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学习和实践《纲要》的不断深入,以往在幼儿美术教育中被冷落的或被忽视的幼儿美术欣赏教育,越来越被幼儿教师所重视,幼儿教师越来越充分认识到美术欣赏活动在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丰富幼儿审美经验,促进幼儿健全人格形成等多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是其他教育内容所不能代替的。在实践中发现,幼儿年龄小,受心理发展水平的限制,对美术作品欣赏往往停留在描述阶段,即画中有什么,画得像不像,美不美的初步审美层次上,很难深刻体悟到美术作品的意境及其所蕴含的思想情感。现代审美心理学的观点认为,由联想和想象产生的“通感”现象在艺术鉴赏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幼儿欣赏、感知、理解作品的重要途径。所谓通感,就是某一感觉系统受到外界事物的刺激,不仅引起自身直接、相应的反应,还能触发其他感觉系统共鸣的一种心理现象。它就像生活中的“桥梁”一样,使不同艺术门类相互沟通,使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等多种感觉互相转化,互相影响,互相启发。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大胆巧妙地运用“通感”,充分挖掘幼儿的“通感”体验,使欣赏内容在不同的感官中去互相转换,彼此交流,使幼儿在美术欣赏活动中,更加深刻的感知、理解作品,更好地探讨欣赏作品所蕴含的意义,从而获得更好的美术欣赏效果。 一、“通感”在美术欣赏活动中的运用 1.美术欣赏活动与其它艺术活动的融合,让幼儿产生“共通型体验” “共通型体验”,是指美术与其它艺术学科之间的综合活动体验。美术是视觉艺术,音乐是听觉艺术,舞蹈是形体艺术,文学是语言艺术。但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又有着共性和联系,即通感。艺术通感是艺术思维上的一种幻觉,这种思维上的幻觉无论在艺术欣赏还是在艺术创作上都可以帮助人们去深刻地表达或接受客观事物的感受和体验。它犹如一条美的彩带把感觉和想像联结在一起。如观唐代诗人王维的画是“画中有诗”,读其诗是“诗中有画”,视觉、听觉、幻觉融为一体,其意境令人陶醉,给欣赏者带来无限的美感。 (1)将美术欣赏活动与音乐活动融合 音乐与美术同属艺术范畴。他们之间有许多可以融合的地方,音乐中的乐符,需要高低起伏,快慢相间的组合才会成为有旋律、节奏的音乐。美术也一样,通过点、线、面、色彩等变化,组合在一起,才会呈现出丰实多彩的画面,所以美术与音乐在节奏、韵律、意境等方面都有相通之处。在美术欣赏中播放与画面匹配的音乐,视听通感和联觉,可以营造音画编织成的良好的美术欣赏环境。视听联觉,使幼儿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进入情境交融的艺术境界,在感受、品味、思索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如欣赏现代画家吴冠中的国画作品《春如线》,教师运用多媒体电脑播放《春如线》幻灯片引入课题,当画面展现在幼儿面前时,孩子们都发出由衷的赞美和惊叹:“好美啊!”当教师进一步的引导和启发:“这幅画画得是春天的景色,看了这幅画你想到了春天的什么?”时,许多幼儿满脸疑惑地自言自语:“这怎么会是春天呢?”这是一幅“乱画”,因为《春如线》这幅画,画家打破传统笔墨的形式特征,用流畅、有力的、富于韵律的五彩线条和点状色彩,耐人寻味地表述出春天万物复苏时那欢快、起伏跳动的情感心灵。画中没有春天中的某些具象事物,充满抽象派的风格,乍看使人不知所云,多数幼儿难理解画面所蕴含的画外之意。但只要仔细品味,就会发现画面充满音乐美和诗意美,欣赏过吴冠中画的人都说,他的画是音乐、是舞蹈、是诗歌,欣赏时要用耳朵去聆听,用心去感受。因此,教师选用民族乐器笛子演奏的《春光美》这首富有线条美,旋律欢快,柔美,与画面意境非常匹配的曲子,曲子中的雨声、风声与鸟鸣激发幼儿产生丰富的联想,当幼儿边听着音乐边欣赏这幅画时,慢慢进入画中的意境,找到春天的感觉。