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跟司马懿学管理》经典语录跟司马懿学管理作者:赵玉平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第1版 (2011年8月1日)其他: 256页ISBN: 9787121141225条形码: 9787121141225内容简介本书是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赵玉平“麻辣说三国”系列节目同名图书之一。司马懿是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是辅佐了魏国三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全权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平生最显著的功绩是多次亲率大军成功对抗诸葛亮的北伐。本书通过描述司马懿一生中遇到的众多历史事件,分析他的应对策略和处事技巧,着重对司马懿的管理才能进行详尽的分析,并与今天的职场生活相结合,把东方智慧与现代理念相结合,语言生动幽默,点评到位,妙趣横生。目录第一讲重大选择讲谋略策略一不求最好,但求满意策略二 无悔的选择是好的选择策略三 绝不掉入别人准备好的选项里第二讲当好骨干有诀窍方法一 勤、谨、忍方法二 谦、温、密第三讲突发事件巧应对方法一 提前判断,矛盾公开方法二 确认权威,合理行动方法三 借人借势,速战速决第四讲鼓舞士气有良方策略一 保持一致,引入权威策略二 借助暗示,输出信心策略三 调整情绪,合理解释第五讲竞争矛盾巧化解策略一高调做事,低调做人策略二 看清角色,做出姿态策略三 以退为进,只守不攻第六讲授权之后怎么做方法一 事前沟通,充分交流方法二 斗智为主,斗力为辅方法三 远观忠,近观敬第七讲巧抓机遇有办法策略一 建立联盟,获得支持策略二 风格匹配、角色互补策略三 类型匹配,制造认同第八讲改变逆境靠行动策略一 抓住机遇,不留余地策略二 内紧外松,留有余地策略三 造足局势,获得认可第九讲教育子女有讲究方法一 沉浸教育,养成习惯方法二 母爱教育,培养好性格方法三 体验教育,提升核心能力第十讲稳定局面讲谋略策略一 力战策略二 心战策略三 智战赵老师和他的课(代后记)跟司马懿学管理(百家讲坛)语录:“比”字两把刀,伤人又伤己。皮裤套絮了棉花的裤子,一准有原故。西方人没谱儿就找心理医生,中国人没谱儿就找算命的。以往的人是饿死的,如今的人是吃死的。舆论要刊发,不可以出气,也不可以排泄。高调做工,不张扬做人。展览最稀缺的,能力取得极致的许可。没有技法就展览诚恳。举奸须情报,扬善要彰显。看角色,做姿势:父不作媒,母不作师,喜然而生父,悲然而孝子。一个高高在上的人,露脸不由得易,露屁股很容易。充分的沟通是相信的保障。屠刀让人调头,文化让人颔首。武力解决一时,文化解决一直。升平本是将军定,不容吧将军见升平。打天下是顶梁柱,定天下后是火药库。人的生活最令人悲伤的是,你成为了你恨的人。感悟尤甚——父不做媒,母不教子。喜不过生父,悲不过孝子。没有英雄干不成事,英雄太多容易出事!企业可以有闲事,但是不能有闲人。生命在于运动,管理在于折腾。人生是需要战斗的,但不是每一场仗都要打。每一场仗都打,那不是战斗是找死。当领导,要亲贤臣,治小人。能用君子是人品,会用小人是水平。大处看天下,小处看人。企业不是用最好的人,而是要用最合适的人。没有科学扶助的权力是盲目的权力;没有权力支持的科学是孤独的科学。管理者要超越个人的力量极限去完成单个人无法完成的使命,这需要勇气与雄心;同时,管理又是要通过他人去完成目标的,这需要谦逊与包容。每一种文化都蕴涵着对管理的理解。中国人喜欢梅花,梅花有四贵:贵浓不贵淡,这是热情之美;贵老不贵嫩,这是成熟之美;贵斜不贵正,这是自由之美;贵疏不贵密,这是简约之美。想没想过做梅一样的管理者。做大事情要分阶段进行,很多时候本来是想一鼓作气,结果往往是一鼓岔气。事不逼不成,马不打不快,千里马也需要有马鞭,保持适度的压力是有利于成功的。每天五分钟自虐叫锻炼,每天五小时锻炼叫自虐。