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前监督是指在公共组织财务活动实施以前所进行的监督。比如,对预算或计划执行前进行的监督,对某项业务开展之前的资金准备情况的监督等,都属于事前监督。
事前财务监督是财务活动及相关的经济活动实施以前所进行的监督,它是一种积极的、预防性的监督。它可以预防企业决策失误,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防止错弊,防患于未然。事前财务监督对严格执行财务制度及财经纪律也有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所以,只有事前财务监督才是有效的财务监督。要实行事前财务监督在实际工作中会遇到种种困难和阻力,也会出现种种问题。但是,实行事前财务监督的必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从法律的作用看,财务监督具有法律的职能。它能对企业的经营决策、经营方向、经营计划及有关预算和经济合同,根据企业的资金、资源状况及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财务制度及财经法规提出必要的修改和补充,供企业领导决策,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防止企业在经营活动的过程中违法、违规现象的发生,从而增强企业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的能力。也避免不必要的经济合同纠纷,保障企业的合法权益。
其次,从促进增收节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作用看,实行事前财务监督通过对财务活动进行分析,在建立和掌握企业本身资料和市场信息的基础上对照并利用法律、法规和政策,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事前监督的控制,加强和改进对企业人、财、物的管理,深入挖掘内部潜力,或运用诸如价值工程、计算机技巧技术等方面的现代化管理手段,达到资源的再分配,有效合理地利用企业人、财、物,以求企业生产力诸要素的合理组合,增收节支,用有限的资金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
最后,从严肃财经纪律方面看,事前财务监督能够有效地预防和遏制腐败行为的发生。通过对企业经济活动的事前财务监督和控制,使企业的经济活动有效地严格遵守财务制度和财经纪律,及时堵塞漏洞,保证财务活动的合规、合法化,从而防止一些不法分子在购销活动中大肆捞取好处或通过关联交易化公为私、侵吞国家和集体财产犯罪事件的发生。
事中监督是指在公共组织财务活动进行过程中所进行的监督。比如:对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对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的监督,都属于事中监督。
财政对企业单位的事中监督主要是通过税务部门的征收管理来实现的。税务机关通过日常的专门工作,一方面促使纳税人依法经营,建立健全有利于正确计算和反映纳税所得额的各项基础工作,推动各单位加强会计管理工作;另一方面,督促纳税人依法纳税,堵塞各种税收漏洞,保证财经法纪的贯彻执行,保证税收收入的及时、足额上缴。
事中监督贯穿于公共组织财务活动的始终,涉及公共组织财务活动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通过对公共组织预算、财务收支计划、费用开支标准等执行过程中的有关财务活动进行事中监督,便于及时发现问题,纠正偏差,保证公共组织正确执行预算及财务制度,确保各项收支按照预算进行安排,促使公共组织依法组织收入,节约各项支出,确保资金的安全及节约、有效的使用,从而保证公共组织财务活动健康有序地进行。
事后监督是监督方法的一种。例如财政在资金分配、使用发生后的监督,即对月份、季度、年度终了或某项收支实现后进行的监督和检查。又如建设银行在办理基本建设拨款、贷款及结算业务以后进行的全部监督审查工作。其主要是审查基本建设拨款和贷款是否按指定用途使用,审查各种凭证是否与实际相符,审查建设项目的财务经营活动情况,并就审查情况提出相应的处理意见。事后监督主要是通过检查分析建设项目的报表及现场调查来实现的。其主要目的是提出问题,揭露矛盾,并对症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促进基本建设资金的合理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