许多幼儿争先恐后说出自己的体验和感受:“是画下雨了,彩色的雨,我还听到下雨的声音了”,“画上弯弯曲曲的线条像柳树枝条在飘来飘去”,“这幅画用了很多绿色,好像春天的草地”,“那些五颜六色的点像草地上开的花,有桃花,还有迎春花”,“黑色的点像小蝌蚪在游”。 (2)将美术欣赏活动与舞蹈活动融合 舞蹈与美术也有联系,舞蹈是按音乐节奏来的,是以人的形体、姿态、表情、造型特别是动作过程为手段,表观人们主观情感的艺术。舞蹈动作是动态和静态造型相结合的造型美,是一种诉诸听觉和视觉的结合艺术。美术作品是以点、线、面构成的静态的造型美,所以美术与舞蹈也有相通之处。在欣赏《春如线》中,当画画与音乐相融合,视听联觉产生通感后,为了让幼儿进一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教师启发幼儿运用舞蹈这个肢体语言来表现画面所要表达的意境。在乐曲《春光美》淅淅沥沥的春雨声、小鸟叽叽喳喳的欢叫声及轻松悠扬的笛子声中,幼儿情绪高涨,自由创编表演多种动作,有的表演蝴蝶、蜜蜂、小燕子,有的摇起手臂当迎风摇动的柳条,有的表演小鱼、蝌蚪游,有的表演小芽慢慢长高,有的表演花儿开。在幼儿尽情舞蹈中,进一步感受画面所表达的意境美。表演后孩子体验更深刻,当教师问:“听着音乐边表演边欣赏这幅画,你有什么感觉?”孩子们说:“我好像来到草地上,花儿都开了”,“我好像看到柳树在跳舞”,“我感觉下雨了,但是雨是彩色的”,“我觉得自己变成了蝴蝶、蜜蜂、小鸟飞到画里去了”。以上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综合运用,充分发挥“通感”的作用,让幼儿进一步融入到作品充满春天气息的美好意境中。 (3)将美术欣赏活动与文学活动融合 文学作品是以艺术形象和形式为依据,引发其感情、联想和想象的艺术思维活动,达到情绪感觉上和心灵上的美感。我们常常在读文学作品时,大脑中会出现与文学作品内容相应的视觉画面,这也就是“通感”现象。我国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苏轼曾有过“诗是有声的画,画是无声的诗”的论述。有效利用诗画之间的“通感”,能更好地帮助幼儿理解和感悟艺术作品,沟通与作者的思想情感,在欣赏《春如线》中,教师采用以上美术与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相融合后,又选用了与作品内容相吻合,体现作品意境的散文诗《春天在那里》。诗歌是典型的语言艺术,诗有形象生动的艺术语言,既能为人的眼睛、耳朵直观的形象美,又能表达人的丰富多彩的情感意绪。所以当孩子们欣赏着画面,聆听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诗歌后,幼儿情不自禁鼓起掌来,由衷赞叹吴爷爷画得画太美了。望着孩子们陶醉的神情,就知道他们完全进入了画的世界中,并充分理解了画得内容和画家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当教师进一步引导孩子给画取题目时,他们取的题目都较准确地表达作品的意境及主题思想,如“春天的线条”、“春天的色彩”、“春天真美丽”、“春天的印象”、“春天的草地”等等。 在美术欣赏活动中,通过美术、音乐、舞蹈、文学的共通感受以及交汇和融合,达到视觉、听觉、运动觉等多种感官协同作用,运用“通感”使幼儿对美术作品的体验更加深刻,大大增强了欣赏的效果,促进幼儿审美能力的发展。“通感”体验的运用也充分体现了新《纲要》中整合的教育观。 2.美术欣赏活动与幼儿生活经验融合,让幼儿产生“补充型体验” “补充型体验”,是指美术与生活经验的交融体验。运用“通感”要注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而艺术本身就来源于生活的灵感。《纲要》指出:“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的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从视觉上,我们看到绚丽的朝霞、壮丽的山川、碧绿的湖水、盛开的鲜花;从听觉上,我们听到高山流水、狂风呼啸、鸟虫争鸣、轻涛拍岸;从嗅觉上,我们闻到花草的芳香;从味觉上,我们尝到酸甜苦辣。