬起来,四周凄凉。泪眼朦胧中,唯有孤灯相伴,睡枕处,湿湿的一片。这山村第一夜他不知是怎样度过的。太阳刚爬上山顶,教室里一下子围拢来38名学生,最大的已是3个孩子的妈妈,最小的只有7岁,而破庙外也围满了观看的人。李振华在忐忐不安中开始了他的第一课,可是他的一口南方话,却引来了阵阵笑声和议论。李振华的心像针扎似的。他不知怎样去咽那从未见过的黑乎乎的地瓜面煎饼、糠窝头,更不知怎样应付接下来的教学工作。工作落差的失意,言语不通的焦虑,艰苦生活的困窘,漫漫长夜的惊恐,只灯伴影的孤独,李振华的精神似乎就要崩溃了。回家的念头更是一天天地折磨着他。他在苦闷中走出了校门。一位乡亲拿着石头在烟熏的墙上为大家记工分,出整天工,画整条杠;出半天工,画半条杠。眼前的场景深深地震憾了他,刺痛了他。他想起自己来时的雄心壮志,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沂蒙老区的人民,为共和国的解放付出了巨大代价,我做为新中国的大学生就不能牺牲点个人利益,为他们做点贡献吗?”李振华为自己的懦弱而感到惭愧,更为沂蒙人民那博大宽厚的爱而感到不安。乡亲们知道这位来自南方的城里娃不适应山里的生活,便变着法尽可能让他吃好。山区的气候特别冷,大婶们便亲手纺布为他缝制了御寒的棉衣、布袜和钩子鞋。逢年过节,乡亲们知道娃子想家,便争相邀他进门过节。每当李振华外出学习或开会,乡亲们总是把煮熟的鸡蛋和烙饼塞到他的背包里,甚至大伙一起送他走上好几里路。山一般的胸怀,水一样的深情,释解了他思乡的愁绪,重又唤起了他献身沂蒙的豪情壮志。他立即写信让家人寄来了一台收音机,每天练习普通话;看到学生头发长,没有钱理发,他便自费买来理发工具学着为学生理发;为了给学生买学习用具,他从每月仅有的21元的工资中拿出一部分;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他自制了28种教具用于教学,他还利用业余时间翻山越岭到孩子家里补课。全身心的投入,使学生的学习成绩扶摇直上。1955年,沂源县其他学校的升学率为10:1,而他教的8名应届毕业生,全部升入了中学,轰动了整个沂源。由于德才双馨,1959年,李振华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他被评为全国少先队优秀辅导员,出席了全国群英会,受到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原山东省委书记白如冰在接见李振华时感慨地说:“一个城市的知识分子,不用说干工作,就是在这山沟里住上几年也算了不起啊!”年复一年,寒来暑往。昔日的城里娃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乡亲们开始为他张罗。殊不知李振华的心里正饱受着爱情的折磨。一个南京都市,一个深山坳里,数载深情,千里飞鸿,声声呼唤,字字饮爱。捧着一封封缠绵似水的情书,李振华三寸柔肠,千回百转,他恨不能立刻飞回女友的身边,但是他不能甩下贫苦的孩子们,于是他写了一封长长的信,动员女友到大山里来,与他一起教书。但等来的却是女友的最后“通牒”:“如果你不回南京,咱们就此分手吧。”一种伤悲立时涌入李振华的血液。他理解女友,但他只能请求女友原谅,因为他已渐渐地把自己融入了大山,这里的孩子需要他,他再也不能离开这块土地了。忍痛告别了这段悲情绵绵的恋情,李振华在乡亲们的关怀下,与一位贤淑的沂蒙姑娘结为连理。从此,他把根须深深地扎进了蒙山沂水,年复一年,春华秋实。他是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却不是一个称职的儿子、丈夫和父亲。