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待七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认真、自信。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历史上册期中测试题,希望你们喜欢。
(考试时间60分钟 满分50分)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20分 每小题1分)
1.“孔雀飞去回忆悠长,玉龙雪山,闪耀着银光,秀丽丽江,人在路上。”被誉为“彩云之南”的云南不仅有着优美的风景,怡人的气候,更有悠久的历史,这里曾生活着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河姆渡原始居民
2.某遗址考古发现一枚针,针长82毫米,针身光滑,针尖圆锐,针眼窄小,经现代科技手段测定,此针不是木质,距今约二万年。据此推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①此针可能为骨制 ②这些居民已经掌握磨制和钻孔技术 ③居民生活在新石器时代 ④居民已有追求美的思想意识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3.图片与文字一样承载着历史,一图胜千言。关于下列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较为准确的是
石斧 耒耜
A.聚族而居 B.原始农业 C.贫富分化 D.采集狩猎
4.很多同学爱吃米饭,你可曾想到稻米在我国有着源远流长的种植史。请你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判断,下列哪个地方的先民最早可以品尝到香喷喷的米饭
A.北京周口店 B.陕西半坡村 C.山东大汉口 D.浙江河姆渡
5.考察历史遗址是我们学习历史最直观的方法,下面是我国原始社会人类生活的遗址,依据依据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山顶洞人遗址 ②元谋人遗址纪念碑 ③北京人遗址 ④河姆渡遗址
A.① 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③①②④ D.②③①④
6.在古史传说中,改进农具,教人农耕,发明医药,开辟集市,被誉为中华原始农业和医药学创始人的英雄人物是
A.黄帝 B.炎帝 C.尧 D.舜
7.“你这个太阳啊,什么时候灭亡?我们愿意同你同归于尽!”这 句话中的“太阳”指
A.夏王桀 B. 商纣王 C.周厉王 D.周幽王
8.我国古代奴隶社会更替的顺序是
A.夏周商 B.夏商周 C. 周夏商 D.商夏周
9.公元是世界通用的纪年方法。公元2016年属于
A.公元20世纪20年代 B.公元20世纪初期
C.公元21世纪初期 D.公元19世纪20年代
10.西周统治者非常注重“礼仪教化”,你认为“礼仪教化”的作用是
①教化民众,稳固统治秩序 ②配合暴力镇压,是统治人民的另一种手段 ③调节社会矛盾,解决和处理统治阶级内部的分歧 ④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只对统治阶级起作用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③④
11.从齐桓公成就霸业的条件来看,决定性的因素是
A.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 B.统治者的个人能力
C.改革促进国家发展 D.战争确立霸业
12.关于早期中华文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远古传说是研究夏朝历史的重要依据
B.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C.四羊方尊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古代最大的青铜器
D.都江堰是春秋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
13.铁制工具的使用,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下列图片反映的铁制农具最有可能出现在
A.夏朝 B.商 朝 C.西周 D.战国
14.成语故事为我们学习春秋战国时期的史实提供了许多有趣的信息。《吕氏春秋》中记载道:荆庄王立三年,成公贾入谏,曰:“有鸟止于南方之阜,三年不动不飞不鸣,是何鸟也?”王射之曰:“有鸟止于南方之阜,其三年不动,将以定志意也;其不飞,将以长羽翼也;其不鸣,将以览民则也。是鸟虽无飞,飞将冲天;虽无鸣, 鸣将骇人。请你猜猜这是哪个成语故事的由来?
