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的琴》是一部很受欢迎,评价极高的文艺电影,男女主演均凭借该片拿下了国际大奖。该电影也是近10几年内中国电影艺术成就最高的作品之一。也正是这部电影,实力派演员王千源从过去的默默无闻,到如今的被大众熟知,一跃成为比较重量级的演员。在各大打分平台,这部电影的评分都居高不下。
由于故事感人,故事反映现实,蕴含着浓郁的艺术气息等原因,使得影片有着极高的评分。
首先,影片围绕一个支离破碎的家庭讲述感人故事
电影《钢的琴》中,有好几个家庭都充满不幸。有的离婚、有的丧偶、有的女儿被男子糟蹋怀孕等,总而言之,他们作为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在生活上没有任何的盼头可言。除了最基本的温饱外,他们时刻都在挣扎。
男主为了留住女儿不被前妻带走,他不得不弄到一架钢琴。女儿是他对生活唯一的念想,是他冲破底层生活最后的筹码。但前妻即将改嫁有钱人,明显具有很大优势。他为了弄到钢琴,到处求人。但幸运的是,那些在经济上比他好不到哪里的旧同事,都在最后关头与他共同造出了用钢结构做成的钢琴。在他们身上,看到社会底层的喜怒哀乐,他们有自己的无奈与痛苦,但也能苦中作乐,团结在一起,是感人至深的。
其次,讲述了老工业基地工人在时代大潮前的无奈
东北在某个时间段内承担了重要使命,成为工业发展的重镇,存在大量的国企。遍地的烟囱,各种钢铁制造厂,是电影最大的符号构成。但是随着国内经济区域结构的调整,老工业基地在时代大潮前败下阵来,各种钢铁厂走向倒闭,工人下岗成为十分突出的现象。
而《钢的琴》中这些人的悲剧命运正产生于这个时代背景。因为下岗,工作机会便少的可怜,他们有着工人过去的那份荣誉,但在现在,那份荣誉并不能带来任何好处,反倒是经济拮据,让他们无所适从。与其说。陈桂林输在了买不起一架钢琴,不如说输给了时代带来的身份巨变。
最后,浓郁的艺术气息
电影中各色人物其实都是社会最底层的人,他们只能维持基本的温饱,但是有意思的是,他们中不少人都身上具有浓郁的艺术家气息。尤其是在东北受到俄罗斯文化的影响、域外风情随处可见,他们并不是文化人,但各种乐器信手捏来,丝毫看不出他们是工人出身,还以为是艺术院校的毕业生。可以说,这是导演刻意将这种艺术氛围加到这群现实窘迫的可怜人面前。
艺术在普通人看来,那绝对是有钱人家的选择。但偏偏这部电影,是一群经济能力完全不达标的人,在用赤城之心追求艺术。电影中的美术设计,灯光,场景的选择都具有极其强烈的画面冲击感,不少的观众都将这部电影评价为由一幅幅油画拼接而成。尤其是男主在无力偷走钢琴后,失望之极在校园夜色中弹琴的场面,便是最成功的镜头。
《钢的琴》从影片名字看便十分有意思,钢琴的很大构成都是优质木结构,但是在这群前半生与钢铁打交道,拥有一身手艺却没有钱的人,只能用东北最大的标识“钢铁”撑起最后的念想。不得不说,在时代面前,小人物总是显得微不足道,却也最感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