我们要培养幼儿具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去观察生活、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体验周围事物的美,使美术欣赏与生活中的美形成互为补充的“通感”体验。我们在春天时节,有意识的选择《春如线》这幅体现春天美景的画让幼儿欣赏,欣赏前,教师从审美感知入手,带领幼儿走进西湖公园,调动幼儿多种感官体验春天里大自然的景色,充实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审美体验。幼儿用手抚摸柳堤上刚吐出新绿的柳枝说:“很像妈妈织毛衣用的毛线”,“很像长长的头发”,“很像我家的门帘”。教师引导幼儿来到开满鲜花的草地上,让幼儿闻闻鲜花的香味,摸摸嫩绿的小草,看蝴蝶和蜜蜂在花丛中飞舞,聆听树林里小鸟的欢唱。在与大自然的美景亲密接触中,幼儿的触觉、视觉、听觉、嗅觉等感官充分开放,获得深刻的审美感知效果,积累丰实的直接经验和审美体验,为欣赏活动奠定感性基础。 二、美术欣赏活动中运用“通感”应把握的关键点 通过实践我们体会到,运用“通感”是美术欣赏活动的一条重要途径,对帮助幼儿深刻理解和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内涵,提高幼儿审美能力,活跃美术欣赏活动的气氛,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但不是美术欣赏的全部,运用“通感”开展美术欣赏活动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提升教师自身的艺术鉴赏水平 教师是沟通幼儿与美术作品之间的桥梁,教师需培养自身的广泛兴趣和爱好,要善从其他艺术门类和其他领域中吸取知识营养,丰实自己的艺术感受和艺术修养,不断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对幼儿欣赏的每一幅作品所表现的美的形式语言、作品的艺术创作、艺术背景知识、作品内在含义等都要做到真正的了解和理解。在充分分析了解作品后,要深入了解幼儿心理发展、知识经验积累、欣赏技能和审美能力等现状,预设欣赏过程中幼儿可能会遇到的难题和障碍,然后再考虑运用何种“通感”来帮助幼儿顺利地与作品对话。同时要博学深究和长期不断积累,发现他人在教学中运用“通感”的好例子,进而将其灵活自如地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 2.注重丰富幼儿对各种不同艺术形式的审美感知和体验 教师要重视培养幼儿了解除美术这个艺术形式之外的音乐、舞蹈、曲艺、戏剧、电视、文学等各种不同艺术种类、名称及其表现形式,丰富对各种不同艺术形式的审美感知和审美体验,能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人的“通感”体验作为一种复杂深刻的心理活动,如果没有具备其他艺术形式审美的相关经验,“通感”将无从谈起。例如,让一点都不具有音乐欣赏和审美经验的人,在欣赏美术作品时耳边响起音乐的旋律,是不可能唤起视听“通感”的。因此,尽量多的使幼儿接触多种艺术形式的艺术作品,丰富幼儿的审美感知和体验,提高幼儿审美能力,是运用“通感”进行美术欣赏的前提。 3.注重培养幼儿联想和想象能力 在美术欣赏活动中,一个人即便是具有了相关的艺术审美经验,但如果没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要想形成审美“通感”也是不可能的。因此,首先要开阔幼儿眼界,丰富生活经验,一方面尽可能多地提供与幼儿生活接近的优秀艺术作品;另一方面不断积累审美或非审美的认识、生活、社会交往的经验,丰富幼儿现实性表象,为再造想象的发展萌生触发点。其次,要有意识地安排一些生活与艺术间及艺术各门类间的相互联想和迁移的系列活动。如欣赏一首《春天真美丽》的诗歌,请幼儿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诗歌内容;欣赏《动物狂欢曲》,引导幼儿用舞蹈动作和语言形式来表达等等。在类似这样活动中,幼儿的联想和想象会异常活跃,非常有利于幼儿想象力的培养与激活,丰实的联想和想象是艺术审美“通感”形成的直接动力。■ (责任编辑:林文瑞)
本来想回答的,。发现文库里面有原题。。去看吧。。