他把有限的青春乃至生命都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他所钟爱的教育事业。“天涯海角有穷时,绵绵乡情无尽期”,遥望故土,他的心里是挥之不去的歉疚和悲怆。这是一座特殊的学校。1982年秋,李振华被任命为新建的南麻镇城关二中校长。收拢来的学生都是素质差、学习差的“双差”生。由于这批孩子上学没人要,其中有的孩子流散到社会上,经常滋事扰民,被人称为“渣滓生”。李振华义无返顾地挑起了这副谁也不愿接的担子。刚招起的2个班108名学生,在许多人眼里是没了指望的“一百单八将”,能管住他们就不容易,要想改变他们,难!而李振华却拿出了全部的热情和信心。李振华是一个好“大夫”,对学生的各种“疾病”,他精于“望、闻、问、切”之术,善于找准病根,“对症下药”。耿文波不守纪律,不爱学习,整天无精打采,混天熬日,李振华几次同他谈话都毫无效果。为什么不愿学?一问,才明白:父亲准备退休,他想退学接班。李振华反复找耿文波谈心,耐心开导,并帮着他制定学习计划。耿文波渐渐变了,变成了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在全力指导学生的同时,李振华关心孩子胜过了孩子的父母。为了不让学生吃长毛的饭,他每天都骑着自行车,翻山越岭逐村为学生到家里拿饭;为了更好地照顾那些住校生,李振华干脆搬进了男生宿舍,冬天为他们盖被子,夏天给他们驱赶蚊子,宿舍内人多条件差,特别是夏天更是臭气难闻,李振华没有嫌弃,而是像慈父一般,体贴照顾着这些家远的学生。李振华的一片爱心,把这些后进生顽石般的心都融化了。李振华与学生交谈他们毕业时,有78人升入重点高中,26人升入高一级学校,升学率达到96%。这个一度被称为“少年看守所”的“渣滓校”,1986年被评为全县第一批省级文明单位,并更名为沂源县实验中学,创造了点石成金的现代教育神话。李振华对老区的学生体贴入微,可对自己的孩子却抽不出时间去辅导。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孩子与他没有亲近感,女儿把姓氏都改为母姓。李振华跟他们解释说:“我的职业是教师,是人民的教师,而不是家庭教师啊!”离高考还有两个月的时候,一封“父病重,速归”的电报从南京飞来。电报牵动着李振华的心,也牵动了广大师生的心。大家纷纷劝他回去。望着浸着母亲泪水的电报,想着眼前这些高考在即的农家子弟,无奈,他只好安排正上高三的儿子李东伟回家伺候老人。儿子不去,说关键时刻怎么能中断复习。“正因为是关键时刻才这么做,我是班主任,我走了会影响全班同学的高考冲刺,想来想去只有牺牲你了。”儿子哭了:“为什么偏偏牺牲我?”李振华也掉下了眼泪:“唉,那些农民的孩子苦读多年,命运就指望着高考啦,而你考不上还可以就业呀。你爷爷做了一辈子教师,他会谅解我的。”儿子代父回了南京。可是,紧接着是第二封、第三封电报。病重的老人没有撑到日夜思念的儿子回来,便撒手人寰了。电报上的廖廖数语,就如同一记记重锤,击打在李振华的心头。他眼前一黑,瘫倒在地上。醒来后,不自觉地抓起桌上的一沓白纸,拖着沉重的脚步来到学校的后山上,点着白纸,跪向南方,嚎啕大哭:“父亲呀,儿子不孝,对不起你呀!”父亲故去了,他没能在床前端一杯水,递一片药;儿子落榜了,3个孩子中,这个孩子功课最好、最有希望……每每想到这些,李振华的心如同刀绞。谁想,又一个不幸接踵而至:父亲的离去击倒了母亲,母亲患了脑血栓,导致半身不遂。为了照顾生活无法自理的母亲,故乡街道居委会的领导给李振华在南京联系好了一所学校,办好了商调函,希望他能调回去照顾老人。可李振华实在丢不下眼前这些孩子,思想斗争再三,还是放弃了这最后一次调回南京的机会。