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的袁世凯和徐世昌都是当时左右过国家时局的重量级人物。此二人在乱世宦途中曾相互帮衬,成就了一段历史奇闻佳话。
袁世凯于咸丰九年(1859年)生于河南陈州府项城,徐世昌则长他四岁,于咸丰五年(1855年),出生于河南卫辉府,两家算是河南同乡,但那时却是素不相识。
(徐世昌)
徐世昌因善书小楷,十七岁随叔祖父充任县衙文案,十八岁为某知府治函札兼会计,二十四岁为准宁县知事治理文牍。这期间适逢华北大旱成灾,袁世凯随同当乡绅的叔叔袁保恒奉命到开封帮办赈务。光绪四年(1878年),袁保恒感染瘟疫去世,袁世凯返回项城,移住陈州,与正在陈州授馆的徐世昌相遇相识。徐袁二人一见倾心,袁世凯见徐世昌青衣敝履,虽边幅不修却神采飞扬,谈吐间显露出勃勃雄心与满腹经纶,两人遂拜为金兰。时徐世昌、徐世光兄弟无钱赴应天府应乡试,家中富有的袁世凯当即赠银百两赞助,使徐家兄弟得已成行。
徐世昌于光绪十二年(1886年)中进士,先授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得授编修。编修为七品官,俸银甚少,生活清苦。有人劝他外放知州、知县,他都不为所动。
在翰林院一住九年,徐世昌未办过一次学差、试官之类有利可图之事,但他并不急功近利,而是积极结交,疏通上下,同时勤苦读书,关心时事,以待时机。
当时的翰林院大学士李鸿藻不喜欢徐世昌,认为他“虚矫过人”,予以压制。但徐世昌向李鸿藻介绍了在藩属国朝鲜帮办军务并崭露头角的袁世凯,通过李鸿藻,袁世凯为李鸿章所赏识。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袁世凯被李鸿章等人向朝廷推荐去督练新军,此却成为袁世凯发展的起点,同时也成为徐世昌仕途中走向发达的转折点。
徐世昌的荐举之情,袁世凯自然心知肚明。已在翰林院坐了九年冷板凳的徐世昌终于在第十年等来了转机。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袁世凯专门向清廷奏请徐世昌兼管新建陆军稽查全军参谋军务营务处总办(相当于秘书长兼参谋长),徐世昌欣然就任。
到了练兵的所在地小站,徐世昌全力以赴,总揽文案并参与机密,袁世凯不在时且代理其职。从此成为袁世凯的得力智囊。
徐世昌到任不久,哪知袁世凯惹上了祸端。他因克扣年饷、诛杀无辜被人告发,军机大臣荣禄与陈奎龙负责查办,随时可能被治罪杀头。徐世昌见袁危难,立即挺身相救。他与陈奎龙为同榜进士,私交甚笃,于是积极涵旋说请疏通,保袁世凯得以逃过一劫,使一场弥天大祸消弥无影,袁世凯自是对徐世昌感恩不尽。
徐世昌参与在小站练兵管理虽只两年多,但他一来便受到袁世凯称为兄长的高度信任与尊重,言听计从;二来他是翰林出身,颇受将领们的尊重,皆叫他为老师。徐世昌工作勤奋,期间自学军事及英语,先后编写了《新建陆军兵略存录》及《操法详晰图说》十三册,以统筹全军训练及教育,从而奠定了他在北洋军队中仅次于袁世凯的地位。
徐世昌与袁世凯一样,即有政治野心、也有爱国热情。历史上,两人都参与了维新运动。但在关键时刻,当新旧势力交锋、维新势力将希望全部寄托在掌握军权的袁世凯身上时,袁世凯却听信了他奉为军师的徐世昌之言:“帝虽一国之主,然当政日浅,势力薄弱;后(西太后)则两朝总持魁柄,廷臣疆帅,均其心腹,成败之数,可以预卜。与其助帝而致祸,宁附后而取功名。”
袁世凯深以为然,遂向荣禄告密。在义与利的选择上,徐世昌、袁世凯很现实地选择了趋利避害。二人均以戊戌六君子之血染红了顶戴花翎,从此深受慈禧太后恩宠,开始平步青云。
(小站练兵图画)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太后与光绪帝西狩,徐世昌随行护驾,得到青睐。张之洞、袁世凯又交章保荐徐世昌,徐世昌遂得重用。在随后的三年中,他相继涉足清廷政务、财务、军务、学务。光绪三十年(1904年),徐世昌得任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科举会试之阅卷大臣,也圆了他十年翰林以来主考之梦。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徐世昌奉旨入值军机处,同年年底即授军机大臣,署理兵部尚书。这一年徐世昌正好五十岁。徐世昌获此殊荣,尚未停止升迁的脚步。51岁时朝廷又任徐世昌为钦差大臣,东三省总督兼管东三省将军事务,称为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的从一品级重臣。各省督抚联名奏事,以徐领衔,排在直隶总督袁世凯之前。
而在同一年,袁世凯则丧失了具有实权的总督大臣之位,被以患足疾为名开缺回了老家河南。
随着时局动荡,徐世昌于宣统元年(1909年)8月,出任协办大学士,补授军机大臣,后又授体仁阁大学士。重掌中枢,徐世昌欲行新政,却孤掌难鸣,于是他极力大造舆论,“助袁出山”。
由于北洋六镇从将到兵,一直听命于袁世凯号令,即使他回河南闲居,仍在暗中联络,遥控指挥。满人陆军大臣荫昌指挥不灵,清廷亲贵慌了手脚,不得不依照徐世昌建议,让袁“出山”,授袁世凯为钦差大臣,各路军以皆归其节制,南下镇压革命。徐世昌终于又一次完成了保袁上台的任务。
徐世昌的幕前幕后努力,袁世凯终于坐上民国大总统宝座。当时朝野上下许多人认为,国务总理一职非徐世昌莫属。然而,出人意外的是徐世昌激流勇退,决意辞官隐居于青岛。直到民国三年(1914年),袁世凯取得镇压"二次革命"胜利,剪除了政敌,再次请徐世昌出山。徐世昌这才出任北洋政府国务卿,时人呼之“徐相国”。
但不久,徐因不赞赏袁世凯倒退称帝,二人分裂。徐世昌又辞去国务卿退居河南辉县水竹村。袁世凯死后,在选举民国第二届总统之际,段祺瑞、冯国璋相持不下,一向两面讨好的徐世昌成为"理想人选",得任总统。
民国十一年直奉大战爆发,得胜的直系并不感谢徐世昌一边倒的支持,在曹锟等人一再逼宫下,徐世昌不得不遗憾离开总统府,从此结束了从政40余年生涯。1939年6月,85岁的徐世昌病逝于天津,简单的坟前仅竖一块“水竹邨人”墓碑。
衷心感谢各位朋友阅览《掌心春秋》,如果您喜欢,可点击栏目右上角的提示“订阅或“关注”。我们共同赏析历史趣闻,回忆历史往事…(声明:文中配图均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