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上用的孰小值的意思是:比较计提值与计提基数参照值的大小,选择最小的那个数据。
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指对期末存货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两者之中较低者计价的方法。当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时,期末存货按可变现净值计价,同时按照成本高于可变现净值的差额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计入当期损益。
参考资料
《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的存货在期末时,按照账面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的原则进行计量,对于可变现净值低于存货账面成本的差额,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借记“资产减值损失—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贷记“存货跌价准备”。
如果账面成本小于可变现净值,一般不作任何会计处理。进行存货跌价准备核算时,应设置“存货跌价准备”科目和“资产减值损失—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 科目。
存货跌价准备应按单个存货项目的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价,并采用备抵法进行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账务处理。提取时,借记“资产减值损失—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科目,贷记“存货跌价准备”科目,以后每一会计期末均应通过成本与可变现净值比较进行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并与原余额比较,若计算的应提准备大于准备原余额,则应予预提,反之,则应冲销已提数,作相反的会计记录。
1、成本与市价孰低。短期投资期末的计价有成本、市价、成本与市价孰低3种方法,其中成本与市价凯低的优点较多:
(1)符合谨慎性原则;
(2)在期末资产负债表上短期投资以扣除跌价准备后的账面价值反映,更符合资产的定义;
(3)与其他资产的期末计价原则--致。故企业会计制度规定短期投资按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计价。
2、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企业期末存货的价通常是以历史成本来确定。但是,由于存货市价的下跌,存货陈旧、过时、毁损等原因,导致存货的价值减少,采用历史成本不能真实地反映存货的价值,因此,基于谨慎性原则,企业会计制度规定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来计价。
3、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孰低。长期资产计提减值准备时,是以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对比,取低者(孰低)作为期末资产的价值,当账面价值高于可收回金额时,则按其差额计提减值准备。其中“账面价值”指某科目的账面余额减去相关的备抵项目后的净额。
(二)借款费用
借款费用准则规定,在应予资本化的每一会计期间,利息和折价或溢价摊销的资本化金额,不得超过当期专门借款实际发生的利息和折价或溢价的摊销金额。
这就是说,在进行借款利息资本化时,应将“应f利息和折价或溢价摊销的资本化金额”与“借款实际发生的利息和折价或溢价的摊销金额”对比,取其低者(孰低)进行资本化。资本化的借款利息金额超过了实际支付的利息金额,这样财务费用就发生红字了,这当然是不合理的。
(三)融资租赁
在融资租赁中,准则规定,如果在租赁开始日,融资租入资产总额大于承租人资产总额的30%。那么在租赁开始日,按当H租赁资产的原账面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两者中的较低者(孰低)作为租入资产的入账价值,借记“固定资产——融资 租人固定资产”科目,按最低租赁付款额:贷记“长期应付款——应付融资租赁款”科目,按其差额,借记“未确融资费用“科目;
这样规定,既符合谨慎性原则,又把租金(含于最低租赁付款额中)中的利息(未确认融资费用)也列示出来了,还款(支付租金)时,要同时分摊融资费用(利息)。本利分明,合情合理。
(四)非货币性交易
在非货币性交易中,原准则把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作为换入资产的人账计价基础。可是有的股份公司利用我国市场经济不够成熟和规范,公允价值难以取得并且不够准确和难以核对的特点,就利用准确的公允价值人为操纵利润,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和不良的后果。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和消除这方面的影响,新的非货币性交易准则规定改按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作为换人资产的人账价值基础。并对交易收益的确认作了严格的限制。
但这也有缺点:当账面价值大大超过公允价值,尤其是资产已发生减值而企业却少提或不提减值准备时,资产的账面价值就会严重虚大,就更会大大超过公允价值9这时仍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作为换人资产的人账计价基础,就会使换人资产的价值大大虚增,从而违背了谨慎性原则,更会因此而虚增利润,加重虚盈实亏。
对非货币性交易换人资产的人账计价基础也采取孰低的办法,就是以当地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与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对比,取其较低者(孰低)作为换入资产的入账计价基础,这样将使换人资产的计价更接近实际,更符合谨慎性原则,更有利于防止企业人为调节盈亏。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