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本来以为2020已经足够魔幻,但2021年的开头还是把我震了一裤子。
尤其是当我知道贾跃亭的法拉第未来(Faraday Future)即将在纳斯达克上市,估值34亿美元,并且还要和吉利 汽车 以及国内某一线城市一起合资建立中国总部和生产线。
这说不定意味着,离开祖国怀抱快四年的贾老板,终于要乘着这股东风回国了。
此处应当有《故乡的云》BGM。
另一边,春节前所有大平台都在发红包分钱比谁撒钱多的时候,只有乐视在自家App的logo里加了一行 「欠122亿」 。
这个操作就很骚,仿佛在贾老板东山再起前,又一次扒掉了他的短裤提醒大家 「这人是个骗子哦!」
良心企业,莫过乐视。
前有电动车国产三爹股价飙涨,后有一辆车都没造的恒大 汽车 市值暴涨到3500亿港元。
如今眼看着信用破产的YT贾也要乘着这股后浪卷土重来,只能说当资本市场乘上了电动车,我等凡人是无论如何追不上它的逻辑了。
所以这期节目,我想聊聊贾跃亭的资本逻辑,以及他为什么还在蹦跶。
01
还是老惯例先放结论。
乐视生态的确是旁氏骗局,但它更像是其中的一个变种。 它不是完全没有实际业务,相反,贾跃亭在某些方面视野还很超前,并且不少业务的逻辑在特定情况下的确能够成立。
正因为如此,直到2021年,还有自来水为贾跃亭洗地,还有冤大头愿意不断为贾跃亭砸钱。
但其实,无论是2014年被股民捧上神坛,或是2016年跌落成人人喊打的小丑,又或是如今重回牌局。贾跃亭一直在那里,他一直没变,一直玩着他的生态概念和资本 游戏 。
变化了的,无非是事情做没做成,风口有没有起风。
故事要从乐视登陆A股开始讲起。
大家都知道A股上市是有盈利要求的,如果没有连续盈利,是没有上市资格的,而上市后如果不能维持盈利,是要被ST的。
而长视频网站,一向被认为是盈利能力低下的业务。爱优腾三家至今仍陷于高昂的版权、服务器及带宽成本中,难以盈利。包括近一年市值暴涨的B站也远还没到能赚钱的地步。
因此, 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这是乐视的一条死线。 后面我们还会提到这个。
乐视最早作为一家视频网站,初期的盈利哪里来的呢?
广告肯定是不用说,这是任何一家视频网站的商业化基本盘,也是最重要的。
而另一个则是2B的版权业务。早年,乐视以接近白菜价的价格,购买了大量版权。
这些版权有多便宜?
根据乐视的招股文件,2007年采购电影、电视剧的均价为1.74万元/部,2008年为2.68万元/部,2009年采购量为前两年总和的7倍,均价只有1.47万元/部。
和现在动辄千万上亿的版权采购成本一比,这约等于不要钱。
2007到2009年,这三年的版权采购费用加起来只有5850万元,放现在买一部顶级大片都费劲。但乐视换到的,却是2324部电影版权和4.31万集电视剧版权。
就是用这么便宜的价格买版权,当时还有风投机构评论乐视,觉得它们是不是犯蠢,哪有视频网站花钱买正版的?毕竟当年优酷、土豆、PPTV、酷6等同行全都是盗版影视剧。
然后啪啪打脸就来了。
2009年后,视频网站行业迎来了一波版权大战,影视剧版权飙升,热门影视剧价格开始暴涨到每部超千万元。
这是视频版权的风口,更是贾跃亭人生最重要的风口。
在版权上的超前视野,让乐视成功拿到了2B业务的增长点。
到2011年,版权分销的收入已经占据营收的五成以上。加上乐视早早地启动了会员模式,让付费用户先把带版权高清视频看起来,培养了第一批有付费习惯的视频用户。
可以说, 用户付费+广告+版权三驾马车,把乐视这个二线视频网站抬进了A股,成为了视频网站第一股。
