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ART原则是指一种效率管理模型,可以理解为是为了评估目标是否合格的准则,更是为了管理者对员工实施绩效考核提供的考核目标和考核标准,SMART原则能使考核更加科学化、规范化,保证考核的公正、公开与公平。
其中SMART所代表的意思是:
S代表的是Specific(具体的),指目标不能笼统,要具体到能够切中特定工作指标。
例如,“帮助员工提升工作能力” ,这就是一个很笼统的目标,怎么算是帮助员工提升呢?帮助员工减少客诉量也算是提升,帮助员工提高销售业绩也算是提升工作能力。
所以,在制定目标时要把 “帮助员工减少客诉量”和“帮助员工提高销售业绩”作为具体目标,完成这两个目标,就会成全我们想要帮助员工提高业务能力的愿景。
M代表Measurable(可衡量的),指目标是否达成的衡量要能够量化,要客观并且可观测的。
我们还是拿“帮助员工减少客诉量”为例,我们换一种说法:“三个月客诉量缩减20%”,显然第二种更加明确,对于工作目标的考核和日常的工作的推进都更为有利。
A代表Attainable(可实现的),我们设立的所有目标都需注意要充分考虑目标实现的可能性,既不能目标浅显极易达成,又不能虚高让人望而却步。
销售岗位最能体验这种心情,目标定得太高,员工难免会有挫败感,哪怕下次的目标不难实现,都会认为自己没能力达成,为了避免再次受挫,变回消极降低努力,形成恶性循环。
R代表Relevant(相关性),相关性是指当前设立的目标一定要服从于我们的大目标,不能是完全毫无关联,甚至背道而驰的。
比如,今年公司的目标是提高销售业绩,可你带着员工只一门心思地减少客诉率,最终业绩平平没有达标,这明显违背了大目标的意愿。
T代表Time-based(截止期限),目标没有明确的期限,就难以进行考核,对于工作优先级的划分也很不利。
“营业突破500万”这样的目标就没办法考核,换成“截止12月25日营业额突破500万”就一目了然,员工工作起来也更有目标性。
无论是企业管理还是个人成长,SMART原则都能用来衡量我们的目标或考核标准是否可实行。越靠近SMART原则的目标就越容易实施,反之,则会让所做规划成为一纸空谈。
回到我们个人成长,好的年度目标和工作总结汇报更是离不开SMART原则的加持。
任何目标和计划的好坏,前提都是可实现性,因此在梳理年度计划时,我们的出发点就要从这一点出发,发现偏离目标及时根据SMART原则校正。
比如,我们最初目标是“新的一年要养成读书的习惯”,当你梳理目标的时候发现曾经目标的设定既模糊又笼统,按照SMART原则订正,我们可以改成“12月截止,要读完50本书”。
这样的梳理能让我们清晰目标,从而更易达成。根据实际情况,我们也可以调节目标实现的可能性,也就是SMART原则里的A(可实现的)。
我们还是拿养成读书习惯为例,当我们把目标重新订正为“12月截止,要读完50本书”,但是梳理目标的时候已经是10月份,显然两个月读完50本书并不现实,因此我们可以调整为“12月截止,要读完10本书”,这样更有利于我们目标的完成。
无论是目标还是考核标准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偏离当下才能保证目标完成的可能性,因此定时梳理目标尤为重要。
根据SMART原则的五个维度,每季度或者每个月对目标进行定期梳理,能让我们了解自己目前的真实水平,发现不足及时补充,更能随时矫正是否偏离大方向,也能让我们随时牢记目标,工作起来更有干劲。
需要注意的是,多数人认为量化目标只有像销售这样的岗位才能实现,行政岗很难做到目标量化,因此很多职场朋友就会略过这一维度,最终导致设定的考核没法达标。
在我看来任何的岗位都不难量化,我们拿行政岗位为例,维修办公器材、收发快递、登记存档等等的工作很是琐碎,我们的考核目标可以这样设定:“每个月5号前整理并上报办公物资申领情况”、“每月30号统计当月派车情况”这样看起来就会更加清晰明了。
总之,想让目标和考核更具可实施性,量化必不可少。如果你还在为不知道如何完成目标和考核而烦恼,不妨按照SMART原则梳理,相信你一定会有不小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