常识要和大家一致,否则就难以被群体接纳;技能则要尽量和别人不同,否则就难以脱颖而出。十样会不如三样好,三样好不如一样绝。有名气的人做事,那真是一呼百应;没名气的人做事,那只能是百呼一应。就一个应声,还是一声“呸!”生活上知足常乐,事业上精益求精。做不到前者,引发贪得无厌;做不到后者,导致一事无成。思想就像刀,越磨越锋利;思想就像石头,只有碰撞才能产生火花。管理的本质是通过别人完成任务。在平常群体中关注出众的人,在出众的群体中关注平常的人。私下提意见叫补台,当众提意见叫拆台。种下梧桐树,引来凤凰鸟;生出小帅哥,整合穆桂英。佘太君为什么功劳那么大,因为人家给大宋生出了那么多具备吸引力的帅哥嘛。这就叫利用激励特征来锁定关键人才。长本事的时候要把住核心,练武要练18般兵器,但从古到今的大英雄,纵横天下也不过就是一两件兵器而已。关老爷就是刀,赵子龙就是枪,李元霸就是锤。谁见过关老爷上阵,三分钟换一件兵器,还在那显摆“老子什么都会!”那不是关老爷,是关疯子!西游记团队里,孙悟空最有本事,但是做大事不能都用本事最大的人。想象一下,如果团队里都用本事最大的,探路的孙悟空是个猴,扛耙子陪领导聊天的是个猴,挑担子搞后勤的是个猴,唐三藏骑个猴,这不是取经,成了搞杂技的。相貌相貌,相在貌前,相比貌更要紧。“相”是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和心理状态,“貌”是一个人四肢五官的数量以及位置。领导者只关注异常不关注正常,只关注例外不关注例行。正常的事情、例行的事情,有制度管有下属管,不用领导自己管。有一件事情,你能做得好,那叫合格;有十件事情你能做得好,那是优秀;有五十件事情你能都做好,那就叫卓越;有一百件事情你还想努力把它们都做好,那就叫找死。如果有人安排我们做一件事情,每天做两遍,坚持20年天天重复,我们一定会很烦。不过有一件事情,我们坚持了一辈子,天天至少做三次,但是每次都不烦,不但不烦而且做的事情还特别卖力气。这件事就是吃饭。所以有需求就有道理!不要把两匹千里马栓在一个槽上吃草。不要安排两个能人同时去做一件事。给老同志分饼,给年轻人画饼,和中坚力量一起吃饼。这样就可以在有限的物质条件下提高整个团队的满意度。打麻将这个游戏,有的玩是为了赢钱,这是典型的物质需求,是一楼层面的;有的人只要不输钱就可以玩,这是安全需求,上升到二楼了;有的人打麻将是为了哥几个聚在一起热闹热闹,这是社会需求,你看,上升到三楼了;有的人打麻将就是为了向别人证明自己聪明、牌技好,这个是尊严的需求,是四楼的;还有人打麻将不为别的,就为了和牌时候的快感,这是完成挑战任务后的内心满足,这是自我实现,是五楼的需求。一种游戏包含人类五大需求,这个游戏一定是有着强大生命力的。我们的管理制度和市场营销方式如果都能设计成这种全方位满足各个层面需求的麻将模式,那一定可以大行其道、所向无敌。不是细节决定成败,而是细节的选择决定成败。首先要把握全局,然后才是关注细节。要知道,拿着显微镜是看不见大象的。鹤立鸡群,鹤比鸡难受,它要承受很多来自群体的压力,出众是要付出代价的,所以优秀者往往需要保护。老百姓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拿破仑说:一头雄狮子带领的一群绵羊可以打败一只绵羊带领的一群雄狮。咱自己是个小蚂蚁,谁都能把咱踩死,但是短时间内小蚂蚁又长不大,怎么办?最好的办法是站在大象的背上,看谁敢踩。这就是管理的借力原则。不相信目标能实现的人活不下来,相信很快能实现目标的人也活不下来。喜欢一个人,怎么看怎么顺眼……春天看着像花,秋天看着像果,夏天看着像冰,冬天看着像火,哎呀这个喜欢啊……成就感让平凡的事情光荣,让平凡的日子闪耀,给平凡的人插上翅膀。每天早晨醒来稍事锻炼可以叫醒身体,读上几页书可以叫醒心灵,不妨睡前在枕边放一本喜欢的书,它可以给你第二天的生活增加力量。权力来自稀缺性,拥有的资源越稀缺,权力越大。口头表扬有时很小儿科,但是很重要、很管用,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带上你的赞许。检查工作似乎就为了找缺点,但只谈缺点会用很小的不足掩盖很大的长处,这样会抑制下属工作的热情和创造力,聪明的领导检查工作也查优点,而且有时候,就是为了优点而来检查的。