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朋友告诉我“雷军有熟人社区的理想,他认为这个需求是存在且强烈的。但我真的不认为存在‘熟人社区’这样的需求”;虽然我不同意朋友的看法,我认为“熟人社区”是可以有而且可以做到很大的,但在那个两军刚刚开始交火的时候,米聊做“熟人社区”和微信做“附近的人”比,简直就是秀才遇到兵——只有挨打的份。
当人们都在质疑微信在熟人关系上增加了“搭讪”元素会造成陌生人骚扰的时候,微信用这个最原始的“泡与被泡”的需求抓住了眼球,吸引了用户。虽然我一直觉得这个玩法给腾讯埋下了一些不好的隐患,但他确实在那个阶段帮助了微信很多,而随着其他点的增强这种“骚扰”的负面效果也会被慢慢消退。后来听张小龙说“不好玩的产品是不行的”,我很有感触。
“摇一摇”+全平台。这个阶段可能我记忆的不是很准确,而且这个阶段也不算是一个大跨越,但全平台对于微信的基础粘性奠定了极其关键的基础,“摇一摇”让微信一如既往的被年轻人们夸赞着“好玩”。
海外 + 广播电台。不得不说,海外微信的开通标志着微信彻底稳住了自己的市场地位,这一步走完微信可以考虑更牛的战略布局了。广播电台的主持人们通过一个简单的后台管理着收到的消息并进行播放,不再像以往那样冷冰冰的念叨着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听众短信,开始不停的告诉听众“用微信爆料更方便安全”,像极了当初电台主持人不断复读微博上的段子和热点一样,我们所有人都知道了“他们免费宣传的这个玩意儿,成功了!”。
于是,微信的产品节奏也从小迭代的更新和优化,变成了几个月更新,一更新就大跨越的阶段。因为那个简单的通讯工具已经基本没问题了,在奠定完“最广泛最好玩”的通讯工具之后,微信开始准备启程奔向新的目标点。
朋友圈 + 开放平台。朋友圈就是雷军当初想做的“熟人社区”,微信采用了“图片”为切入点,巧妙且好玩。任何一个好的社区都是要靠养的。目前看来朋友圈还没有养出来,真正在使用的普通用户还占比很少,而且产品设计并不够精致;开放平台的尝试是一个从用户需求点切入的战略选择。这一次变化,微信从工具开始布局社区和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