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考试共分为四级: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
连中三元:即身兼解元、会元、状元三个称号于一身。在乡试、会试和殿试中均为第一名(必须保证全省考第一,然后在会试中全国考第一,最后殿试里在皇帝心目中也是第一)
自隋唐开始科举后,获得这一荣誉的只有十四个人,分别是唐朝二人,宋朝六人,金一人,元一人,明二人,清二人。
明朝连中三元者有二,一是商辂(lu),二是黄观,很多材料记载明朝只有一个连中三元者,这是不对的,在洪武年间,安徽人黄观连中三元,永乐靖难时,黄观为永乐所忌,将其名字从登科录上划去,改第一名为韩克忠,所以在大多数历史记载中,三元并没有黄观的名字。
科举考试到底是什么回事?
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廷,整整绵延存在了1300年!
1、艰辛而漫长的“进京赶考路”
古人那时候的“进京赶考”,那也得是有资格才能“赶考”的。古代交通不便,家庭条件好的考生有舟车乘坐、书童相伴,条件差的就要步行到京城参加考试,耗时数月甚至半年。
2、考试环境恶劣
号舍窄窄一间,几乎不能伸展,明清时期的考试一场下来需要两三天,吃住均在里面,除了上厕所以外,一般不能随意出入考场。想想也是煎熬啊!
3、低到发指的率取率
到了晚清的时候,每次参加乡试的考生大概是16-18万人次,而能考上的只有5000-6000人。算一下这个录取率,只有3%左右!而现代,我们的高考的录取率达到了75%,足足是古代的25倍!
相比今天的高考实在太幸福了!虽然我们并不能用现在的眼光以及道德标准去衡量以前的任何事物,但古人持之以恒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去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