A. 问鼎中原 B.笨鸟先飞 C. 惊弓之鸟 D.一鸣惊人
15.“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这是著名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郭沫若同志1959年考察殷墟时留下的著名诗句。下列文物出土于殷墟的是
16.“惟殷先人,有典有册。”这里的“典册”中的文字应该是
A.金文 B.铭文 C.甲骨文 D.小篆
17. 在下列诸侯国中,既属“春秋五霸”,又是“战国七雄”之一的是
A.吴国 B.晋国 C.齐国 D.宋国
18.文字的发明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之一,中国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比较成熟的文字是
A.刻画符号 B.楔形文字 C.甲骨文 D.纸草文字
19.现在世界上还依然存在着霸权主义,仔细想一下,如果战国诸子中有人来到现代,他们谁会第一个指责霸权主义
A.墨子 B.老子 C.庄子 D.孔子
20.《饮冰室合集》中记载到:“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侯(指远古时期的部落)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为华夏族的形成作出突出贡献的是
A.尧、舜 B.黄帝、炎帝 C.孔子 D.禹、启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30分)
21.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人类发展的追求之一。根据提 示,完成下列探究学习(9分):
走进人与自然和谐的历史:
(1)图1、图2是我国原始居民适应自然、
征服自然的结果。居住图1房屋的原始居民
叫什么?图2的房屋名称叫什么?(2分)
图1 图2
图1 图2
认识人与自然和谐的事例:
(2)远古时代,人类为了生存,改造自然的成功事例是谁治水成功?战国时期,为了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李冰父子的成功典范是什么?(2分)
(3)战国时期,主张人“应该与自然和谐发展,顺其自然”的是哪家学派的观点?在治理国家问题上,该学派提出什么观点?如果你违反了纪律,该学派会怎样处理你?(3分)
感悟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4)有和谐就有不和谐。试举出现实中人与自然不和谐发展的一个事例。(1分)
(5)反思古人的做法与主 张,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问题上,作为一名当代学生应该怎么做?(1分)
22. 某校初中历史兴趣小组开展“商鞅变法”专题学习,请你参与下列活动。(10分)
材料一:及秦孝公任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逐灭,僭差无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 商君之家。
———《史记•商君列传》
请回答:
(1)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其主要措施。(3分)
(2)假如你是生活在商鞅变法时期秦国的一位农民,你是否支持商鞅变法?为什么?(2分)
(3)用材料一中的一句原话来概括商君所为的历史作用。(1分)
(4)对商鞅变法的评价,小明和小芳产生了分歧(见图)。
评价历史上变法(改革)成功或失败的方法是什么?(1分)
(5)据材料二分析导致商鞅悲惨结局的原因是什么?(1分)
(6)这次变法在当时社会产生了什么样重要的影响?(1分)这对当今社会的发展有什么重要启示?(1分)
23.阅读下列材料:(5分)
材料一 (他)堪称人类历史上也许最成功的哲学、道德和伦理体系的创始人。
——罗兹•墨菲《亚洲史》
材料二 (他)因抱改革天下之宏愿,故政治活动之外更注意于教育,开中国史上民间自由讲学之第一声。 ——钱穆 《国史大纲》
材料三 (他)是了不得的教育家。他提出的教育哲学可以说是民主、自由的教育哲学,将人看作是平等的。
——胡适
请回答:
(1)三个材料中的“他”是春秋时期的谁?(1分)
(2)作为伟大的思想家,他开创了哪个学派?他的思想主要由哪两部分组成?(2分)
(3)作为教育家,他“开中国史上民间自由讲学之第一声”的具体行动是什么?(1分)
(4)他突出体现“将人看作是平等的”的教育主张是什么?(1分)
24.阅读下列材料:(6分)
材料一:“尧立七十年得舜,……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舜子商均亦不肖,舜乃豫荐禹于天……然后禹践天子位。”
——《 史记》
材料二:史书记载:禹利用自己“号令天下”的权威,扶植儿子启的势力,使启得以攻杀接替禹位的东夷首领益,并征服其他不服从自己的部落。
材料三:(西周初年)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周之子孙,苟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之显诸侯。
——《荀子》
材料四:“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史记》
请回答:
(1) 材料一讲的是产生部落联盟首领的什么制度?这种制 度对当今社会有无借鉴意义?请简要说说。(2分)
(2)材料一中的制度被材料二中的什么制度所代替,开始了“家天下”?(1分)
(3)材料三表明西周实 行什么制度?目的是什么?(2分)
(4)根据材料四,指出这是是商鞅变法中的什么措施?(1分)
第一部分 选择题(2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A B D D B A B C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B D D B C C C A B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30分)
21.(1)半坡居民(1分) 干栏式房屋(1分)
(2)大禹(1分) 修建都江堰(1分)
(3)道家(1分) 无为而治(1分) 顺其自然,自我觉醒(1分)
(4)沙尘暴、过度放牧、乱砍乱伐、环境污染等等。(符合题意的任一事例即可)(1分)
(5)应该树立环保意识,尽自己的一份力,去保护大自然,让大自然为人类造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言之有理即可)(1分)
22.(1)事件:商鞅变法。(1分)
措施:废井田制;奖励耕战;奖励军功;重视农业。(2分)
(2)支持。因为商鞅变法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2分)
(3)“倾邻国而雄诸侯”。(1分)
(4)要把变法(改革)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中;采用生产力标准和实践标准;看变法(改革)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推动杜会的发展。(达到任意一点即给分)(1分)