历史不会重复它的事实,但是历史会反复重复它的规律。大德始于自制,大智莫若知人。让人感到疲惫的不是遥远的路程,而是鞋里小小的沙粒。人生的路上,倒掉鞋里的沙粒,才能走的更稳,走的更远。所以,做再大的事业也要从自我管理开始。在正常情况下有超常发挥叫优秀,在超常情况下有正常发挥那才叫卓越。一个出色的建筑师,在垒眼前每一块普普通通的砖头的时候,心里装的,一定是巍峨宏伟的宫殿。所以,一个人在成功之前,其实已经在心里成功过好多次了。人生像爬一座连绵的山脉,我们的视线往往会被眼前的山头挡住,根本看不到未来。这个时候没有远大的目标不可怕。只要扎扎实实把脚下的路走好,爬上眼前的山头,就一定可以看到壮丽的未来。所以,远大的理想其实就包含在我们每天扎扎实实的前进当中。人的行为是可以引导出来的,装傻时间长了就成了真傻;装快乐时间长了就成了真快乐。所以,如果你不成功,那么至少你要像成功者那样去思考和行动。做任何事情都要抓住核心。画龙点睛,妙就妙在两只眼睛。不过要注意,龙只能点两个眼睛,点一身,那不是龙,那是筛子。机会太多就是没机会、主张太多就是没主张、朋友太多就是没有朋友,钱太多跟没钱一样。管理就是要任用比自己强的人给自己工作。武大郎开店,武大郎一米五,二级经理一米四,三级经理一米三,门童一米,领导确实是全公司最高的,但这个领导是烂领导,这样的管理是衰退管理。姜子牙八十一岁作国务总理三军总司令,人家前八十年就做两件事:好好学习;锻炼身体。最好的状态是正常;最有效的手段是平衡;最高的境界是自然。
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吧,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观后感了。那么观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关于百家讲坛的观后感(通用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对宋史很不了解,一次,我在电脑上搜关于历史的百家讲坛视频,看到了袁腾老师做客百家讲坛讲述专题《两宋风云》之《康王赵构》,听着袁老师精彩的讲述,这段历史一下子就迷住了我,也使我从中受益匪浅。
《两宋风云》这个专题给我们展现了从北宋靖康之变到南宋皇帝宋高宗禅位这40多年来的风风雨雨。在此之中,一个又一个精彩之幕不断上演。若将中华5000年的历史比作深蓝色的天空,那么这40多年的历史就是这广阔天空中的一颗闪亮的星星。看完了30集的讲述,不仅让我对宋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了更多的了解,而且使我学到了不少的东西。
40多年来,宋金两国虽有几次议和,但仍处于战争状态。一场场著名的战事令人拍案叫绝,一次次错误的决定让人嗟叹不已,一位位英雄人物在深入了解他们后,更使人顿生敬佩之情。老师说,事物应该一分为二地去看待。虽然诸位人物身上有许多的缺点,但我们更应懂得汲取其中的精华之处。正如《论语》所讲:“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宋高宗的朴素节俭,秦桧的富有心计,岳的忠心、勇敢,韦贤妃的冰雪聪明,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去认真体会和学习的。
两宋风云只是历史长河中的短短一瞬,仿佛划破夜空的一颗明亮的彗星,让人感受到之中的悲壮,让人惋惜它的匆促。它虽然是历史中最精彩的一幕,但“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作为新一代的青少年,我们更应好好学习,实现人生的价值,并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放假回家的时候,爸妈推荐我有时间的时候看看中央科教频道的《百家讲坛》栏目。
对于这一个节目,我以前就有耳闻,前几年很火,像易中天老师品三国,于丹老师讲论语,讲的很好,很为人津津乐道,也成了一段时间人们茶余饭后的话题。
因为上学,所以看电视少。趁放假的时候这才有机会看了些。
不看不知道,一看真叫妙!