油画《梅杜萨之筏》的作者是 _籍里柯______ 法国浪漫主义大师______创作的《________》,标志着浪漫主义盛期的到来 人类最早的造型艺术产生于 (旧石器时代_),即距今三万到一万多年之间。 古埃及雕刻程式在 _时期就已形成,此后被当作典范沿袭下来。 希腊神庙建筑的两种基本柱式是 式、_ _式和 _______式。 创造人体比例为1:7的希腊雕刻家是(伯留克莱托斯) ,其理论具体体现在他的雕刻《_荷矛者 》中。 古罗马拱顶建筑的杰出代表是 。 罗马式教堂是以 式演变过来的,在封建割据的情况下,它也有 的特点。 文艺复兴佛罗伦萨画派的创始人是乔托 ,其代表作有壁画《逃亡埃及 》等。 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指的是 、 和 。(达.芬奇 米开朗基罗 拉斐尔)十七世纪荷兰绘画创造的一种新的肖像画形式是 _ ,其代表画家是_____和 _____ 。 西班牙十七世纪画家委拉斯贵支的肖像画基本上可分为三类,一类是_____ 肖像,一类是 ___肖像,一类是 _____肖像。 法国“罗可可”艺术的主要代表画家是 _华多____、 _布歇__、 ____弗拉戈纳_______ 。 建造于公元532-537 年的圣索菲亚大教堂,是_拜占庭式___艺术中最辉煌的成就之一。 古希腊古风时期的瓶画先后出现了三种风格:(东方式)黑绘风格和红绘风格。 梵蒂冈宫的三幅壁画:《雅典学院》和《圣典辩论》,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大师__的作品。。 ____是古希腊古风时期神庙建筑的典型形式。 _____竞技场是古罗马最大的椭圆形竞技场。 西斯庭礼拜堂的天顶画__,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大师米开朗基罗的作品。 17 世纪意大利波伦亚学院的第一代代表人物是_____。 《沐浴的狄安娜》、《裸女》是18 世纪法国画家___的绘画作品 古希腊美术发展史分期为_荷马_时期、_古风_时期、__古典_时期_希腊化__时期四个阶段。 英格兰南部的圆形巨石栏“斯通亨治”是( )时代美术最典型的代表。 现存苏美尔绘画的代表作为乌尔城出土的( )。 A.刺绣 B.瓶画 C.壁画 D.军旗 哈夫拉金字塔前的( )是古埃及最大、最古老的室外雕刻巨像。 ( )神庙是古希腊雅典卫城建筑群中的主要建筑,是世界艺术史上最完美的建筑典范之一。 古希腊古典盛期的雕刻家菲狄亚斯,撰写了( )一书,提出人的头与身体的比例为1∶7。 万神殿是古罗马( )建筑的杰出代表。 哥特式艺术开始于( ),而后再逐渐波及雕刻和绘画。 巴黎圣母院是属于西方美术上(哥特式 )风格的建筑? 画家鲁本斯是欧洲美术史上( )美术风格的代表人物? 油画《教皇英诺森十世像》是19世纪( )国画家委拉斯贵兹的作品 绘画《三个哲学家》和《田园合奏》,是威尼斯画派全盛时期画家(乔尔乔纳 )的作品。 乔托是(佛罗伦萨 )画派的创始人,也是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的伟大先驱者之一。 罗可可艺术的特点的什么?其代表人物有哪些? 巴洛克艺术与洛可可艺术的区别和联系。 哥特式建筑的主要特征是什么?举例说明 :变罗马式的半圆型为矢状券,将所有的内部空间以骨架券连接为整体,尖顶变得比较轻巧从而是墙变薄,内部空间增大,墙上设计了许多高大的窗户。哥特式建筑外表饰有各种精美的雕刻,门窗顶部变为矢状门,门为“透视门”即一层层的递近。高大的钟楼,尖塔,众多的垂直线给人以轻盈升腾感,充分体现宗教意识,如:巴黎圣母院。解读《蒙娜丽莎》
填空题1.立体主义 2.浮世绘 3.后期印象派 4。马蒂斯 5.现代绘画之父 6.委拉斯凯兹7.文艺复兴 8.新浪漫主义 9.现实主义 10 《呐喊 》《生命之舞》 《卡尔。约翰街的夜晚》11 清明上河图 12洛可可艺术 13。 跟10重复了 14《大碗岛上的一个星期日》15凡·艾克多选题1,。ABC 单选题 简要答题:1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是指14世纪末在意大利各城市兴起,以后扩展到西欧各国,于16世纪在欧洲盛行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带来一段科学与艺术革命时期,揭开了现代欧洲历史的序幕,被认为是中古时代和近代的分界。