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会如此如此这般这般地编……(以下省略388字)2、大学语文课程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必修课内容摘要:大学语文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必修课。大学语文中的古代文学篇目包含了历史、哲学、艺术的因子。大学语文虽然古文篇目较多,但真正繁难的不多。虽然语文从小学就有了,但大学语文仍有开设的必要。关键词:大学语文人文精神必修课程作者简介:何滢(1970- ),女,湖南工程学院。湖南湘潭4lll0l以培养学生汉语语言文学方面的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为目的的大学语文课,是普通高校中面向汉语言文学以外各类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素质教育课程。然而,实际上并没有得到各高校的足够重视。从全国的情况看,有相当一批的高校没有明确大学语文的公共必修课地位,有的学校则用应用写作、口才训练等课程取代了大学语文,充当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主干课程。用应用写作、口才训练等课程取代大学语文的做法,看上去有一定的道理,其实性质上无异于用保姆、乳母代替亲生母亲来哺育婴儿,并不真正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因此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谈到文化素质教育和人才成长的问题时,提出的第一个建议就是要“在所有学科中,包括文、理、法、农、工、医,都普遍开大一国文课。”众所周知,文、史、哲是人文社,-,'top最重要的部分。它们在分类详细的现代学科中是三门完全不同的课程,但是在中国古代,文、史、哲并没有严格地分开。很多优秀的作品既是史学著作,又是哲学名篇,还是曼妙的文学读物。你能说《春秋》、《左传》、《史记》只是历史,《论语》、《道德经》只是哲学,《离骚》只是文学吗?“横看成岭侧成峰,高低远近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会"3- 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登泰山》)是文思又是哲理。文、史、哲的关系如此紧密,学大学语文不仅仅学习了语言和文学,它能收到一箭双雕、三雕的效果。说起历史,现在是最不受重视的科目了,但是马克恩恩格斯说:“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因为要认识某一事物最准确的方法是从历史中去理解它,这是由于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即它自己历史,而且历史又是具体的,人们是很容易理解和接受它。所谓“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正是深入研究了中国的历史和现状,才在马列主义的指导下找到了中国革命的胜利道路。因此学习历史对提高人的素质,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说到哲学,当然主要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它能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c0 1N古代的先贤们那里,有许多重要的朴素的观点,早已深深地根植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深处,可以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补充。“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天下兴亡,18i夫有责”(顾炎武),也能够帮助青年学生提高人文素养。历史、哲学和文学紧密结合,使得作品更具有教化价值,传授起来更加生动形象。比如通过神游洞庭湖的四时风光来感受“表里俱澄澈”(张孝祥《念奴娇·洞庭青草》)、“先天下之·tg,5忧,后LT-e..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的高尚人格给人造成的震撼更加强烈。文学作品本身所具有的美学价值,可以提高人的情趣和提升人的品位。抛开思想内容不说,好的文学作品单是词句上就能让人齿颊留香。“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的雄壮,“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张若虚《春江化月夜》)的澄澈,“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的火烈,“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凄寒。现在很多大学生不会写作,语言功底不行,学习“环滁皆山也”(欧阳修《醉翁亭记》),就会知道怎样做到凝练;学习“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竹工破之,刳去其节,用以代瓦,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a'4t”(王禹《黄冈新建小竹楼ie})吾 果呈 音皋 £ 青中 参果维普资讯 就知道怎样把句子写得干净利落而流畅了,学习“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白居易《长恨歌》)就知道怎样把意思表达得含蓄而深刻。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与绘画、书法等其它艺术的联系也是十分紧密的。