所以某种程度上,我觉得贾跃亭确实有点穿越回来的味道。
02
但上市以后,乐视限制就多了。
视频网站又不是什么赚钱的生意,随着版权大战开打,版权价格水涨船高。
版权二道贩子乐视面对原材料大幅涨价,倒卖老版权又势必越来越不赚钱的状况,此时只有一个选择,就是跟进。
2013年到2016年这中间的四年,版权内容的成本分别为12.8亿、14.6亿、23.9亿和31.9亿。
直到2018年之前,乐视都没在版权成本上省过钱。
既然不省钱,那么盈利就成了难题,前面也说了,A股对盈利能力的要求很高。
但贾跃亭显然是不愿意上市爽一把就退市的,因为A股才是贾跃亭的金矿,才是乐视生态未来最重要的现金牛。
这一点后面再讲。 现在乐视的首要问题是怎么搂到钱,让自己留在A股。
此时,贾跃亭想到自己身为会计最擅长的事情:做账。
一家企业,多少都会打上创始人的某些特质。
创始人是程序员出身,多少会有点极客范儿;创始人是当老师的,公司就总想着说教;创始人是销售出身,公司打硬仗和做推广就会很强。
而贾跃亭会计出身,所以 做账就是乐视的核心竞争力。
对版权成本,乐视采用的是一套名为「直线摊销」的财务技巧。
一般情况下,假设一部全新的影视剧,购买成本是3个亿,这笔钱不会一次记账,而是采用摊销的方式,分摊到版权期内的各个时段记入成本。
但值得一提的是,影视剧能给视频网站带来的收益,往往前两年占90%,第三年往后就只剩10%。大头收益都在前两年。
因此,在摊销时,采用怎样的方法,就要看会计的手腕了。
例如优酷、搜狐视频采用的是非常实诚的「加速摊销法」,第一年记入成本的大头,之后逐年递减。
而乐视采用的则是「直线摊销法」,也就是成本平均摊到每一年。3亿成本,平摊6年,每年5000万。这样做账,的确不违法违规,甚至其他行业通行的都是这套做法。
这样做最大的好处就是前两年收益最大化,而成本最小化,于是这两年的财报会做得非常漂亮,账面看有盈利。
但问题就在于虽然前两年财报好看了,但成本其实被拖到了后期,即使影视剧已经过气,不产生价值了,每年的支出还是源源不断的。这就相当于寅吃卯粮,降低了大后期抗风险的能力。
另一个好处则是高价购买的版权,在财报中会被计入无形资产,成为公司市值的一部分。当然,这些资产其实价格虚高,根本没有啥变现能力,只不过在财报中,没有人会追究这些。
靠着这套做账技术,乐视不仅顺利留在了A股,还成功推高了股价。
03
到此为止,一切都还是可控的,商业逻辑看上去似乎也是成立的。
但光是做版权和视频网站生意,并不能满足贾跃亭的财富梦想,也撑不起一个最高曾达到近1700亿市值的公司。
况且作为A股上市公司,守着一个视频网站,对贾跃亭这种牛逼会计来说,简直是捧着金碗要饭。
于是在贾跃亭手上,做账能力和所谓的「乐视生态」一融合就出现了「生态化反」。
什么是生态化反?生态+做账=财富炼金术=化学反应,这就是生态化反。
从2011年开始,贾跃亭开始描绘他的生态帝国。而到了2014年,一次避居海外,回国后,贾跃亭的生态梦开始越做越大。
细数一下乐视的生态帝国吧。
2011年,乐视影业成立,进军内容行业上游。
2012年,乐视网 体育 频道成立,后来独立出来成为乐视 体育 。
同年,乐视挖来联想技术达人梁军,进军电视硬件领域。
2014年初,乐视云计算成立。
2014年底,贾跃亭微博宣布造车。次年年初乐视 汽车 成立,发布会上并没有出现车,只发布了 「我们真的要造车了」 这个消息。
2015年初,乐视宣布进军手机行业。同样,发布会上也没有出现手机,只发布了 「我们要做手机了」 这个消息。
同年,乐视金融成立。
至此,乐视三大体系,七大生态正式成型。大家可以看一下这张图:
04
那么这个生态是怎么给乐视输血的呢?
