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处理中的期末结转计提业务,要分两部分来说,一部分是期末计提,一部分是期末结转。
不知道您问的是会计的基础知识还是内容,当然这两个也是互通的,简要说一下基础吧。
一、期末的计提业务
(一)期
说来话长,计提业务的产生和这个大标题的期末的的期字有很大的关系。
最早,意大利人哥伦布去冒险发现新大陆,让许多和他认识的人找到了赚钱的机会,这里不说千辛万苦地发现新大陆。说说他们是怎么运作的(有点象现在的天使投资,风险投资):找一些投资人出钱,让哥当船长,去找资源,找到资源后运回意大利,出售赚钱,然后大家把钱一分完事(这也是经济上说的一次资金周转)。简单……不简单,这个时间可能要好几年……好几年……好几年……,有的可能都回不来了。这种方式下,需要计提?结转吗?不需要,投进去,分回来,一锤子买卖。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资金周转越来越快,钱赚得也稍容易一些了,但不能总是赚钱就分。就出现了计算一下某一期间大概赚了多少,有了会计分期,这是会计的四大基本假设之一,非常重要。
期,是时间的分段,在现在人看来,有一年(年度),一个月(月度),一个季(季度),还有半年(半年度),就有了期初(年初,月初,季初,半年初),期末(年末,月末,季末,半年末)。有了期间的划分,才有了权责发生制
(二)计提
先要说权责发生制
权责发生制是在分期的基础上的。也就是先有了会计分期,才有了权责发生制
会计把时间分段
会计时间分段
问题来了:哪些收入、费用放在2021年10月,,哪些放在2022年1月?权责发生制告诉我们,谁受益谁得到,什么期受益,什么期负担。比如:按新收入准则,产品的销售,控制权转移是确认收入的标准之一,那么,如果合同约定,我发货就算是你收到了,那么发货完成就要确认收入,发货完成的时间点所在期就是确认收入的期间,而不管你是不是收到钱了。费用也是一样的。
这就有了计提,因为收入费用已经实际发生,可以确认了,钱收不收得到不重要,重要的是事实已经发生了。因此需要把没有发票(以票扣税搞乱了会计的理解)支撑、资金单据支撑(用词不准,不要介意,主要为的理解)的业务记录下来。
收入计提:借:应收账款,贷:主营业务收入,
费用的计提:借:管理费用:贷:应付账款
更有生产企业:借:原材料-暂估 贷:应付账款-暂估
为什么,都是会计分期后产生的权责发生制度形成的。
二、计提的内容
会计期末计提的内容比较多:收入的确认,费用的发生,各类资产费用的摊销,举几个常见的例子吧:房租的摊销(也包括收入),借款利息的计提,折旧的计提,无形资产摊销,长期待摊费用的摊销;坏账准备等减值的计提……等等,太多了。
三、期末结转
(一)结转是什么
期末的结转也是要看期,一般年度是必须要结转的。
期末结转也和上面的分期有关系。主要目的是想得出一个月的利润情况,怎么得到呢?有两种方式,一是填写在表上进行计算,二是在账里计算出来再出报表。分别是表结法和账结法。两种方法产生的原因是会计人员懒,懒,懒……。(这里手动狗头一下,不是说会计人员懒,是工作量凭空的增加了,然后想出来的办法)
结转,就是把损益类的科目结转到本年利润科目中,计算出是损还是益。想想那么多的科目(明细科目不计其数,一级科目也有近200个,损益类占的量不很大,但经不住人家要明细啊)。
每个月都要结转一次计算损益就是账结法
每个月不结转年末结转,在报表上计算损益,就是表结法
现在好了,实现会计电算了,报表自动出来,结转也可以设置好一点完成,两种方法就无所谓累还是不累了,机器一般不喊累,除非是老机器,哈哈。
(二)对结转的一点点说明
会计别看是文科类,一样语言词汇量溃乏,象期末成本计算后确认的时候,也就结转,收款结算的时候,也就结转,结转代表的内容太多了,让不熟悉的人分不清,看不明。但我们要拨开云雾看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