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如下:
体温:通常指的是身体内部的温度,又称为体核温度。
特点:温度较皮肤温度高且稳定。
(一)定义。
发热: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使机体产热增加,散热减少,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称为发热。病因、作用部位、作用结果。
(二)病因。
1、感染性发热:各种病原体。
2、非感染性发热。
(1)无菌性坏死物质吸收:手术热。
(2)抗原抗体反应。
(3)内分泌与代谢障碍:甲亢。
(4)皮肤散热障碍:广泛皮炎。
(5)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颅脑外伤 (高热无汗)。
(6)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绝经期发热。
(三)临床表现。
1、临床分度。
以口腔温度为例。
低热-℃。
中等热-℃。
高热-℃。
超高热℃以上。
L 人体最高的耐受热为-℃。
L 高达43℃极少存活。
2、热程。
急性发热:病程两周以内。
长期发热:发热持续两周以上。
3. 发热的临床过程与特点(3个阶段)。
体温上升期 特 点:产热>散热,体温升高。
上升形式:有骤升和缓升。
临床表现: 皮肤苍白无汗,畏寒或寒战。
高热期 特 点:产热和散热趋于平衡 体温持续在较高状态。
持续时间:因病情和治疗效果而异。
临床表现:皮肤潮红灼热,呼吸和心率加快,寒战消失、开始出汗并增多。
体温下降期 特 点:散热>产热 体温恢复正常。
退热方式:骤降(出汗易休克)和渐降。
临床表现:皮肤潮红,血压可轻度。
(四)护理诊断。
1、体温过高:与病原体感染有关;与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有关。
2、体液不足:与体温下降期出汗过多或液体量摄入不足有关。
3、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长期发热所致机体物质消耗增加及营养物质摄入不足有关。
4、潜在并发症:惊厥。
5、潜在并发症:意识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