从乐视电视,也就是乐视致新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互联网电视可以说是乐视口碑最好的业务,也是输血最凶的业务。
2013年,乐视第一台「超级电视」上市,到了2014年,销量已经达到了150万台,是同期小米电视销量的5倍。
2015年,销量则是翻了一番,达到300万台。这个销量,在国内电视行业绝对不是什么小玩家了。
但而这三年,乐视致新的亏损分别是4700万、3.86亿和7.31亿。
在乐视的逻辑里,智能电视的业务,是不靠硬件赚钱的,相反,把硬件价格做的低低的,然后靠服务赚钱才是互联网电视的逻辑。
那,硬件的亏损谁来承担呢?
还记得前面说的,A股上市公司可不能随便亏损。那么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饿其体肤,亏损的担子,就交给子公司乐视致新来承担吧!
要知道,乐视致新并不是全资子公司,乐视只在里面占了50%多股份,但生产的所有电视,全部都卖给乐视。
相当于乐视亲手制造了100%的亏损,却有40%多,可以让小股东买单。
这一镰刀,是割在投资伙伴身上的。
这还不算。
本来智能电视的价格就不高,各家都是微利甚至亏本在卖,但乐视还要从硬件的销售额中挖出一块来,作为「服务费」。
大家都知道乐视买电视送视频会员,一台电视就附带两年的会员期。假设一台电视价格2000多,2年的会员资格价值将近一千。于是在乐视的账本上,电视硬件的收入是1000多,剩下900多属于会员费,也就是服务费用。
在乐视的商业故事里,电视不赚钱或者赔钱。但每一台电视绑定一个用户,用户未来续费就会带来稳定的收益。
说实话,我见过有的App做推广,一个用户成本要到100块以上的。但乐视花小一千去获得一个用户,如此豪横我还是想不到的。
况且等到两年会员过期,你乐视存不存在还是未知数,这么大手笔送会员,一看就不是贾跃亭的风格。
但在会计眼里,账可以有另一种算法。
算法一:
在财务上,乐视电视附带的这两年会员,需要用户开通并使用完成后,才能算是收入。会员期每满一年,才能把当年的服务费收入写进财报。否则只能作为「预收款」存在。
但乐视大笔一挥,直接把当年所有卖出电视绑定的服务费,都算作收入写进财报。唰一下,营收和盈利都变得无比好看。这样的财报一发出去,股价马上蹭蹭蹭地涨。
但其实呢?把细水长流当成一锤子买卖,随着时间推移,会员费越收越少,日子就越来越难过了。
算法二:
乐视本就有网络视频业务,需要购买版权。电视会员的服务费纯粹就是增量市场,边际成本几乎为0,白送又何妨?更何况我是收了钱的,只不过钱都在电视价格里面体现了。
这又是一种诡辩了。电视会员的服务费本身就需要有版权做依托。没有几十亿的版权成本砸下去,会员就一文不值。
所以即使服务费体现在电视价格里面了,也是用来填补版权支出的,而不是纯粹当作增量市场,混淆视听。
算法三:
电视诞生近百年,卖电视机早就不是投资人感兴趣的性感故事了。
但乐视用「互联网电视」「服务+硬件模式」「平台+内容+终端+应用生态」一包装,资本市场就会觉得这是一门非常有想象空间的生意,自然会把乐视致新的估值抬高。同时上市母公司乐视网的股票也水涨船高。
会计不可怕,可怕的是会计会动嘴皮子,更可怕的是会计会动嘴皮子还会做PPT,这就是贾跃亭了。
前面我们提到乐视的各种做账方法,一句话总结套路: 把近期的收入做高,把成本摊销到未来。
而归根结底目的只有一个: 把上市公司乐视网的财报做好看,推高公司股价。
贾跃亭很清楚,不断上涨的股价,就是乐视的命脉,是撬动乐视财务循环的原动力。 只要动力不停,那生态化反的故事就能一直讲下去,乐视财务就能一直保持动力。
这个循环的模式基本是这样的:
第一步:通过质押股份,增发股份,股票套现的方式变现。
第二步:把钱投入上市公司和生态子公司维持运转。
