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笔者根据自己的工作实践体验对会计信息化的概念、特点;高校会计信息系统建设的思路、模式、意义等诸方面作一探讨。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会计电算化系统已表现出众多不足,不能满足高校的管理和发展需要。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会计信息化理论的不断完善,使得高校会计信息化建设成为可能。 一、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局限与会计信息系统的产生 会计电算化系统在计算机会计系统替代手工会计系统、提高工作效率、服务质量等方面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会计电算化系统表现出了相当大的局限性。 (一)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局限性 1.会计电算化系统是手工会计模式的“计算机复制”,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基本上是把手工的一套移到电脑上。2.会计电算化系统是企业内部的信息“独立王国”,财务软件局限于财务部门使用,其他部门、管理人员不能及时查阅和掌握相关财务信息。3.会计电算化系统反映的财务信息总是滞后于业务的发生。一般都是业务先发生,产生纸质依据,然后通过经办人员转到财务,进入财务软件,不能在业务发生时同步反映会计信息,也就是说不能同步反映市场信息。4.会计电算化系统滞后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现在internet-intranet技术的发展已经超越了会计电算化系统发展阶段时的状况。 (二)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基本特征 面对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以及管理层次提高的需要,21世纪的会计必须使会计电算化升级到会计信息化。“会计信息化”就是把会计的服务管理职能放在现在和未来的信息大环境中考虑的,是技术运用的提升,是观念上、理论上的创新,其目的是建立一个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集服务、管理、决策于一体的会计信息化系统,其基本特征为: 1.会计信息化系统是从数据的收集、存储、处理到传输使用的整体。该信息系统集服务、管理、决策于一体。2.会计信息化系统是会计学、计算机与网络、信息技术、企业管理及经济计量学等学科知识的相互融合、贯通及运用创新,是对会计电算化系统进行改造和整合后产生的能适应信息化社会要求的新型系统,是一个人机交互作用的“智能型”的管理信息系统。3.“会计信息化”构建的是一个开放的、与市场同步的会计信息系统,它全面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处理高度自动化,实现会计信息资源高度共享,使每个组织都主动地报告、使用会计信息。会计信息将在更大程度上实现开放和公开。 二、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促使高校加快建设会计信息化 自1999年我国执行《面向21世纪中国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以来,高校扩大了招生人数,使更多青年能够进入大学校园。此举满足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满足了广大学生和家长对教育的需求,也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改革,促使高等学校改变精英化教育的培养模式,以适应社会多样化的需求。 高等教育的快速、蓬勃发展给各高校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加快高校会计信息化建设非常必要,主要体现在: (一)扩招使各高校办学规模在短期内迅速提高,学生、资产、教职工队伍不断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