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认为是封建主义时代和资本主义时代的分界。2.抽象艺术 抽象艺术源于西方流行的艺术流派.先流行于俄国,后传入西欧和美国.起始存在于绘画和雕塑,主张艺术可以脱离现实生活,运用抽象画面和离奇构思,去创作艺术品.后来繁衍到戏剧和影视作品.以抒发作家的精神世界.企图歪曲现实生活中真善美的东西.从思想上占领艺术阵地,然而不是所有的抽象艺术都是糟伯,应当善于识别.3.洛可可艺术(Rococo art)是法国十八世纪的艺术样式,发端于路易十四(1643~1715)时代晚期,流行于路易十五(1715~1774)时代,风格纤巧、精美、浮华、繁琐,又称「路易十五式」。洛可可艺术风格是继巴洛克艺术风格之后,发源于法国并很快遍及欧洲的一种艺术样式。开始是指用贝壳、石块等建造的岩状砌石,源于中国的假山,玲珑剔透,华丽雕琢的艺术趣味,后指具有贝壳纹样曲线的主题,成为以室内装饰为主体的样式名称。4. 印象派,也叫印象主义,印象主义是19世纪后期产生于法国的一种艺术思潮和流派,印象主义画家根据光色原理对绘画色彩进行了大胆的革新,打破了传统绘画的褐色调子,彻底反对官方学院派艺术的统治,后来成为以法国为中心的欧洲美术运动的主流.早期印象派分为两派,以莫奈为代表的注重色彩,以德加为首的注重形体造型.后印象派认为绘画不应拘泥于客观自然主义的描写,强调主观理性和自我情感、个性的表现.5.油画《格尔尼卡》,是立体主义的领导人毕加索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一件具有重大影响及历史意义的杰作。此画是受西班牙共和国政府的委托,为1937年在巴黎举行的国际博览会西班牙馆而创作,是表现战争题材且具有纪念意义的作品。画中表现的是1937年纳粹德国空军疯狂轰炸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的暴行。作为一个具有强烈正义感的艺术家,毕加索对于这一野蛮行径表现出无比的愤慨。作品以强音奏出了悲怆曲,在西方绘画史上第一次单纯的以造型标注经历过的事件,并使我们感到极端的恐惧。我们看到悲剧与诙谐,挖苦与怜悯,生命的颤动与死亡的静止。作品充分表现了法西斯暴行的残酷和人民受难的痛苦。6.立体主义(Cubism)是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的一个运动和流派,又译为立方主义,1908年始于法国。立体主义的艺术家追求碎裂、解析、重新组合的形式,形成分离的画面--以许多组合的碎片型态为艺术家们所要展现的目标。艺术家以许多的角度来描写对象物,将其置于同一个画面之中,以此来表达对象物最为完整的形象。物体的各个角度交错迭放造成了许多的垂直与平行的线条角度,散乱的阴影使立体主义的画面没有传统西方绘画的透视法造成的三维空间错觉。背景与画面的主题交互穿插,让立体主义的画面创造出一个二维空间的绘画特色。详细答题:1.“巴洛克”(Baroque / Barock) ,源自葡萄牙文,为“变形的珍珠”之意,隐含有贬抑之色彩,此一术语其后在欧洲艺术史上系指一个时代之标志,即公元1600 年至1750 年间之艺术文化,它上承文艺复兴后期的矫饰主义,下接十八世纪的洛可可式艺术 。巴洛克建筑之风格在于建筑物外貌精美之装饰及雕琢,造就出一种轻盈流畅之动态感,并藉由外在光线营造出一种如幻似真的感受,配合着精美绝伦之工艺技巧,予人一种金碧辉煌之感。巴洛克艺术最早起源于意大利,意大利最著名的巴洛克建筑当属罗马的圣保罗大教堂及其广场,前面曾提及,圣保罗大教堂的圆顶穹窿为文艺复兴式建筑,然紧邻其旁、具有宏伟廊柱之广场及主教堂内部之精美装饰则表现出巴洛克式之风格;然而最具代表性的巴洛克建筑实为法国的凡尔赛宫,凡尔赛宫象征了当时绝对主义之专制王权的权威,将宣扬威望所需的一切雄壮及威严藉由凡尔赛宫的精美装饰而化为实际,可谓为巴洛克建筑一项特殊之风格。2.摄影与绘画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摄影表现更多的是写实的画面,借助写实向氛围转化。摄影可以向绘画借鉴,但却不能像绘画一样自由的表达,很大程度上受到器材的约束,摄影必须借助客观存在去拍摄完成。绘画的门类、画种众多,有写实、抽象之分,有西画、国画之分。