第三步:运转过程中,用财务手段,把成本摊销到未来,或者让子公司承担亏损上市公司拿利润,拉高股价。
回到第一步:股价升高,继续质押股份和增发,换取更多现金。
除此之外,子公司还可以独立融资,或者盈利来为这个财务循环输血。
可以看出,只有股价不断升高,公司盈利情况大大提升,子公司持续得到融资输血,才能维持这场钱生钱的内循环 游戏 继续玩下去。
恰巧的是,天时地利,都站在贾跃亭这边。
乐视2014年开始打生态概念的时候,A股恰好经历了一波大牛市,整体情绪非常积极乐观,对造概念,讲故事的公司毫无防备。加上2014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概念的提出,互联网公司愈加炙手可热。
A股对上市公司要求很高,尤其是盈利要求,挡住了无数不赚钱不盈利的互联网公司的上市脚步。以至于互联网公司在美股港股上市,成为了一种通行惯例。
所以乐视股价一涨再涨,在2015年飙到近1700亿。
讲到这里,你应该理解为什么乐视爱开发布会,哪怕是什么产品都没有的发布会。为什么贾跃亭喜欢造「生态化反」「七大生态」这种极其宏大概念。
在上市公司层面,毕竟科创板看市梦率,只要梦做的够大,市场就会觉得你有想象空间,股价就能不断飙升。
而在子公司层面,你可以把它们理解为一个个创业公司。
而那时候中国的创投圈,不乏估值泡沫。最不好的风气就是一个比一个会画大饼,一个比一个能说会讲。只要有好故事,估值能一直上行,投资人能接受你长期亏损,也能接受你为母公司输血,能接受一轮一轮的烧钱。
就像贾跃亭号称5分钟说服郭台铭一起造电视,上周去世的前乐视影业董事长兼CEO张昭也是被贾跃亭的热情所征服,一拍即合,一起打造「中国迪士尼」。
这剧情,不比博人传燃?
05
最后回到开始的话题,为什么贾跃亭还在蹦跶,为什么他的FF还能上市?还能有人买单?
如果你把如今的新能源 汽车 业务放进乐视的逻辑里,你就会发现,一切都活了。
我们说乐视生态是旁氏骗局的一个变种,其实是因为原教旨的庞氏骗局完全没有自造血功能,纯粹让后来的投资客为先来者买单,到最后傻子不够用,就暴雷了。
但乐视不同,乐视手上不是完全没有真家伙的。
七大生态中至少视频网站、电视硬件都有合格的产品和商业模式,乐视影业更是成为七大生态里唯一有稳定盈利能力的业务。如果这些业务能稳定盈利,能cover住其他业务烧钱的状态,那么乐视的 游戏 就可以一直玩下去。
贾跃亭赌的就是股价下跌和子公司盈利,哪一个更晚发生。
很可惜,他最后摊子铺的太大了,还去涉足没有几百亿人民币,就根本没有入场券的 体育 行业和 汽车 行业。
影业团队和硬件团队再赚钱,也扛不住败家子到处挥霍。
随着一二级市场利好出尽,乐视的循环终于崩了。无数投资人的钱化成了泡沫,小到普通A股股民,大到老江湖孙宏斌,无人生还。
这一局,他输了。
但有趣的是,到了2020年这个魔幻的年份,新能源 汽车 吹起了一阵风口,国产三大电车股票一路猛涨,大车企纷纷入局,使得这个行业一下子进入了资本的春天。
而恰好贾跃亭在这方面,还有些乐视时期积累下的造车遗产。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乘着东风,凡是和造车相关的概念,价格都开始飙升。FF的价格,终于达到了让市场重新审视贾跃亭的水准。
况且造车这种国民经济支柱型产业,想象空间,比视频网站大多了,于是贾跃亭有了转机。
但贾跃亭自己呢?他有做了什么吗?不,他还是那个不回国的贾跃亭。他一直没有改变,变的是时代的方向。
资本是无情的,它抛弃一个人时毫不拖泥带水。
但资本又是善变的,它在低谷时失望而去,也会在高峰时重新慕名而来。
资本更是健忘的,无论贾跃亭过去有多不靠谱,在能赚钱的契机面前,资本也会不计前嫌。
就像我过去的内容里说的一样, 资本,永远有下一局。
【太平洋 汽车 网 行业频道】“下周回国”的贾跃亭这次终于能勇敢说出“回国”两个字了!