许多诗人同时又是画家、书法家,有的还是自然科学家。大诗人王维被成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苏轼更是“诗”、“文”、“画”、“书”四绝。所以我们在欣赏“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时既可以领略诗请,又可以感受画意。不少学校、不少专业不开大学语文,学生不喜欢大学语文,最主要的原因是大学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偏重于古文篇目,古文难学,而且和我们的生活离得太远,学了没用,花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一门“没用”课好象得不偿失。这样的观点其实是误解了古代文学和古代汉语。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不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个体,它们之间并没有一条事实上的不可逾越的鸿沟。现代汉语孕育于古代汉语的母腹,秉承了古代汉语的许多基因。现代汉语中俯拾可见的成语、诗句是古代汉语留下的一个个胎记。我们理解和运用起来并没有觉得困难,并没有觉得跟它们离得很远、是出土文物、没有实际用处。要说离得远,其实外语离我们更远,已经汉化了的、进入我 生活的外文词汇凤毛麟角,象咖啡、沙发等都还是以中国的长相而不是本来面目出现,可现在外语学得好的人越来越多了。古代汉语也有口语和书面语之分,书面语雅致庄重,为历代文人所用;口语通俗鲜活,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古代文学中有不少优秀的作品是运用古代口语或吸收了大量的口语要素创作的,今天的人读起来不太吃力。这里面包括古代文学里的顶峰作品,如《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四大古典文学名著,还有李白、白居易等人的诗作。“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等类似的诗句虽然产生于一千多年以前,可它与我们生活中每天要用的活生生的语言有多大的区别呢?古代文学中当然有一批年代久远或是用古代书面语写成的作品,是古代文学中最让读者头痛的部分,但他们在大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重并不太,而且被选中的这一类型的篇目差不多每一篇都有能使今天的人产生兴趣的兴奋点。只要授课者能够紧紧地抓住这些兴奋点,激发学生的兴趣,文字的障碍很快就会被克服。以李密的《陈情表》为例,它实际上就是一篇绝佳的辩论辞。晋武帝司马炎屡下圣旨要李密出来当官,李密心有不愿,又不便明说,怎么办?既不愿违背自己的心愿,又不能抗旨不遵,那么就只好靠一张能言善辩的嘴了,以理(孝道)服人、以情(孤老的祖母需要奉养)动人,以翩翩的文采感人,这些正是最高超的论辩技巧。“陈情”的结果是李密终于说服了晋武帝,司马炎不仅没有追究他抗旨不尊的的罪名,允许他返乡侍奉祖母,而且给了他大量的赏赐。李密的辩才比起大学生们崇拜的辩论赛上的{尤秀辩手来更加出色。一个是真刀真枪的战斗,一个不过是惟妙惟肖的演习。辩论赛场胜利了,捧回的只是个奖杯,李密可是赢回的一家大小的身家性命。兴奋点抓稳了,学生的兴趣就会调动起来,产生一睹为快、深入了解作品内容的迫切要求。如果我们象重视外语教学一样地重视大学语文,古代汉语就不会成为古代文学大花园门前的恶狗,让一大帮青年学生望而却步。综上所述,学生千万不能因为畏惧古代汉语而拒绝学习大学语文,教师尤其不能因为学生不喜欢而放弃大学语文的教学,那样做无异于因噎废食,道理再简单不过了。文学作品提高人的素养,是通过“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进行的,不可能一次性地就完成这样一个艰巨的任务,它需要长期地反复地启发、熏陶,不象自然科学,一个公式、定理学会之后就不需要再去重复学。好的文学作品象个广袤的大海,可以读上一遍又一遍。不同文化修养的人,同一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读同一个文学作品理解会各不相同。同样是读莎士比亚的名剧《李尔王》,家庭主妇读到的是一个善恶因果的家庭伦理故事,一个糊涂的父亲、两个奸诈的大女儿和一个善良孝顺的小女儿之间的家庭纠纷;政治家读到的是身居权位的人只有在失去权位后才会看清事情真相的可悲真理;启蒙主义者看到的是人有话语权时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人”,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人”时又已丧失了话语权的“人”的悲剧。同样是读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小学生看到的是老人在变化无常的大海上打渔的生动故事,中学生读到的是个人与大自然搏斗的悲壮情怀,大学生思考的则是“什么是真正的英雄?”、“有没有真正的英雄?”的哲学难题。文学作品启发人的心智,陶冶人的性情,培养人的节操需要的是潜移默化,因此虽然我们在中学阶段已经学习了不少文学作品,但是大学语文仍然不可缺少。大学语文要真正发挥它培养人文精神的作用,要解决的除了教材难度的问题,还有授课方式的问题。大学语文不能成为“高四”语文,就是大学语文和中学语文在传授上也有着很大的不同。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语言文字的提高不是最主要的目的,对作品进行深层次的理解,了解其人文内涵,达到提高学习者人文素培养人文精神的目的才是最主要的。大学语文教学要取得好的效果,主要还是取决于授课者对作品的理解、把握和传达,所以要上好大学语文,授课者首先要自己学好它。因此对大学语文教师进行培训是非常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