即便是写实,也不是完全的描摹现实存在,一个人物、一棵小草、一根线条、一块色彩,都是经过画家的提炼升华,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主观创造,表现作者的内在精神。绘画可以画没有的东西、可以画未来的东西、可以画过去的东西,这是摄影所不具备的。3.这张画最成功的地方在于画中人物微妙至极的表情。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她似乎都在凝视着观者,嘴角微微向上翘起,所反映出来的心理状态更加令人难以琢磨,这也使得500年来人们一直对她的微笑争论不休。不同的观者或在不同的时间去看,感受似乎都不同。有时觉得她笑得舒畅温柔,有时又显得严肃,有时像是略含哀伤,有时甚至显出讥嘲和揶揄。在一幅画中,光线的变化不能像在雕塑中产生那样大的差别,但在蒙娜丽莎的脸上,微暗的阴影时隐时现,为她的双眼与唇部披上了一层面纱。人的笑容主要表现在眼角和嘴角上,达·芬奇却偏把这些部位画得若隐若现,没有明确的界线,因此才会有这令人捉摸不定的“神秘的微笑”。 画中人物交叠的双手是画面里另一个闪光点。这双柔嫩的手被画得是那么精确与丰满,完全符合解剖结构,充分展示了她的温柔,与神秘的微笑相映生辉,在庄重的坐姿上又增添了几分宁静与安详。 在绘画技巧上,达·芬奇精心处理了画面里所有物体的轮廓,以至于观者很难从中找到一条清晰而实在的边线。相反,在每一处形体发生转折的部位,却可以感觉到无数细腻而微妙的层次过渡。这是一种达·芬奇独创的画法,它如同给画面罩上了一层薄雾,在多少有些混沌的状态中带给人以生动而深邃的感受。在构图上,达·芬奇改变了以往画肖像画时采用侧面半身或截至胸部的习惯,代之以正面的胸像构图,透视点略微上升,使构图呈金字塔形,画中人物就显得更加端庄、稳重。人物背后的风景,并非只是人物的装饰或陪衬,而是透露着理解这幅作品的一些关键信息。有学者考证,背景中描绘的是远古时代意大利佛罗伦萨地区的阿诺河河谷的地貌风景,达·芬奇曾对沿河的阿斯卡那地貌进行过深入的研究。这种对自然地理的研究与对人体解剖学的研究,在这幅画中得到完美结合。画面上,人物衣纹构成的弧线与折线同背景中流淌的河水交相辉映,而人物头发细小的波浪则宛如远处山崖瀑布上冲下的水流。更为重要的是,背景中的阿诺河河谷保持了它原始时的状态,而近处的人物也单纯朴素地摘除了所有装饰,除了头上那层薄薄的黑纱,它在当时的意大利含有“贞洁”的隐义。画中人物就像一位集人类众多美德于一身的圣母,端庄地坐于历史的原点之前,打动人心的不仅是她的美,还有一种蕴藏着宇宙感的宏伟壮丽。4.《梅杜萨之筏》 ,被看成是浪漫主义绘画的重要代表作,标志着浪漫土义画派的真正形成。 这幅画引起了美术界和舆论界的热烈论战,它所反映的是法国巡洋战舰梅杜萨号在非洲海岸触礁 沉没的事件。1816 年 7 月,载有 400 余人的梅杜萨号,因政府任用对航海一窍不通的贵族为船长 而触礁,船长和高级官员乘救生船逃命,被撇下的乘客、水手在临时搭制的木筏上飘流 13 天,获 救时仅 10 余人。取自现实生活题材的这幅作品,表现了画家对人类命运的关注和人道主义精神, 暴露了无能的法国政府的过失,从而使它具有强烈的政治引喻意义。作品中前倾与后倾的两个三 角形,光和影的强烈对照,把情景表现得怵目惊心,充满了悲剧性的力量;加之翻滚的海浪和云 雾,整幅画与新古典主义画派静止、肃穆的风格迥然有异。它的出现,使得被新古典主义束缚的 法国绘画耳目为之一新。主观答题4.一个学期的美术欣赏课结束了,我受益良多。这一学期的课程,对我来说是"美的历程",从以前的不懂美,对美的浅薄的外在认识,到现在的欣赏美,逐渐明白更重要的是看到美的本质。 通过欣赏美术作品,可以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领域。如宋代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生动反映了北宋都城汴梁的繁荣景象。其中对各色人的生动描绘已成为人们认识宋代社会、服饰、风俗、技术、建筑、市场等的第一手资料。就是在这种鉴赏活动中,是美术作品为我们提供了种种与他人产生共鸣的经历与感受,能够以一种艺术的眼光和态度看待周围的一切事物,并获得一种全新的洞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