言语和眉目间都透露出贾老板的久违喜悦与自信,毕竟有了这笔救命钱,FF终于可以继续讲它的“量产故事”。
而贾老板也通过资产重组,将所持FF全部股权转让,以偿还债务,虽然花了7年造车造了寂寞,但总算有望成为自由身。
上市就破发?
FF翻身这事并不简单,美国资本市场首先给FF一顿打击。
FF上市首日开盘报16.8美元,较发行价上涨22%,但在开盘45分钟后便破发,此后便一直维持在发行价(13.78美元/股)的水平,收盘仅微涨1.5%。
与此对应的是,来自华尔街的投资机构多数并不看好FF,Guidehouse Insights首席分析师 Sam Abuelsamid认为FF要取得成功仍然存在重大障碍,比如仅有一款FF91样车,距离量产仍有一段较长时间,市场竞争远比2017年FF 91发布时更加激烈……
尽管华尔街的分析师们总爱瞎说大实话,贾跃亭还是满怀斗志,在他看来,资金是量产的唯一障碍,如今登陆纳斯达克后算是解决了燃眉之急,募集资金超10亿美元。因此,FF91有望在12个月内实现量产。
根据官方披露的数据显示,FF91目前已获得超过1.4万辆的订单,如果按照100万单车价格计算,交付完这批订单后,FF将获得140亿的销售额。
另据招股书预测,FF预计将在2022年售出2000辆车,2023年售出39000辆车,2024年售出113000辆车,2025年售出302000辆车,也就是说未来5年大约累计达到40万辆的量级。
显然,靠一台售价百万的FF 91难以实现年销十几万甚至数十万辆的目标,必须靠FF 81和FF 71这些相对亲民的产品来攻占市场。
其中,FF81 Futurist版将会在2023年第二季度推出,FF81普通版则在2023年第三季度推出;FF 71 Futurist版将会在2024年第四季度推出,FF 71普通版则在2025年第二季度推出。
根据时间节点,可以简单推算2023年前基本靠FF 91单打独斗塑造品牌形象,2023年-2024年靠40万-70万元的FF 81吸纳基础用户,等到2025年推出30万-40万元级别的FF 71, 走向普罗大众。
这样从高端拔高品牌调性,再用中高端产品大量收割用户的方法,能从特斯拉、蔚来身上找到成功的影子。但这已经是后两者十几年前和几年前已经在做的事情,对于尚未拥有一台量产车,尚未真正获得一张入场券的FF来说,一切显得晚了些。
同时还有糟糕的财务状况:根据其招股书显示FF自成立以来,已经累计投入资金超过20亿美元;2019年和2020年,其净亏损分别为1.42亿美元和1.47亿美元。
也难怪FF在资本市场表现并不惊艳,但又不可否认FF能站在纳斯达克上,已经是一个如获重生的新起点。尼采的名言”那些杀不死你的,终将使你变得更强大”非常适合送给贾老板和FF。
那些追随与信任贾跃亭的人
在过去几年里,贾跃亭的身上被贴上各种标签,诸如“贾会计”、“PPT造车之父”,不乏各种质疑声音。但即使如此,贾老板总能以个人魅力,吸引各路好友登上友谊的小船上一起造车。
首先是一群志向相投的前特斯拉高管和传统车企的人才。
