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财务人员缺乏国际视野、信息沟通质量偏低海外财务管理人员配备有限,现有人员业务局限于记账、报表、及经济活动分析上,没有意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意义,没有结合海外财务管理活动的特殊性较好地完成事前的计划与预算、事中的决策与控制,事后的分析更是过于依赖国内项目的管理经验和资源,对境外工程所面对的复杂环境估计不足,缺乏整合和利用当地资源的能力,不能从财务数据中分析整理项目管理的具体策略和建议,对项目进一步工作缺乏指导性参考。由于语言差异,项目财务管理人员必须配备翻译对当地政策法规进行了解,而翻译又不擅长相应的财务管理基础知识,导致对一些财务、税务制度不敏感,信息传递不及时或者有偏差,也促使了海外财务管理的滞后性和被动性。国家信息中心“一带一路”大数据中心近期发布《“一带一路”大数据报告(2017)》报告显示我国语言服务机构分布范围极不均衡。60.15%的语言服务企业集中于北京、上海、广东。分析表明,东部沿海地区的翻译需求集中而旺盛,且社科文化、IT 信息、商业贸易、医药化工、财经金融、政府事务等需求旺盛的行业分布相对集中。通过对全国423家语言服务机构调研发现,提供中译英服务、英译中服务的企业占比最高,分别为96.93% 和94.80%。其次为日语、法语。仅有2.60% 的企业提供“中译外”和“外译中”服务,占比较少,小语种的服务能力严重匮乏,海外懂财务管理的小语种人员更是凤毛麟角。(二)缺乏可运作的规范性制度国内的财务管理体制已经完善成熟,但适合海外国情的财务管理制度却尚在摸索阶段,海外缺乏一个即适合国内特殊情况、同时满足项目需求、又符合当地财政法规的且具有可运作性和指导性的制度。海外财务管理更多依赖当地会计,而外会个人的业务水平,我们也很难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导致财务管理活动无法深入项目管理,不能对项目的整体控制起到有效作用。(三)缺乏实质有效的监督海外项目由于其特有的性质决定了其具有不可预知因素多、风险高、难以掌握的特点;且因国内对海外项目实行远程控制,信息沟通存在滞后性,国内监管也很难及时到位;另外由于国内的政策制度不完全适用于国外,导致国内监管机制也很难适用海外项目,使海外项目的财务管理缺乏实质有效的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