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风云》算是热闹春节档的一颗遗珠了。
在售票平台的观众评价统计上可以看到,好评集中于“演技”,负评集中在剧本和结局。
剧情到底是“紧凑烧脑”还是“仓促潦草”是本片最大的评价矛盾点。
虽然观众看完结局之后都是一脸懵:“这就讲完了?电影说了啥?”
但是,《廉政风云》绝对不是一部缺少内涵的烂片。
我们来分析一下剧情~
时间线上,电影分为两部分,前面布下悬念设局,后面抽丝剥茧的解局。
逻辑线上,电影中的“局”分为三层,对应三个层层递进的案件。
第一层案件,香烟代理公司行贿案
片头第一个案子,便是廉署起诉身为海关港口指挥官的钟嘉玲收受理达香烟代理公司的贿赂。
张家辉作为前理达公司财务合伙人,提供了财务方面的举报证据。
但是证人和第一被告人(行贿人)的逃掉,无法正常开庭。
这就带来一明一暗两个问题。
明:将证人和被告在七天内找回来,以确保顺利开庭。
这也是电影中以方中信为代表的廉政公署的目标。
暗:受贿行为的背后,必然牵扯到更庞大的利益,和更高层的人员。
这是刘青云以及他的属下所追求的目标。
解决这两个问题,成为贯穿整部电影的任务。
理解这段剧情,关键之处在于了解“廉政公署”的职能。
片中陈青云工作的廉政公署(ICAC),是港片中出镜率极高的部门,主要负责香港地区公职人员受贿问题。
所以,在电影开始,刘青云“打大老虎”的目标就已经超过他当前的职责范围。
为后续他和张家辉的暗中合作,以及他对于“正义”不择手段、过分偏执的追求埋下伏笔。
对于“内幕”的追寻,也成为推动本片剧情的最大驱动力。
第一个案件出现的人,他们是整个犯罪链条中最底层的一环,因此最早摆在了明面上。
对第一件案子真相的探索,引出了第二个案件。
张家辉离开前,给刘青云提供了关键信息——烟草代理公司的贿赂方式。
理达公司采用提供投资建议的方式,告诉海关指挥官哪只股票会涨,并告知买入时间。
但是,这种金融市场暗箱操作的行为,必须通过投资公司。
于是,犯罪链的上一层就被拽了出来:一家名为“年代投资”的公司。
片中用几句话简单介绍了投资公司的作用:
在烟草走私过程中,负责出售的香烟代理公司只是众多下线之一。
年代投资是他们统一处理走私资金的“银行”。
作为更高层级的存在,它们耳目遍布法庭,冻结令下达的同时会立刻通过不同的投资工具,第一时间将“没洗干净”的钱转到金融市场。
片中张家辉将他们的操作方式总结为“鸡蛋理论”:
将一个鸡蛋藏在一筐鸡蛋里,将钱藏在金融市场里,能够确保安全。
第三层案件,香烟走私案
这也是“总案件”,前面的案件只是它犯罪过程的一环。
为了还原“香烟走私”这个隐蔽的犯罪过程,陈青云的角色上演了一出出“空手套白狼”。
刘青云只掌握了钟嘉玲受贿的部分信息,在开庭期限内来不及搜集足够的证据。
怎么在七天内把这个幕后的“总案件”拽到明面上呢?
——用“诈”的。
第一次作假:刘青云用张家辉U盘中一份不知道交易对象、但是内容真实的记录,直接换上了钟嘉玲的名字。
第二次作假:通过“偶遇”钟嘉玲的律师,通过这份“证据”和心理博弈,让对方相信自己的客户“一定有罪”,因此联合律师劝告钟嘉玲做污点证人。
这段心理博弈的戏张力很强,两人句句台词针锋相对,始终在彼此试探。
第三次作假:通过一份无效的污点证人协议,让钟嘉玲说出全部内幕并录音。
要知道,犯罪活动的参与者为了减轻刑罚,帮国家公诉机关作证,才叫污点证人。
——这就相当于让原本有可能脱罪的钟嘉玲,直接投案自首了。
通过这一系列“不择手段”,刘青云揭开了香烟走私集团的犯罪模式。
1、获得香烟出口文件,假意要将香烟“出口”获得免税权益。
2、通过行贿海关,获得海关巡查表,避开出口检查。
3、通过代理公司,向黑市销售免税烟,赚取暴利。
4、通过投资公司,在事发后立即将黑钱转移。
电影最后点出了,华南烟草集团才是食物链的顶层。
张家辉举报,是因为他一开始就是刘青云安排的“卧底”。
但是,他又做了“黑吃黑”,将年代投资的钱自己转走,一部分捐给医院,一部分以比特币的形式留给刘青云,剩下的应该就是自己留下了。
这部电影一刷很难看懂,因为电影直接表达的信息太有限。
它用巧妙的叙事手法隐藏起了大部分故事,只透露出较少的信息。
有大量需要推理的部分隐藏在细节里,因此提高了观众“看懂”的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