我一开始看的是赵玉平老师讲的《刘备的谋略》,才听了一会我就入迷了。赵老师的语言很风趣,而且很接地气,时不时地以古论今,让人听了不乏味,不仅学习了知识,更是一丁点也不觉得的累。
我听了一集又一集,很感兴趣,一直到饭点了,爸妈叫我吃饭的时候,还有点恋恋不舍的按了暂停。
吃饭期间,我和爸妈聊起来刚刚听到的新知识,把其中评论刘备,吕布等人的性格等等和我们自身还有周边人联系起来。看得出来,爸妈听的也很开心,也许,他们也觉得这个栏目对于我,也起到了一定的教育的目的。
窥一斑而知全貌,虽然我才看了一个老师所讲的,但我真觉得《百家讲坛》是个特别好特别好的节目。以前学历史,就觉得是老师一行行地对着课本念,留一些知识点,感觉很枯燥,而通过这个栏目,这些老师如此精彩的讲解,一下子发现历史真的是太有趣了,听那些伟大的古人的事迹发现他们也是和我们一样真实的普通人,却是比我们更勤奋努力,以铜为镜正衣冠,以史为镜知兴替,这个栏目让我更深地明白了这些字里行间的意义。
大爱《百家讲坛》,希望这个栏目越办越好!
今天我看了百家讲坛,主要讲的是贞观之治之李世民夺位。当时汉高祖时期,皇帝李渊治国有方,当时全国上下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这时,李世民就起了夺位之心,他的第一步就是朝太子和齐王开刀,他设计计谋在玄武门把太子和齐王杀了。这就是所谓的玄武门政变。为什么当时皇帝不处罚李世民呢?是因为他的声望太高了,杀了他天下就会动乱。杀了齐王和太子后,李世民就派他的一员大将去找皇帝要兵权。当时,皇帝和几个大臣在划船,看见一名全副武装的将士来到他的面前,就被吓着了,明白了此人的来意,但皇帝还是故作镇静地问他:你来干什么?此人就说外面有人生乱,请你把兵权交给秦王,让他来统一安排,全部听从他的指挥,旁边两位大臣也帮李世民说好话,皇帝没有办法,也只有交了兵权。
从而也把自己的皇位拱手相让了,因为当时兵权就等于一切,所以李世民就顺理成章地当上了皇帝。李世民当上了皇帝,众说纷纭,有的说是他篡位,有的又说是继位。史书是史书,说法归说法,我认为李世民的做法是错的。因为他不应该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杀兄囚父。虽然他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却失去了手足、父子亲情。
百家讲坛一直是我比较喜欢的栏目。从纪连海的《正说和珅》到易中天的《品三国》。这几天我就关注着于丹教授的《论语》。《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与他的弟子的言行的书。孔子说,一个人要有人格的尊严。他不提倡以怨抱怨。因为冤冤相报何时了?他也不提倡以德抱怨。他说那是一种浪费。是对人生的浪费。试想,人家很对不起你,可是你仍然忍辱负重,还在那里对他人宽容,忍让,会让那人感到你是可欺的。这样会让那个人瞧不起你的,你要用你的公正,磊落的人格,既不是德,也不是怨,要把有限的情感留在最有用的地方。因为人生有限,生也有涯。光明磊落才是你应该做的事情。于丹教授把孔子说的文言文给予大家解释得惟妙惟肖。让人容易懂得为人处世道理,她讲述的人生哲理是我们需要知道的。所以我认真做着笔记。
我需要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因为在我的面前总感到很困惑,遇到一些棘手的事情,我真的不知道如何处理为好。如今我找到了答案。其实,身为教师不光要看看。学生们也可以看看答案补充
纪连海讲的《纪晓岚之谜》最好看,通过《纪晓岚之谜》我知道了纪晓岚先当官,然后犯了错误,被发配到新疆。在去新疆的路上,他写了好多好多文章,后被编成《阅微草堂笔记》。纪晓岚在新疆待了两年,因为要编《四库全书》,又被调回到北京。《四库全书》编了十年,编书特别辛苦,十年中还累死了好多人,幸好纪晓岚没死。这部书总共写了七卷,保存到了中国的七个地方,有北京颐和园,北京故宫,台北,沈阳等。后来,有几个地方的书因为外国人的侵略被烧毁,还有几个地方的书全部保存到现在。通过这个讲坛,我的脑子里又增加了许多知识。
我想我要好好学习,长大了也登上讲坛,为大家讲知识。
在这个假期里,我在电视这个万千世界里观看到了一个使我受益匪浅的节目——《百家讲坛》。这个节目是由钱文忠教授主持的,解说了《三字经》中的奥妙。
其中,我观看了第5集,这集是讲孝和悌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它们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钱教授说:“百善孝为先,孝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尊老爱幼是人的本分。”古往今来,都有很多儿女都很孝顺父母,在这个节目中,钱教授告诉了我们一个感人的故事:《二十四孝》里的黄香在九岁的时候,就非常孝顺父母了。在炎炎夏日里,为父亲扇凉枕席;在天寒地冻的时候,黄香躺在父亲的床上为父亲温暖被褥,父亲睡在暖洋洋的床上,小黄香却浑身冷冰冰的,他真懂事啊!