沂源的乡亲们知道后,为了既能让李振华安心工作,又不委屈了老人,一位姓顾的村民首先提出:“就让俺闺女替你到南京去侍侯老人吧。”但他让大伙儿也答应他一个条件,他要按月支付报酬。就这样,在此后长达10年的岁月里,竟先后有8位沂蒙老乡的孩子,接力般轮流到南京去照顾李振华的母亲。一个教师,难道真是这样不可或缺、不可替代吗?是的,在沂源人心中,李振华正是这样的人。一位受他影响也做了教师的学生说:“水平高的教师也许不难找,难得的是李老师的一颗心,一颗时时处处惦记穷苦孩子的严师慈父之心。”光阴荏苒,老母亲在床上一躺就是9年。到第10个年头,为不再拖累乡亲们,李振华苦苦劝说,把不肯离开故土的83岁的老母亲接到了沂源。来之前,贤明通达的母亲理解了儿子的心,她让人收拾好自己的东西,连同送老的寿衣也一块带上。显然,母亲是决定把她这副老骨头埋在沂蒙山了。为了弥补30多年来失去的亲情,李振华一有空就来到母亲床前嘘寒问暖。当他罄其孝道,让母亲颐养天年的时候,不料,老人由于不服水土,不适应北方山区的寒冷干燥,加上饮食不习惯,一场病接着一场病,一年多就病逝了。李振华痛不欲生、悔如刀绞,在母亲的遗体前长跪不起:“妈,我错了!我不该把您接来,我对不起您哪……”他后悔,不该把母亲接到沂源,如果在南京的话还能多活几年;他后悔,母亲千辛万苦把自己拉扯大,而自己尽孝的机会却太少、太少;他后悔,母亲来沂源唯一的生日,他却不在身边。闻讯赶来的乡亲、家长和成年学生哭倒了一片,有人哭喊着:“老人家,您别怪李老师啊,是我们对不起您哪!”处理完后事,李振华把人们留下的960元钱送到南麻镇敬老院,他对那里的老人们说:“我已经没有老人了,不需要这么多钱,你们都是我的父母,这960元钱就算是我孝敬你们的一点心意吧!”接过这浓缩着李振华对沂蒙人民深情厚意的捐款,老人们那写满沧桑的脸上早已老泪纵横。大德无碑。谁心里装着百姓,百姓就把谁刻上心碑!历史就是这样公道!一个人办一件好事容易,要一辈子办好事就难了,而他却做到了。他教过的学生上万名,成才的孩子不计其数。退休后,他完全可以无忧无虑地安享晚年,可他却始终牵挂着那些因家庭贫困而失学的孩子,他发起并建立的“振华奖学扶困基金会”,让2000余名孩子重返课堂。在沂蒙山学子的眼里,李振华就是那山涧里的涓涓溪流,滋润了无数干渴的生命;在沂蒙山百姓的心里,李振华就是那和煦的春风,拂绿了失学孩子心灵的荒原。1997年7月21日,李振华退休了。在沂源县实验中学全体师生大会上,李振华郑重地向师生们道别:“从今天起,我就退休了,谢谢大家多年来给我的支持和帮助!”话还未说完,老师们的眼泪早已夺眶而出。的确,老区人民的深情厚谊,令李振华感激不已:得知李振华退休后,怕影响他工作而久不登门的那些山里乡亲,纷纷来看望;在他工作了十多年的韩旺,群众自发捐款为他雕了一座汉白玉塑像。活着而被塑像,这是一份怎样的殊荣?一位89岁的老奶奶老得已忘记了自己姓什么、叫什么,可提起李振华的名字,却一个劲地连说:“他好,他真好!”这一切,又令李振华寝食难安。受人滴水,报以涌泉。老区人民的眷眷真情,拿什么来回报?更令李振华难以释怀的,是贫困山区那些失学的孩子。教育落后是一切贫困的根源!深深的忧虑困扰着李振华,他觉得,捐资助学、扶持贫困生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职责。其实,从李振华工作的第一个月起,他就每月拿出工资的四分之一用来资助贫困生。可50多年来,李振华却一直过着极其俭朴的生活,在农村工作的30年里,他竟然没进过一次理发店,吃饭以玉米糊、南瓜菜为主。一辆大金鹿自行车骑了42年,30元的钟山表戴了39年,至今还戴着。一生竟没有穿过皮鞋,一身灰色的中山装洗得已经泛白。