(5)原因:守旧贵族的反对和秦孝公的死亡而失去了政治支柱。(1分)
(6)影响:经过变法,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来坚实的基础。(1分)
启示: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只有改革,国家才能富强;我们要像商鞅那样,顺应历史潮流,勇于改革,勇于创新。(1分,只要意思接近即可给分)
23.(1)孔子(1分)
(2)儒家(1分)“仁”和“礼”(1分)
(3)首创私学(1分)
(4)有教无类(1分)
24.(1)禅让制。(1分)有。用人要发扬民主,重视贤人;做事要持之以恒,应通过民主的方式选举干部;要以天下为己任,选拔人才应以德才兼备为标准。(言之有理即可)(1分)
(2)王位世袭制。(1分)
(3)分封制。(1分)目的:为巩固对周边地区的统治。(1分)
(4)推行县制。(1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请把所选答案填在下面表格中) 1.科学证明,人类是从古猿进化而来的。在这个进化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因素是: A.使用火 B.直立行走 C.劳动 D.使用文字 2.下列发生在我国原始社会的大事,按先后顺序正确的一组是:①农耕已是人们主要的生产活动 ②制作弓箭、烧制陶器 ③使用天然火 ④人工取火 A.④③①②B.②③①④C.③④②① D.①②③④ 3.《礼记》中所说的“天下为公,选贤任能”的社会局面最早出现于什么时期? A.尧舜禹时期 B.黄帝、炎帝时期 C.山顶洞人时期 D.半坡氏族时期 4.世界上的农作物最早在我国开始种植的是 A.水稻、棉花 B.水稻、粟 C.水稻、玉米 D.粟、烟草 5.下面对西周分封制的叙述正确的有①目的是为了巩固政权②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封给诸侯让他们镇守疆土,保卫王室③诸侯国受分封同时必须向周天子进义务④分封制使周朝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6.夏、商、西周是以( )为主的社会 A.青铜制造业 B.商业 C.农业 D.畜牧业 7.齐桓公能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的最主要原因是: A.领土广阔经济富庶B.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 C.提出“尊王攘夷”的旗号D.召集诸侯会盟 8.战国时期的下列四国中,地理位置在最东面的是: A.楚国 B.齐国 C.秦国 D.燕国 9.下列言论,出自右图之人的是 A.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B.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 C.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D.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10.李冰修建都江堰主是为了 ①造旅游景点②防洪③给缺水的成都平原供水④灌溉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11.下列选项中,对当时社会影响的是 A.牛耕的推广 B.都江堰的修筑 C.商业与城市的兴盛 D.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 12.下列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文艺和科技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汇集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诗歌 B.屈原是战国后期楚国人。他运用楚国的方言和民歌形式,创造出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楚辞 C.扁鹊是战国时期的名医。他总结出望闻问切4种诊断疾病的方法,并一直被后来的中医沿用 D.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完整、的青铜编钟是曾侯乙墓编钟 13.假如战国时期一个楚国的农民给远在齐国的朋友写信,最可能写在什么材料上? A.竹简 B.青铜器 C.纸 D.丝帛 14.俗话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从所学知识看,最早指出类似观点的是: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韩非 15.公元前613年,鲁国天文学家观测并记录了一颗彗星扫过北斗,你认为当时记载这一天文现象的文字应该是 A.甲骨文 B.金文 C.铭文 D.大篆 16.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原因主要是: A.战国时期,各国竞相改革,社会急剧变化。 B.有文化知识的士到处游说讲学,形成不同学派。 C.诸子百家相互辩驳,互相影响。 D.铁器和牛耕技术的应用与推广。 17.下面对秦朝统一的说法正确的有①秦朝统一时间是公元前221年②秦朝的都城设在咸阳。秦朝的统一,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③秦朝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诸侯分立和相互混战,开创了中国历大一统的局面④秦朝统一,严重危害人民的生产、生活和生命安全。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18.下面对长城的说法正确的有①战国末年,秦、赵、燕为防止匈奴南下相继修筑长城②秦朝统一后,利用战国时期秦、赵、燕三国北部原有长城进行增补③秦朝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全长一万多里④长城凝结着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血汗,是世界人类古代文明的一大奇迹。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19.我国历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是 A.陈胜吴广起义 B.刘邦项羽起义 C.李自成起义 D.太平天国运动 20.公元前202年,刘邦率大军将项羽包围在垓下。他让士兵都唱起楚歌,楚军思念家乡,纷纷溃散。最能体现这一故事的成语是 A.破釜沉舟 B.四面楚歌 C.揭竿而起 D.打草惊蛇 2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焚书坑儒”最相似之处是 A.实施结果 B.实施过程 C.实施目的 D.实施背景 22.