做人除了有孝心之外,还有一样重要的是“友爱兄弟”,《三字经》里的孔融让梨的故事大家一定都听过,小孔融四岁就学会礼让和孝悌,学会把好的给别人,把坏的给自己,令人动容。
看了这个节目,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孝和悌是永恒的,不会随时代的变迁而变迁,它应是人人都具备的东西。这时,我回想起平时在生活中老和别人斤斤计较,什么事都不让别人,伤了人家的心!从今以后,我要孝顺父母,关爱他人,做个新一代的小黄香!
让我们做个有爱心和孝心的人吧,只要你是一个这样的孝道之人,那么你就会拥有用不尽的财富!
另外,要多看一些有意义的电视节目,那么你一定会懂得很多的人生哲理!
今天看了百家讲坛,这次王立群教授主要讲的是“合纵连横”,说实话,刚刚听到这个词的确有点陌生,下面,我就向大家来说说什么叫合纵连横吧!
合纵连横简称纵横,战国时期纵横家所宣扬并推行的外交与军事政策。苏秦曾经联合“天下之士合纵相聚于赵而欲攻秦”(《战国策·秦策》三),他游说六国诸侯,要六国联合起来西向抗秦。秦在西方,六国土地南北相连,故称合纵。与合纵政策针锋相对的是连横。张仪曾经游说六国,让六国共同事奉秦国。秦在西方,六国在东方,东西相连,故称连横。
讲一个关于合纵连横的典故吧。公元前313年的一天,秦国的使臣张仪来到楚国,对楚怀王说:“秦王愿意与大王结成兄弟之国。大王如果能同齐国断交,秦国愿献地六百里,两国永远与好。”楚怀王听了非常高兴,便一口答应下来,并派使者同张仪一起来到秦国,打算接收土地。可是刚入秦国境内,张仪就假装从车上摔下来,称病不出,拒绝会见楚国的使者。楚怀王见秦王迟迟不肯献地,以为秦王担心楚与齐的断交不够彻底,于是又派人北上大骂齐王。齐王被惹怒了,坚决与楚国绝交,并且与秦国建立了联盟关系。当楚使再次向张仪索讨献地时,张仪却说:“哪有六百里地献给你们,一定是听错了,只有六里宽嘛。”楚怀王发觉上了当,决定发兵攻秦,结果受到秦、齐两国夹攻,楚国大败而归。接着,在蓝田交战中,楚国又被秦国打败,割给秦国两个城市。从此,楚国就一蹶不振。这就是张仪采用连横政策,帮助秦王离间敌国联盟,扩张秦国势力的典型例子。
合纵连横就是一种外交的国策选择,关系着一个国家的未来,其历史作用受到人们的重视,也是智慧的一种表现。
今天看的是百家讲坛的钱文忠教授的《三字经》———古代儿童的启蒙教育读本。讲的是人之初最基本的做人学习道理,浅显有趣。
儿时的世界是如此的清澈,是非对错,应该与不应该,都是那么的显而易见。好人与坏与就像小白兔与大灰狼般无可争议。积极向上的生活,学习,运动。那时的未来就像1+1=2那么简单。就算看不见,但我至少知道只要我积极向上,未来一定是伴着鲜花有绿草,森林也有湖泊。只是做人做的越来越久,玻璃世界早已蒙上灰层。芸芸众生,与所有人走一样的路,看一样的风景,从眼眼到心灵都麻木了。心中已没有白与黑,而取代的是灰,数不尽的灰色,灰的白,灰的黑,灰的蓝,灰的金,灰色的一切。灰色就是让人食之无味,丢之可惜的东西。做人做的真是够久了,需要放弃一切观念,从最初的出发点,重新审视自己。
三字经讲到,“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 五常是为人做事最基本的法则,意思是说,做人最重要的是首先是仁-仁爱,义-得体,礼-合乎规范,只有在前三者掌控下的智-明辨是非,信-专一守信才是一种可贵的品质。
生活的太久,会忘记和混淆世界。今天又看到三字经,然后再回头想想。撇开一切,原本是人最可贵的东西,为什么会蒙尘?