对自己、对家人苛刻,可对贫困的孩子,李振华却倾其所有。他决定把半生仅存的15000元积蓄和5000元国务院特殊津贴,分成三份,分别捐献给他从事过工作的韩旺中学、张家坡乡中学和县实验中学。征得妻子的同意后,李振华把他的三个孩子请到了一家小饭馆。孩子们深感惊奇,知道父亲有事要说。当李振华说明自己的想法后,孩子们沉默了,半天不说话。他们的境遇都不好,三个人有两个下岗在家,家家又都有了小孩,日子紧巴巴的。孩子们哭着说:“只是您和妈妈这一辈子太苦了。”“再苦也苦不过那些穷困的孩子呀,把钱用在他们身上,比自己吃了穿了享受了更有意义!”李振华说罢,拿出三包东西,递给孩子们。一盘录像带,是宣传他的电视专题片《情洒沂蒙山》;一本书,记载着他的教书育人事迹;还有一份文件,是沂源县委发出向他学习的决定。他说:“我实在没有什么可留给你们,只有这些荣誉留下来,他代表了我的一生。人生在世不容易,遇到困难,有了委屈,可以看看这几样东西。”孩子们流着眼泪点了点头,把父亲的话牢记在心里。李振华捐资助学的义举,像投入湖中的巨石掀起层层波澜。沂源县委、县政府和韩旺镇的领导带头捐款,社会各界的群众也纷纷捐款。2001年,以李振华名字命名的韩旺中学“振华奖学扶困基金会”建立了,2002年和2004年沂源县实验中学、张家坡乡中学也相继建立了“振华奖学扶困基金会”。在李振华的带动下,三个基金会的资金如同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到目前累计资金已达100多万元,让许多辍学孩子重返校园,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掀起了全社会捐资助学的高潮。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淄川某企业经理吕祝昌说:“李振华老师的人格魅力,就是那滋润大地的春雨。我捐点款,一是帮助几个贫困生重拾学业,二是表达我对李振华老师的崇高敬意。”几年来,向“振华奖学扶困基金会”捐款的人数已达5000多人。2001年2月,李振华应聘到万杰朝阳学校任初中部校长。尽管在外发挥余热,但他依然牵挂老区穷苦孩子们,他将万元年薪全部拿出来,资助了23名贫困生,还有一名孩子带在身边。这些学生都不在基金会帮扶范围内,他们将被李振华资助到大学毕业。市里一位领导听说后,对李振华说:“李老师,您年龄大了,家里经济也不富裕,我给您筹措5万元用来资助学生,万杰给您的报酬,您就别再救济学生了,留着自己用吧!”事后李振华又把这5万元直接捐献给了三个“振华奖学扶困基金会”。在万杰朝阳学校,初中部和小学部的全体教师,被李振华捐资助学的高尚情怀所感染,纷纷解囊,向“振华奖学扶困基金会”捐款达7000余元。有些教师还自发地从老区寻找特困学生作为救助对象。今年春节前,李振华坐公交车到几十里外的淄川服装城,花1000多元买了23件大小不同型号的羽绒服,这是他送给正在上学的23个贫困生的春节礼物。谁的年龄多大,身材多高,胖瘦怎样,穿什么型号的最合适,他都了如指掌,而他自己却不舍得添一件新衣服。一直被李振华资助到中专毕业的张文强,父母有病,家庭生活非常拮据,自己又找不到工作。李振华便把他接到博山,一起吃,一起住,并拿出3600元钱接济他家。今年4月14日,张文强的父亲被确诊为肝癌早期。“李老师,救救俺爹吧!”张文强一下子跪倒在李振华的面前。李振华的眼里也噙满了泪水:“孩子,快起来,我一定想办法救你爹。”他四处奔波,终于联系到一家医院,并将挤出的3600元钱,替张文强的父亲支付了手术费。在半个多世纪的悠悠岁月里,李振华用瘦弱的身躯,撑住了老区倾颓的教室;用微薄的力量鼓舞了几代贫寒的学子;用拳拳的爱心滋润了无数失学孩子干涸的心田!