与李斌、何小鹏、李想一样,贾跃亭都是在“触电”特斯拉后,萌芽了创造“下一个特斯拉”的梦想。不同的是,贾跃亭将目光放得更长远,2014年选择在美国加州成立了一家公司名为“LeTV ENV Inc.”电动车公司,同年更名为Faraday Future法拉第未来。
当时,贾跃亭从特斯拉高薪挖来了多名高管,包括曾经担任过特斯拉车辆和底盘开发主管尼克·桑普森(NickSampson),以及特斯拉前制造业务总监戴格·里克霍恩(Dag Reckhorn)、前人力资源总监艾伦·切里(Alan Cherry)、前采购总监汤姆·维斯纳(Tom Wessner)等,分别任职各个细分业务的副总裁。
之所以加入特斯拉,很大程度他们同样拥有一个颠覆传统甚至打败特斯拉的幻想,同样相信贾跃亭蓝图中关于 汽车 的“平台+内容+硬件+软件+应用”的生态系统。
作为研发高级副总裁、三大创始人之一的尼克·桑普森每逢公开场合就对媒体畅谈FF的美好愿意:“不同于传统 汽车 制造商,Faraday将拥有一个完全不同的赚钱方式。这家公司计划向电动车提供联网和自动驾驶服务。”
有了这些猛将以及硅谷、传统车企的人才的加入,FF很快描绘出了雏形。
2015年,FF在美国CES展览中展出形似蝙蝠的 汽车 模型,并且表示真车已经在测试中。
2016年,FF在美国的员工就超过了1000人。
2017年,FF在CES电子展发布首款车型FF91,据说36小时内便完成了64000个预订。
但出道即巅峰,在2016年-2017年期间,贾跃亭的乐视系和法拉第未来逐渐暴露弊端,比如后者在2016年底开始拖欠建筑公司、内饰供应商的款项,以及租金、电费、广告费等,惹上一桩一桩官司。
再到后来,建厂计划被迫搁浅,资金链断裂,大批高管纷纷离职,贾跃亭成为了“光杆司令”。
此时的法拉第未来已经半只脚踏进了鬼门关。
直到遇上恒大董事长许家印,FF再度回春。 2018年6月,恒大集团以67.46亿港元入主FF,这个故事大致可以理解为:力求从房地产转型也不缺钱的许家印遇上满脑概念但穷困潦倒的贾跃亭,两人一拍即合。
许家印还立即亲自飞赴美国FF总部,亲自现场考察,于是有了以下这场经典名场面的照片。可惜两人都是逐利的生意人,牵手造车4个月左右,便因为控制权等原因翻脸。
如现在所见,恒大自此自立门户,通过买买买技术造车,一口气发布6款新车,立誓年销500万辆,即使依然没有任何一台车量产,市值还一度超越了蔚来。虽然表面上,许家印与贾跃亭各自造车,但实际上还存在藕断丝连的关系,因为恒大还持有FF20%股份。
截至FF上市首日收盘,恒大持有股份市值约为9亿美元,若按恒大最终向FF投入约8亿美元计算,恒大稳赚了1亿美元。同时,FF的上市还带动了恒大 汽车 的股价波动。
在告别了恒大后,FF沉寂了约2年时间,大家都以为它无以为继时," 白衣骑士"李书福和珠海市政府出现了。
2021年1月,有传珠海国资委将向FF投资20亿元,FF在珠海成立法法 汽车 (珠海)有限公司。此外,李书福也带着约为3000-4000万美元的小额投资意向,缓缓走来,并探讨由吉利与富士康的合资公司提供代工的可能性。
为什么在FF声誉败坏的情况下,珠海政府和李书福还要出手相救?对于珠海市而言,在新能源 汽车 大势下,投资新能源车企就如引入驱动当地经济高速发展的机器,与合肥造“新能源车之都”同理。
