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是不容易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的,因为现在社会对社会工作专业了解甚少,理解也不够全面。
大量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外流是由于现行社会工作体制混乱所致。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必然会有一个基石,这是很难做到的。就像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毕竟,我们不像那些已经有地位的大学教师。比如王思斌教授,介绍理论和实践是完全不同的。
我对社工概念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差距有着深刻的理解。不是每个案例都能成功,但你也会遇到很多阴暗面,人性的黑暗。有多少社工满怀希望地进来,然后精疲力竭地改变行业?心理压力其实不是玩笑。
“很多社工机构的社工很多都是刚刚转行或者根本没有联系上的新人”,这间接说明我国对社工的专业要求相对较低,从业人员的准入门槛很低,这又带来了问题刚才。四年制大学毕业生进入专业选择就业时,如何在时间、经验、资金等方面与前四年的投入产出相平衡。
目前,我国社会工作项目的质量确实太低,我参加过很多项目。无论是湖北省妇联、武汉市团委的项目,还是中国一流大学北京大学的项目,都会出现要求社会工作者用政府的钱开展活动,不注意参与者的感受的现象,不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总之,社会工作者在实践中的非规范性和非专业性。在这样的环境下,“社工本科生”的“专业优势”是什么?
我认为社会工作者的性质和利益是他们为政府提供服务(大部分是政府购买的),但他们不是公务员;他们是非营利性的,但他们不是纯粹的慈善机构。我想表达的是:社会对“社工”的价值认知是“社工”为政府工作,但没有政府制度。在“官本位”思想盛行的情况下,不符合公众对“官本位”的追求;如果与慈善相联系,“社工”仍然涉及利益的追求,其“大爱大无私”的“精神属性”就显得不那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