他“献了青春献终身”,实现了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人生追求!52年来,他教过1万多名学生,考入大中专等各类院校的就有数千人;52年中,他累计捐款30多万元,资助学生2000多人,其中完全由他供吃、穿、学杂费,最终考入大中专的学生就达36人。今年桃花盛开时节,记者前往采访,但见李振华这位已届古稀之年的老人,历经风雨剥蚀,已和沂蒙山人没有什么两样,但他却象征着一种精神,一种力量,一种希望。因为他把一份感动、一份怀念,甚至是一份敬仰,永远地留在了这曾经苦难而又深情的土地上。是的,李振华用生命点燃的那支红烛,将永远燃烧在沂蒙老区人民的心中!
陈纪平,男,汉族,中共党员,大专学历,1962年1月8出生于山东省沂源县悦庄。1979年11月26日入伍,历任北京军区炮兵第206团战士、班长、排长、连长、营长、副参谋长等职。1998年转业至皇姑分局泰山派出所,先后任泰山社区外勤民警、网巡民警。2006年月12日13日19时许,为了抓捕持刀抢劫犯罪嫌疑人陈纪平身负重伤,在被送至辽宁中医学院后,经抢救无效光荣牺牲气贯云天 热血铸就丰碑2006年月12日13日19时6分,泰山派出所接110指令:报警人称在皇姑乐购超市看到曾抢劫他项链的犯罪嫌疑人。接警后,值夜班民警陈纪平、王照杰带领社防队员王岩孝、夏重军乘110警务车(王照杰驾车)迅速前往,19时9分到达皇姑乐购超市肯德基店门前,遇到跟踪犯罪嫌疑人的报警人赵信(皇姑乐购超市美特邦威服装店员工),经询问得知,报警人赵信发现于12月3日夜,对其进行抢劫的两名罪犯正在213路公交乐购终点站附近,陈纪平和王照杰立即带领社防队员王岩孝、夏重军及报报警人赵信一同赶往车站,但未发现犯罪嫌疑人。经路访,有群众提供看见犯罪嫌疑人从过街地下通道到马路对面去了。由于超市门前黄河大街中央有铁栅栏,警车无法直接通过,绕行又耽误时间,为快速实施对犯罪嫌疑人的抓捕,并时刻保证与分局调度室和派出所的联络畅通,陈纪平指派社防队员夏重军留守在警务车上,随后与民警王照杰一起带领社防队员王岩孝及报警人赵信从地下通道由西向东追赶。追出地下通道后,陈纪平和报警人赵信在地下通道的北出口侧232公交车站附近发现了着白色棉服的犯罪嫌疑人,陈纪平立即冲上去,与随后赶到的报警人赵信一起将犯罪嫌疑人的双臂抓住,将其控制住。此时,民警王照杰和社防队员王岩孝也从地下通道的南出口处前来增援,此时,另一名犯罪嫌疑人正向西南方向逃跑。为了不贻误战机,将犯罪嫌疑人全部抓捕到位,陈纪平同志把看管已抓获犯罪嫌疑人的危险任务留给自己,让王照杰和王岩孝立刻追赶,同时告诉报警人赵信也前往辨认协助抓捕。就在陈纪平对犯罪嫌疑人进行搜身时,忽然这名犯罪嫌疑人起身奋力反抗,并从身上掏出一把尖刀,对着陈纪平同志的左胸部连刺3刀,顿时鲜血涌了出来,此时陈纪平死死抓住犯罪嫌疑人,与其进行搏斗,终因体力不支,被犯罪嫌疑人挣脱,陈纪平并没有倒下,踉踉跄跄地追了出去,并把枪掏了出来,推上了子弹,然而,拿枪的手却怎么也抬不起来,当他追出10余步时,最终倒下了,鲜血已经侵透了他的心爱的警服,染红了英雄身后这短短十余米的最后战场。铮铮誓言 尽展赤子之心1962年1月8日,陈纪平出生在革命老区山东省沂源县,因为生活贫困,他从小就与姐弟四人共同帮助父母维系生活。贫困落后的农村生活使陈纪平自小就具备了同龄人所不具备的家庭责任感,革命老区的光荣传统造就了陈纪平朴实本份、处处为人着想的优秀品格。在落后闭塞的小山村,能够走出大山,入伍参军成为了陈纪平少年时期的最大愿望,他希望到大山之外的军营世界锻炼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对社会、对改变家乡面貌有用的人。