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非常深厚的一个国家,因此民俗文化也是非常丰富的。我国的民俗主要分为四种类型: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和语言民俗。民俗就存在于大家的日常生活中,可能大家平时都能感知到它却从没有认识到它的重要性,比方说我们常用的歇后语,它也是我们国家非常珍贵的民俗文化。各行各业中的行话和俚语应该既属于社会民俗也属于语言民俗。这是因为行话是在进行物质生产的过程中产生的,而行话又是口头的语言。说到各行各业的行话,我们首先来简单介绍一下什么才是行话。所谓行话,它就是各个行业的成员之间使用的为了保护自己行业生产技艺不泄露或保持神秘性等的语言。行话作为一种民俗,也值得我们去简单了解一些。
我曾经在书本上了解过一种,在两湖地区有一种木瓦工人使用的一种名为“木瓦工条子”的一种行话,这种行话还可以细分,主要有称谓行话、工具名称行话和生产行话等。下面我简单介绍一下几种行话。
称谓行话:称呼木匠为“劈老匠”,称呼瓦匠为“方老匠老”,石匠为“科老匠老”,称呼同行为“源友(老)”等。工具名称行话:称呼尺子为“量天子”,称呼墨斗为“江湖”,称呼凿子为“穿山子”,称呼瓦刀为“开天子”,称呼梯子为“步步高”等。我还记得老师给我们讲过梯子的行话“步步高”是寓意着生意越做越好。生产行话:称呼上工为“南老上调”,称呼收工为“南老故老”,称呼加快点为“打少点”等。
不仅古时候的行业有行话,现在行业中也有少数是有行话的,有的还是从古代保存至今的。对于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来说,行话的存在越来越少,部分原因是行话的存在对于广泛传承某种生产技艺具有一定的阻碍性,但它既然作为一种民俗存在就肯定有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就比如我们对行话的研究可能有助于研究某种古代技艺的发展,因为行话是内行人才懂得的语言,要想了解这门技艺就必须先搞懂属于他们的行话。从更深层次的角度来看,这对进一步加强我们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认识以及对古代经济发展的认识,所以我们需要对它有所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