西汉初年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时期对匈奴采取攻势,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汉武帝态度比汉初皇帝强硬 B.汉武帝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C.汉武帝时,“和亲”政策不起作用 D.汉武帝时匈奴势力衰弱 23.下面发生在两汉时期的几个历史事件中,使匈奴不能再与西汉抗衡的是: A.公元前200年汉高祖率军抵御匈奴 B.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 C.汉武帝派兵攻打匈奴,夺得河套地区 D.东汉时期窦固、窦宪出击北匈奴 24.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从本质上体现了 A.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B.中央集权的强化 C.加强思想控制 D.注重儒家学说 25.下列事件中最能体现我国民族关系主流的是 A.秦汉之际,冒顿单于统一蒙古草原 B.汉武帝时,对匈奴用兵,夺取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 C.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 D.公元前1世纪中期,匈奴分裂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15分,27题15分,第28题20分,共50分。) 26.(15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司马迁《史记•商鞅列传》 材料二: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回师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 (1)材料一中“卫鞅”指谁?“孝公”指哪国国君?这一理论属哪家学派?(3分) (2)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其作用是什么?(6分) (3)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有何联系?材料二中的秦王是谁?“扫六合”是什么意思?起止时间?有何意义?(6分)27.(15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昭君和亲以后,“边城晏闭,牛马遍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 ──《汉书》 材料二: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翦伯赞《题昭君墓》 请回答: (1)材料一是怎样评价昭君出塞的作用的?(3分) (2) 材料二的前两句反映的是什么事情?后两句指的是什么事情?(4分) (3)从材料二来看,翦伯赞对昭君出塞持什么态度?为什么?(5分) (4)这两段材料共同表达了一种什么愿望?(3分)28、(20分)观看两幅图片后,回答下列问题:(1)伴随着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开通了。那时的西域是指现在的什么地方?(2分)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时间、目的及其意义是什么?(4分) (2)按由东向西的顺序写出该路线所经主要地点。(4分)该路线的开通,反映了西汉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2分) (3)西汉为保证“丝绸之路”畅通设置什么机构或官职?有何意义?(4分) (4)今天的亚欧大陆桥东起连云港,西至鹿特丹,被誉为“现代丝绸之路”。请分析一下亚欧大陆桥的经济、政治意义?(4分)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请把所选答案填在下面表格中。) 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 答案CCABCCBBABDCAAD 题号162232425 答案ABCABCBBB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15分,27题15分,第28题20分,共50分。) 26.(1)商鞅、秦国、法家(3分) (2)内容: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②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③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3分) 作用: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的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3分) (3)商鞅变法为秦朝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嬴政。灭六国,完成统一。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4分)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是历的巨大进步。(2分) 27.(1)材料一认为昭君出塞使北方边镇安定,社会生产发展,匈奴与汉朝友好相处。(3分)(2)前两句反映的是西汉武帝时与匈奴的战争,后两句指的是昭君出塞。(4分)(3)持赞同态度。(1分)因为昭君出塞平息了汉匈之间的战争,昭君为汉匈两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4分) (4)两段材料都表达了希望边镇安宁,社会秩序安定,民族友好交往和相处的愿望。(3分) 28.(1)指现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2分)公元前138年;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加强了汉与西域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4分) (2)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西亚-欧洲。(4分)对外开放政策。(2分) (3)西域都护。(2分)意义: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分) (4)交通运输先行有利于东西方之间物品与信息交流;创造有利于我国经济建设的和平周边环境;推动沿线各国经济与国际贸易发展等。(只要言之有理,每一条2分,本小题满分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