1979年11月,17岁的陈纪平终于实现了自己多年的愿望,光荣入伍,成为了北京军区炮兵第206团的一名战士,着上军装的那一刻他哭了,他暗下决心,一定要让自己对得起这一身军装。在部队期间,他以山里孩子特有质朴、热情和勤劳赢得了战友们和部队领导的赞赏和肯定,入伍不久就被提拔为班长、排长,担任领导职务后,他对自己要求更加严格,深受战士的尊敬,经过几年的磨炼,又相继被提拔为连长、营长、副参谋长等职。那时候,陈纪平立志要把自己的一生献给祖国的国防事业,献给他所钟爱部队,他先后被部队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并荣立个人三等功一次、多次受到嘉奖。这身军装改变了他的命运,他要回馈和报答,这是他的责任。1998年,两地分居的妻子患了癌症,他们的女儿当时只有8岁,一个男人对妻儿、对家庭的责任感,使他不得不忍痛脱下这身军装,转业到沈阳照顾妻子和女儿。在转业安置工作时,陈纪平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当一名人民警察,成为了沈阳公安队伍中的一员。参警后,同志们曾问他,转业时为什么要选择警察。他说:我从小就爱穿制服,离开了部队,我认为只有当一名警察才能实现我当初回报祖国、回报人民的誓言。金色盾牌 无怨无悔的追求从1998年转业直至英勇牺牲,陈纪平同志一直工作在基层派出所一线,虽然他在公安战线只工作了短短9年,可是无论担任社区民警还是网巡民警,他始终勤勤恳恳,踏踏实实、任劳任怨,全身心地投进了他所挚爱的公安事业中。他始终发扬人民解放军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保持了普通一兵的本色。在担任社区民警的7个年头里,他扎根社区,置身于群众中,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社区群众中走访。辖区内的家家户户、大街小巷,留下了他平凡而闪光的足迹。负责的1100余户、3000余名居民家的情况,他了如指掌,有时候社区干部会以开玩笑的方式考一下他人口熟悉率,每次随意说出一个住址,他都能马上回答出,这户居民的自然状况,甚至是生活的情况。社区干部和战友们都称他为“电脑”。扎实的基础工作,使他在完成各项任务时,都游刃有余。一次外地公安机关核查在他辖区内居住的一个暂住人口,刚把那人的主要特征说出来,陈纪平一下子就说出了那名暂住人口的姓名和居住地址。2003年2月一天晚上,他在辖区居民家走访,无意中发现在一户亮灯的居民家,有一个男子的身影在窗前一闪而过,他头脑里一下子就想到,这个人很象是在辖区居住的逃犯张亮,是不是张亮回家探风来了,他立即向所里报告,并和同志们一同来到张亮家门口,就在门敲开的瞬间,陈纪平一下子冲了进去,只见果然是张亮拿了一把菜刀站在屋里,看到是陈纪平进来了,把刀往旁边一放,乖乖的把手伸了出来,事后,在审问张亮时,该人说:要不是管咱片的陈大哥先进来,我就和你们拼了。他热爱公安工作,把自己的所有时间和全部精力倾注在工作上,他常对身边的战友说:只有到工作岗位上,我才能体会到自己存在的真正价值。他没有什么不良嗜好,甚至连业余爱好都很少,他把每天的时间都安排在工作和学习上。他从不因为自己的私事请假,甚至在妻子病重期间,他都舍不得耽误工作。他的妻子于1999年因病去世,在妻子病重到去世的近一年时间里,每天下班后,他都要骑一个多小时自行车到省肿瘤医院,为住院的妻子送饭,然后再骑一个多小时的车回家照顾女儿,第二天早上,他又早早起来给妻子送饭,可每天他都准时上班。