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宝斋是一家专营书画艺术品的经济实体、直属中央有关部门领导的企业机构。
荣宝斋是一家驰名中外的经营文房四宝的老字号店铺,迄今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荣宝斋坐落在北京市和平门外琉璃厂西街,是一座古色古香、雕梁画栋的高大仿古建筑。
荣宝斋前身“松竹斋”,始建于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1894年更名为荣宝斋,取“以文会友,荣名为宝”雅意得名,至今300余年。1950年公私合营,“荣宝斋新记”挂牌,1952年荣宝斋成为国有企业,并以郭沫若题词墨迹“荣宝斋”为标准商号字样沿用至今。
60多年来,荣宝斋在市场经济磨砺中,逐渐转型为集书画经营、文房用品、木版水印、装裱修复、拍卖典当、出版印刷、展览展示、教育培训、茶文化、进出口贸易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企业,拥有“木版水印”和“装裱修复”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现隶属于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扩展资料
荣宝斋的历史比较久远,堪称老字号。它创业于清代康熙年间,原名叫"松竹斋"。因连年亏损,债台高筑,东家为逃避债务,采取了偷梁换柱的手段,于一八九四年(甲午,光绪二十年)更名为"荣宝斋",至今也百余年了。
解放前,该号主营“文房四宝”,通称为南纸店,兼营中国传统文玩字画,并在店外组合了承印"诗笺"、"信笺"之类文化用品(大不盈尺,手工木版水色印刷),服务于当时的文人墨客。
一九三三年至一九三四年间,经鲁迅、郑振铎两先生搜集编成的"北平笺谱"和"石竹斋笺谱",委托荣宝斋组织加工复印。是谱复制出版后,在当时的文人墨客中影响深广,以至波及海外,从此荣宝斋的声名大振。
但是由于当时军阀混战,后来又有日本帝国主义大举进攻,直到日本无条件投降,该店已行将倒闭,濒于破产边缘,虽然苟延残喘勉强维持到解放前夕,但实在是业不抵债,员工被陆续遣散,已等于停业关张。
新中国成立后,该店负责经理其事者王仁山先生看到许多商号纷纷走向公私合营的道理,于是便也四出奔走呼吁求救。虽然到处碰壁,但事有凑巧,碰到了郑振铎先生。郑先生与荣宝斋素有旧交,当时又任国家文物局长,便协助他寻救于国家出版总署。
可是就在这时候,该号因难以维持,已将大部人员遣散,店铺用房也打算抵押给师范大学充做宿舍。在和出版总署最后一天洽谈时,师大要求一定要在当天十二点以前签定,否则下午二时即和师范大学签约,店铺用房就卖给师大了:当然从此也就没有荣宝斋这一号了。
在这关键时刻,出版总署负责同志毅然决定投资接办。这已经是一九五O年的五月份了。但在当时这一行业的公私合营荣宝斋还是最早的一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荣宝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