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老龄化的加剧,社区老年人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在很多人眼里,老人因为佝偻的背和颤抖的步履,给人的感觉是处于被关心和帮助的境地。逐年增大的老年群体,社会服务方面应该怎么做?
1、加快老龄健康体系建设
一方面,要通过权威、科学、系统的健康教育,提高老年人的健康素养。老年人对健康有很多误解,比如把正常的衰老和虚弱当成疾病,过度保健,过度呵护,缺乏康复理念等。另一方面,要加快老年健康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疾病诊疗、康复护理、长期护理、临终关怀等覆盖城乡的综合性、连续性老年健康服务体系,推进医养结合。
2、加快完善养老服务体系
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支撑、机构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民政部最近公布的数据显示,只有不到1%的老人住在养老机构,99%的老人住在家里。因此,一方面,养老服务体系要制定支持家庭养老的社会政策,包括带薪护理假、家庭护理技能培训、家庭养老床位等。,从而巩固家庭养老的基础地位。
另一方面,要重点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特别是康复护理送货上门的专业服务。机构养老是一种补充,虽然比重不大,但对失能失智老人来说是不可替代的。未来应大力支持发展具有康复护理功能的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让失能失智老人在邻里间得到及时、专业的照顾。
3、真诚的态度和耐心
衰老是老年人最明显的特征。老年人因为年龄和身体原因,听觉的敏感度下降,很难分辨不同的声音。感觉功能的下降可能会影响老年人的记忆力。一些老年人经常听不清社工的发言内容,听不清别人说什么或者视线模糊,这些都会让他们很难学习到新的信息。所以和老人交流的时候,尽量简洁。
比如和老人说话,可以走近老人,慢慢说,吐字清晰,尽量放大声音,多重复。如果你在公共场合讲话,你可以使用麦克风,或者用手势或动作来表示对老人的尊重。作为一名社会工作者,我们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对老年人的需求和服务内容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这样才能思考具体的服务,更好地为老年人提供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