妻子病危期间,他天天晚上在医院陪护妻子,第二天仍然坚持上班。所里考虑到他的实际情况,不让他值晚班,他就把所有双休日的值班工作给包了。妻子病逝后,他就带着女儿一起到单位值班。对待工作,陈纪平同志始终用“认真”两个字来要求自己。他的各种基础工作簿册,记录得工工整整,信息详实,是所内民警的样板,暂住人口登记变换频繁,可翻开它的登记簿,每月、每周、甚至是每天的情况都详细纪录,为其他公安工作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社区里有一项低保户上报工作,每个月都要对低保户的生活状况进行审核,并有社区民警签字一栏,其实这项工作主要以社区干部为主,社区民警只是配合工作,可每次他都要和社区到低保户家详细了解情况。其实,在这认真的背后,是一名公安民警对党、对人民、对公安事业的强烈责任感。就在陈纪平牺牲的前三个小时,他还在自己的责任区走访群众;就在他牺牲的前两个小时内,他和战友们处置了3次110警情,而他在派出所的吃最后一顿晚饭,也是他生前的最后一顿饭,这期间中断3次,直至最后这次出警都没有来得及吃完;就在他牺牲的前半个小时,他还在接待社区的一名群众,因为这最后一次警情紧急,他来不及和这名群众多说,约好第二天上午在派出所等他,12月14日上午,那名群众如约而来,可这一次陈纪平却失约了,这也是他作为一名人民警察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和群众失约。情系民心 为民得民百姓颂群众利益无小事。在陈纪平眼里,保一方平安,让老百姓安居乐业,是自己的责任,而为老百姓做实事好事,同样是自己的责任。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一个道理:邻里和谐了,社区才能和谐;社区和谐了,社会才能和谐。群众的事,不论大小,陈纪平能办到的从来都是亲力亲为。换发的身份证、办理的户口本,只要是陈纪平辖区群众的,他都一一收集起来,亲自送到群众家里。群众感谢他,他却说:“反正我也天天来,顺道就捎来了,有啥可谢的。”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群众知道这是老陈对他们的一份情,自从陈纪平当上泰山社区民警,辖区居民办理的身份证、户口本就都是老陈“捎”到群众手中的。陈纪平常说:我是沂蒙山老区里走出的苦娃子,是党和人民培养了我,我曾是一名军人,现在又成为了一名人民警察,我要用我的全部去感谢党、感谢人民的养育之恩。正是这浓烈而又质朴之情,使他始终对百姓倾注着一颗实打实的真心,同时又把自己作为向群众传送党和政府温暖的桥梁。泰山社区有一个叫刘淑范的女青年,因杀人被判无期徒刑,刘淑范有个老母亲患有脑血栓后遗症,自打女儿入狱后,老人没了着落,生活极其艰难。从此,陈纪平成了她家的常客,担负起了照顾老人的工作。只要一有空,陈纪平就会来到她家,送来一些日常生活用品,帮助老人洗脸洗脚,收拾家务,时间一长,陈纪平还学会了梳头、按摩等“绝活”。老人的心得到了极大的慰籍,身体也一天天的好起来,她逢人便讲:“小陈在我家的时间比我闺女都长,比我闺女都亲。”为教育挽救刘淑范,陈纪平每年都会来到监狱看望她,告诉她不要担心家里的事,好好表现,争取早日回到社会。在陈纪平的鼓励下,刘淑范深受感动,在狱中积极上进,每年都有新变化,先后两次减刑。在辖区里有个低保户陈大娘,70多岁,无儿无女,一直靠政府救济。2003年,市政府专门捐助了一批彩电发放给低保户。陈纪平得知电视到了一大早就来到社区办公室,为陈大娘办理了受理手续,还大老远的买来了室外天线,车推肩扛送到了大娘家里,一进门就高喊:“陈大娘,政府赠送的彩电我给你抬来了!”