不过招股书公告显示,定投资FF的中国一线城市因外汇原因导致无法完成此次投资,这里所指的一线城市被多方确认正是珠海市。虽然最终没有入股FF,但如无意外珠海将会成为FF在中国的落脚点。
而对于李书福和吉利而言,与FF合作,意味着能在存在着技术支持和工程服务、代工等相互 探索 ,比如让FF在日后加入到SEA浩瀚架构的大家庭等等,与吉利帮百度造车同理。
对于贾跃亭的帝国梦, 财经 作家吴晓波评论说:“ 这是一个扑朔迷离的创业故事,介乎梦想和骗局之间。谬误与真理一样,都需要时间来证明 。”
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会不断有人为FF和贾跃亭应援,或许是认可贾老板满脑子的想法,或许是欣赏炫酷的FF 91,总之就是站在了理想主义的一边。
必须回国的贾跃亭和FF
FF的造车梦始于美国,需践于中国。无论是特斯拉,还是蔚来、小鹏、理想都靠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 汽车 市场逆袭和发迹,FF也不例外。
落到实处关键还是看产品力,以FF唯一发布过的一款新车FF 91来看,就算是3年前的作品,放到现在也不过时,或者说FF 91预示了一些现在常见的技术卖点。
从三电系统来看,FF91搭载三电机,最高达到1050马力(783千瓦),百公里加速2.39秒,并且配备有130kWh电池容量的动力电池组,在NEDC的测试标准下,最大续航里程可达700km。
从功能来看,FF 91提供和应用了按摩可平躺的后排座椅、双开门设计、无钥匙进入、自动泊车、自动驾驶等,还超前配备了一般品牌最近才装车量产的激光雷达。
但就算功能再丰富,一看100多万人民币的售价还是劝退了99.99%的人,光预定金就高达5万元。剩下的0.01%人正是FF的目标群体,FF要做的是从迈巴赫、法拉利、宾利等高奢品牌手中掠夺客户,颠覆传统。
试问这小部分人又有多少会认同不断被贬的FF品牌价值?又是否能帮助FF在这一两年造血,支撑起其市值?
主打大众化市场的FF 81和FF 71才是FF真正的救命稻草,FF 81预计在9月公布最新消息,FF 71依然处在云概念阶段,离量产还有一大段距离,而现时还没触及智能电动 汽车 的拐点。
何小鹏曾认为2023年将会是智能电动车的第一个拐点, 2025年中国一线城市的智能电动 汽车 的新车占比将会是60%,留给FF的时间并不多。同时市场、需求、技术一直在变化的状态,高端品牌也开始发力电动化智能化,竞品在暴增,消费者需求在增多,技术在迭代。
试问FF如何立于不败之地?试问FF 81和FF 71如何碾压特斯拉、蔚来?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对于贾跃亭来说,首要任务是通过所持有的FF全部股权向债权人偿还29.6亿美元的债务。即使7年花了百亿造车,到头来造了个寂寞,但至少能脱掉“跑路王”的帽子,以自由人的身份继续造车,已是他目前最理想的前半集结局。(文:太平洋 汽车 网 曾惠君)
编辑推荐阅读:
PPT造车鼻祖寻求重生 恒大给FF带来什么?
