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大学生就业难成普遍现象,而女大学生的就业门槛更高,遭遇的就业歧视更多。有调查显示,约70%的女大学生认为在求职过程中存在男女不平等。不少企业更是直言不讳:“聘用男性员工,不仅少了很多麻烦,还可节约成本,避免‘性别亏损’。
”在沉重的就业歧视面前,许多女大学生困顿无助,一些女生试图通过外塑形象、内修素质来增加自己的就业筹码,至少在面试环节能让用人单位看到一个仪态端庄、气质不凡的形象,提高印象分,希望借此来减少对女性的就业歧视。
然而,值得深思的是,就外塑形象,内修素质而言,不仅女生需要,男生同样需要。仅要求女生“淑女”,这本身就是一种性别歧视。另外,“淑女班”设定的门槛很高,只有身高、气质、潜质等符合其设定要求的才有准入资格,身高、外貌不达标者免进。这是另一种性别歧视。
“淑女班”所宣称的培训目标,是打造充满智慧、气质非凡、修养良好、举止优雅的新型女性。但从选拔条件和课程设置来看,其培养目标更像是女秘书,或者“全职太太”以及精英分子的“夫人”。
从本质上看,这正是女性就业性别歧视在高校教育中的一种折射。女性不仅在就业时可能会受到以女性的不平等就业环境为基础而产生的年龄、相貌、生育等歧视,甚至在接受高等教育时就被剥夺了成为“淑女”的权利。这是更大的不平等,是一种历史的倒退,更有违教育“有教无类”的公平原则。
笔者认为,高校有责任、有义务通过更合理、更切合实际的课程设置来提升女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自身修养,努力使她们成为科学上求真、道德上扬善、艺术上唯美、社会急需的复合型人才,
提高她们的社会竞争力。然而,高校更应该为女性平等就业创造更好、更公平的条件,而不是一再“玩噱头”,以“提高女性就业竞争力”为名,恶化女大学生的就业环境,加剧就业中对女性的性别歧视随着年龄增长,孩子会有性别认识的需求。
学校通过男生课、女生课,因材施教,未尝不是一种有益的探索和创新。所以,网友且先别急着“拍砖”,不妨多看看成效。#开设男生女生课 是性教育的重点抓错了# 苏臾:学校想要加强孩子的性别认知教育是一件值得肯定的事,
可是,男生温柔、女孩飒爽就是性别错位吗?性别的认知离不开环境的影响,但更多的还是由先天决定。面对这种情况,学校根据性别开设课程,非但不会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还有可能使得学生会产生歧视心理。笔者认为,性别认知教育的重点应该是,帮助学生了解两性身体和心理的差异,以及两性之间的关系、沟通、合作及自我保护等方面。更何况,男生也可以学习织毛衣,在科学研究中女性也可以做出巨大贡献。
在如今飞速发展的社会里,以性别区分一个人的职业方向、工作能力、兴趣爱好,不仅有失公平,同时也有违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