半信半疑的陈大娘直到陈纪平把电视调好,出了影、有了声才相信这是真的。陈大娘用长满老年斑褶皱的手,颤颤巍巍不停的摸前摸后,昏花的双眼贴得不能再近,不住地问这个键子是啥,那个键子咋用,嘴里一个劲地念叨:“现在的人真能耐,这就是彩电哪,跟画一样,要不是党和政府,恐怕到死那天我也看不上彩色电视。”陈纪平对待百姓是无私的,他帮助过的困难群众也不计其数,谁家有个大事小情,他也准到,辖区里群众要是有个生病住院的,他也一定会买上吃喝去看望。在陈纪平的衣兜里,一直揣着一个笔记本,里面记栽着辖区里每一个低保户、孤寡老人、残疾家庭等困难群众的家庭情况,谁家有多少人口,有无单位,经济来源状况,他都一一记录在一个笔记本里。平日里,他总要拎着些水果或是生活用品到这些困难群众家中走一走,而老百姓们也不见外,谁家包个饺子、烀个苞米也给他带着。可谁又知他本身也是个“困难户”。陈纪平原本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妻子勤劳贤惠,女儿天真无邪。1997年的一场灾难使原本幸福的家庭支离破碎,那一年他的妻子被确诊患上了肺癌,为给妻子治病,家里欠下了2万多元的外债,可还是没能挽回妻子的生命,1999年妻子病逝。从此,照顾女儿的担子落到了他一个人身上,他既当爹又当妈,省吃俭用,口挪肚攒,就是想把欠的债务早点还上,5年来他没买过新衣服,内衣穿的袖口都磨破了也不舍得换掉,一双花了15块钱买的棉鞋他穿了三年,直到牺牲时,他还穿着那双仅仅15元钱买来的鞋。为了节省花销,他自学了静脉注射,在家里为病中的妻子打点滴。社区、单位组织捐款他也从来都是带头捐,单位领导多次劝他,他却说:“我捐点钱没啥,有比我更困难更需要资助的人。”他心里有“小家”,更有“大家”。就这样,陈纪平2万多元的债务整整还了7年,在他牺牲前的一个月,他还完了债务,那时他曾高兴地对同志说:“我无债一身轻了”。陈纪平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我这辈子最对不起两个人,一个是我的妻子,她身体好时我在部队,两地分居,家里什么忙也帮不上,我转业回来了,她却走了。再有就是我的女儿,我生了她、养了她,但却没有时间来疼爱她,有时甚至发火动手打她。”陈纪平牺牲后,他年仅16岁的女儿哭得几度昏死过去,醒来就不住地自言自语:“爸爸你在骂我一次、打我一次吧”。从警9年来,陈纪平用心去耕耘自己的责任田,用真情去奉献辖区的老百姓,淡泊名利、谦虚恭让,个人没有获得一块奖牌,但他收获了褒奖,赢得了百姓的心,百姓为他送锦旗、写表扬信,用口碑为他铸就光辉的奖牌。泰山社区每三年举行一次社区党委换届选举,从1999年,也就是他参加公安工作的第二年开始,在连续两届的差额选举,他都满票当选社区党委委员。他所在的社区先后荣获“全国万家读书评选活动先进社区”、“辽宁省文明社区标兵”、“辽宁省先进社区”等40多项殊荣。在整理陈纪平的遗物时,人们发现了一张泛黄的照片,照片中陈纪平身着警服,正在与20多名群众一同挥锹铲雪。采访社区群众得知,那一年雪特别大,陈纪平像往年一样一大早就来到社区,帮助社区的群众扫雪,一位有心人用相机记录下了这感人热烈的场面,这个感人的场面永远定格在了2003年11月。在追忆陈纪平的灵堂里,有一面写着“陈警官,泰山社区群众永远怀念你”的挽幛特别引人注目。这面挽幛,是社区群众连夜亲手赶制的。这是辖区百姓的一片心,更是对人民警察的由衷表奖。来到灵堂,一位老大爷早已泣不成声:“陈警官是个大好人哪,我们舍不得你走啊……”。妻子走了,陈纪平也走了,他们已在天堂里重逢,愿他们在天堂里幸福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