生活太久,就好像生活在一个皇帝的新装一样的故事里,真理远离了生活,而我也随风飘浮。
太久没有读书了,太久没有审视自己,听到了三字经的故事,儿时的感觉又来了,于是重新认识自己。于是有些灰灰的人重新亮了起来。有些灰灰的人重新黑了下去。于是自己白的部份冉冉升起,黑的慢慢沉淀。为了自己,决不改变自己,
在这个世道上,已再无偶像,道貌岸然的他们已像炭一样沉下去,熄灭一盏又一盏我的灯。但是我还是保留那双期待和寻找的眼睛吧,心中的偶像,仅仅是可以从始至终,保持人格一致的人。
我很喜欢看《百家讲坛》,《百家讲坛》里面给我们分析了书里的内容,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鲁智深系列里拳打镇关西那段。我最喜欢的是描写鲁智深打镇关西的那段话。
那段话是这样写的:“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提起拳头来就眼眶际眉梢只一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红的、黑的、紫的都绽将出来;又只一拳,太阳穴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鲁达看时,只见郑屠挺在地上,口里只有出的气,没了入的气,动掸不得。”这段话让我记忆犹新。鲍中山教授讲,它把鲁智深打人的情节描写得生动具体。鲁智深一共打了三拳,第一拳里面“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把那血肉模糊的画面描写了出来。
鼻子,是用来闻味道的,所以打到鼻子,才会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第二拳在眼睛那里,“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红的、黑的、紫的都绽将出来”。眼睛是用来看东西的,打到了眼睛,色彩就全出来了。第三拳是打到太阳穴上。“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打到了太阳穴上,又会怎样呢?磬儿、钹儿、铙儿的声音都出来了。为什么《水浒传》里每写到搏斗厮杀的地方,总写得很血腥呢?鲍中山教授说,作者施耐庵生长的时代,战火不断,充满了战争。所以他才会把厮杀的画面写得那么血腥。我们一定要热爱和平,制止战争,世界才会更美好。
我很喜欢看《百家讲坛》,《百家讲坛》不仅让我增长了知识,还让我更喜欢看书,喜欢了解历史。
我以后一定要多看《百家讲坛》。
百家讲坛是我在科教频道中最喜欢的栏目之一,可以说是天天都看。看着主讲人们在讲坛上绘声绘色、挥洒自如地讲述着,时常让我沉醉其中。
在商传先生的《永乐大帝》中,我看见了一代明君的成长、发家,在靖难中夺得皇位,君临天下,治国安邦,御驾亲征,直至踏上最后的征途,结束他辉煌的一生。
我又在《汉代风云人物》中认识了忍辱负重,熟读兵书的伟大军事家、战略家韩信,为他的命运扼腕;了解了知人善任,礼贤下士,善于听人劝告,总是问“为之奈何”的汉朝开国皇帝刘邦 ;见识了勇猛过人,力能扛鼎,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最后因为政治糊涂,失去天下的西楚霸王项羽。
在蒙曼的《武则天》中,我见到了一代女王武曌的入宫、出宫,及再次入宫,由天真的少女蜕变成叱咤风云的女王,励精图治,成就了唐朝的盛世。
钱文忠娓娓道来,在一个个小故事中,《三字经》、《弟子规》也变得通俗易懂,生动有趣。
周思源正说三国人物,揭示了许多历史真相——刘备并不是一个好脾气的人,鞭打督邮居然是出自于刘备之手,周瑜并不是一个小肚鸡肠的人,他反而是一个豁达、心胸宽广的人,也没有总在诸葛亮之下。相反,诸葛亮在历史上只是一个无名小辈,他几乎成为《三国演义》的主角的原因竟然是因为相比之下他去世最晚……
百家讲坛,坛坛都是好酒。让我在娱乐中培养了对历史的兴趣。
