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考试的公平性有两个角度,一是维稳的角度,二是选拔的角度。高考在国内已经成了特殊的文化符号,因此第一种机制可能更加重要,但官面上没有办法公开谈。
从这个角度出发,高考体制整体上作为一种规训存在,用高度透明的选拔式教育进行资源分配。每一次考试都有分数,有排名,学生习惯了这一点,因此也接受了自己的位置。
长期考500分的考生理解自己只是个500分的人,能去500分的学校;长期考六百多分的考生理解到自己的值得被当作“人才”,录取进985,双一流。长达三年的高中教育和反复的排名保证了大部分考生都会接受自己在社会中的定位,而最后的高考只是将他们心中本就存在的预期落到实处而已。
这样一个让大部分年轻人各安其位的机制,其维稳作用自然显而易见。但副作用就是一旦实际的选拔考试和学生这些年来的预期有些出入,就会造成很麻烦的矛盾。
长期认为自己值得500分地位的考生突然只考了450分,自然会认为自己吃了亏。即便考试本身不存在任何问题,只是和这几年来的预期有些出入而已。这是一种扭曲的对“公平”的理解,是一群已经被规训好的人突然发现社会真实和他们长期接受的规训不一致时所表现出的疑惑。
而坦白讲,这是没什么办法的事情。
而换一个角度,从治理的方向去想,上述整套机制在实际治理中都是不可见的。可见的仍然是表面上的“选拔”机能,这种选拔目的和上述维稳机制的矛盾是高考制度的内在矛盾,时常在高校摆脱高考招生的尝试中体现出来:高校只看重选拔,并不在意与教育和阶级再生产相关的社会成本。
至于选拔本身,在国家主要需要高端理工科人才的今天,低难度的高考在如今是一种相对低效的选拔机制,这件事情本身并没有什么争议。
对天资稍好,分数在650以上的考生而言,在此之上的分数区分没有任何针对学生能力的选拔效果。而如果在清华随便找几个路人问他们对高考分数的态度,大多数人会委婉的和你讲,在670分段以上继续提分无异于耍猴,对这些人才储备而言,高考并不会提供什么公平,只会造成非常无聊的额外问题。
如果对高分考生的生态略微熟悉,就会发现,对这部分人而言,自主招生和竞赛从来都是优先选项。其中大部分人并不是抱着“大家都有,我没有就吃亏”的心态去搞竞赛的,选择竞赛的原因是高考真的相当无聊且没意义。
选拔机制在高分段的失能已经不是一年两年的问题了,从我高考到今天已经六年,而从上述心态在高分考生中普遍流行到现在已有十年以上。这部分人占的比例虽然小,但无论是舆论场上,还是在产业体系中,未来都会占据可观的一席之地,高考对他们来说可不是什么公平的象征,而是一次不得不陪着剩下那些人参加的,没什么选拔意义的无聊测试。
而后续对竞赛体系的打压……算了不展开谈了。
从选拔机制的公平、有效性的角度考虑,这才是会影响整整一代人的潜在危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