他在国外过着很煎熬的生活,压力很大。如今的贾跃亭已经多年没有见过自己的三个子女,当初临走时留下的“我会负责到底”还历历在目,外界对于他的个人评价褒贬不一,现在他重新创建的公司再一次被大家所关注,但也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在国外的生活显然还是不那么如意。
乐视控股(北京)有限公司存在数百个限制消费令和终本案件信息,未履行总金额超109亿元,且本月新增一则被执行人信息,执行标的165万余元,为广告合同纠纷。信息还显示,乐视还存在多条被执行人信息,被执行总金额超27亿元。
此外,贾跃亭新增恢复被执行案件,执行标的约4.79亿人民币。目前为止,贾老板累计被执行金额超过了58亿人民币。
有很多媒体报道,称乐视目前还有400多名员工,而且都是工龄超过5年的老员工,他们每个月都能按时拿到工资,公司不拖欠社保。员工们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不存在竞争关系以及996。
现在乐视靠着《甄嬛传》等影视作品的版权费、乐事大楼的出租收入,以及电视机等乐视产品的销售,据说每年都能稳定获得两三千万的收入,能够让乐视员工过上无忧无虑的生活,不过那些被乐视欠钱的供应商等,不知道多少个日夜没睡好觉了。
当然,乐视欠下的巨债也不应该压到员工上,从起初庞大的在线视频帝国到背上百亿巨债的公司,还得跟贾老板的造车梦有关。
为了凑钱造汽车,贾跃亭这几年到处融资,人跑到美国之后再也没回来,还把乐视给坑了一把,如今乐视内部看起来平静祥和,实际上负债累累,生存状况并不算理想,百亿天坑还得一点一点补回去。
搞了这么多年,贾跃亭手下的法拉第未来也就发布了一辆“准量产”的FF91,生产线也在建设当中,预计今年第三季度可以开始投产。
从PPT到准量产历时4年,贾老板的FF91终于是进入了预约阶段,不过这些年间,各路造车新势力崛起,本来概念超前的FF91估计早就没有了当年的优越性,不少投资者和供应商应该早就没有兴趣了,不知道定价会是多少。
可见乐视和贾老板这几年,前者为了还钱而头疼,后者为了造车而费神,过得都不是很好,小雷希望贾老板还是赶紧把车造好,早点回国卖车,把乐视欠下的债务都还了吧。
按照目前北京市三中院发的公告,贾跃亭被恢复执行4.79亿人民币,这也就意味着贾跃亭目前已经彻彻底底成为了老赖。目前贾跃亭在国外过着逍遥快乐的日子,只不过乐视公司依然是举步维艰,在员工不需要996的背景下隐藏着每个员工的心酸。
最近贾跃亭又被恢复执行4.79亿元和乐视公司不需要996都上了热搜,这两个魔幻现实主义的对比实在是令人感到惊诧,因为不管是贾跃亭还是乐视公司,这一个自然人和一个法人都活得好好的。按照一般人的想法,不管是自然人还是法人,既然已经欠债无数,那么应该就只能够享受比较苦闷的日子,谁知道贾跃亭过得很好,而且乐视公司的员工也过得不错。
一、贾跃亭被恢复执行4.79亿
按照北京市三中院最新在某平台上更新的消息,贾跃亭新增恢复被执行金额4.79亿元人民币,这是一个相当夸张的数据,对于许多人来说可能一辈子都赚不了一个亿人民币。目前贾跃亭身上累计被执行金额已经到达了58个亿人民币,这是一个相当夸张的数据,按照目前A股上市公司的市值来看,许多有着一定业务的公司都没有贾跃亭欠债的金额这么多,这也表明当时乐视公司融资的时候可以说是多么野蛮生长。
二、贾跃亭在国外过着逍遥快乐的日子:下周一定不回国
按照目前贾跃亭的状态来看,我们可以看到贾跃亭在国外过着逍遥快乐的日子,每次有记者在街上碰到贾跃亭的时候,贾跃亭总是回复着那句下周回国,但下周很明显是一个量词,这也就导致贾跃亭回国的日子遥遥无期。目前乐视公司貌似过得很好,但其实却过着比较煎熬的日子,这与贾跃亭在国外逍遥快乐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