我们班一起看的这个节目,感觉相当精彩。因为《百家讲坛》是一个老少皆宜的节目,在这里,教授们幽默风趣,绘声绘色的演讲,常常使我们在快乐中收获知识。
以前我看过了《百家讲坛》的一个系列片,是《跟司马懿学管理》,主讲是赵玉平。其中的两个故事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空城计”这个故事相比大家都熟悉。别人看了这个故事,都只为诸葛亮的机智勇敢而称赞不已,但谁会想到站在司马懿的角度去考虑这件事。从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司马懿的一个特点——谨慎。他是因为害怕诸葛亮有埋伏,而令自己和十五万大军,被仅仅拥有两千余人给吓走了。这足以看出司马懿的谨慎,如果没有百分之一百的把握,他是绝对不会去冒险去做任何事。若是用现代的眼光来看,就是一个普通的小市民,整天靠领死工资过日子,积攒下来的钱,要么存银行,要么买国债,连房子有时都怕贬值不敢买。相反就是一些敢于投资的人,这种人占社会的小部分,宁可倾家荡产也要搏一搏,这种人要么落入人生中的最低谷,要么一举成为社会上的成功人士,这种人是敢于冒险的。司马懿就是现在的普通小市民,畏首畏尾,当他听说诸葛亮的实际兵力时,就像一个不肯投资的小市民,当听说自己不肯投资的东西现在能够赚一大笔钱一样,肠子都悔青了。
司马懿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能忍耐。《三国演义》里的故事是这样的:诸葛亮为了激司马懿出战,于是便给司马懿送去了女人的衣服,司马懿的部下纷纷要求出战,可是司马懿却忍住了,一直等到诸葛亮死,司马懿才放心大胆地调兵攻击。
同样,用现代的眼光来看,司马懿是个能干大事的人,他能伸能缩。,有时能有大丈夫的气概,有时又能给人装孙子,等积蓄了足够的力量,再一拳把你打翻在地,反咬一口,这种人,用“心狠手辣”来形容毫不为过,可正是这种像司马懿一样心狠手辣,能伸能屈的,在当今社会才是干大事的人。
在这些天来,我一直在收看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节目,是由教授于丹讲的《论语》。她在这里讲述了如何以道德的观念,来对待人生。对待身边的一切事情。听着她的演讲,我一次次地感悟着。畅想着……于是我写出了自己对道德的看法。大家都知道《论语》就是讲道德的,
刚才看到了中央电视台播发的对待中国游客提出了几条建议和意见,让大家遵守道德的规范,其实这些建议都是在《论语》里说过的话,也是孔子让人在小时候树立的礼貌行为。如果我们在小时侯都能学学"论语","论语"是孔子教弟子在课堂上的课堂笔记,后来让学生们整理出来的教材。其实如果这些良好的品德就会从小树立起来。那么每个中国人的素质就会提高一些。就不会有说随地吐痰和出口不逊的事情出现。于丹教授说:学论语对创造和谐社会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这就是当前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节目播放学习论语的原因。
论语里述说的就是要学会感激。于丹教授说:学会了感激,就学会了如何乐观的生活。她还说:如果你对经常为一些小事流泪,那么你就看不不见星星和太阳。对世界上的万物,要心存感激,人生就不再单调,而会显得更加美好。一个人要懂得学会感激,感激是一个人应树立的美德。也是一个人应该具有的素质。古人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是啊,我认同于丹教授的观点,也同意论语里说的哲理性的话语。我认为:要记住别人的好,忘记别人的错,那是一种豁达和宽容的体现。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你的心胸就会是宽广的。
退一步海阔天空。你的胸怀是无比的宽大。
人生是一场战斗,需要你有技巧,让你有睿智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