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九龄先祖宋应昌(1536~1606)抗倭名将,字时祥,号桐冈,仁和人(浙江抗州)。嘉靖进士,曾任山西副使,山东巡抚,兵部侍郎等职。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五月宋应昌奉旨率领李如松等明朝将领赴朝鲜支援抗倭,在王京(今首尔)等地屡败日本丰臣秀吉所率领的倭寇。兵部尚书石星主和,令其撤兵,宋应昌上书反对,未被采纳。未几,内调兵部左侍郎。石星和议失败,宋应昌反被株连罢官。后以功加右都御吏,病死。明史有传⑴。在山东、辽西等地宋氏家庙中都供奉先祖宋应昌的家训:“孝当竭力忠则尽命”、“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武将不怕死文官不爱钱”、“文能治国武能安邦”⑵……宋九龄从童年在父亲宋广元先生、母亲王氏的耳濡目染中,受到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教育。特别是光绪十年甲申(1884年)宋九龄进沈家台私塾读书后,老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向学生进行爱国爱民的教育。父母、老师的言传身教为宋九龄读书、做人、做事、修身养德……在心灵深处打下了一个爱国主义的思想烙印。由于家境每况愈下,做为宋家长子的宋九龄,必须帮助父母承担起养家糊口的重担,光绪十五年己丑(1889年)正月,14岁的宋九龄经人介绍到义县刘龙台“三聚兴”杂货铺学经商,因宋九龄的算盘打得好,又快又准。光绪十七年辛卯(1891年)二月虹螺岘“复秦当”粮栈老板高梓鑫破格聘请16岁的宋九龄做外柜(门市经理兼会计)。光绪二十五年己亥(1899年)义和团运动从京津波及辽西,沈家台、班吉塔、虹螺岘三地地方绅士请宋九龄组建团练 ⑶。同年秋,经父母同意与私塾同学王振兴、刘洪亮前往大凌河右卫清军健旗营七十八标投军,由于宋九龄在军中通晓文史,又精通武术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很快由一个马弁提升为队官、哨长、副官、营长。中华民国五年(1916年)袁世凯封张作霖二等子爵任盛武将军督理奉天军务兼巡按使,张作霖下令东三省军队番号统称“奉军”。因宋九龄参加清军(1899年)比张作霖(1903年被清朝政府招抚)早5年,况宋九龄只比张作霖小1岁,故张作霖与宋九龄始终以兄弟相称。并任命宋九龄为奉天巡阅使署稽查官。张作霖为独霸东北,要笼络一批政治、军事人材,使其成为自己的嫡系。并创办“洮辽镇守使军官学校”,冯德麟、吴俊升、宋九龄、张作相等人均曾于1917年在这里学习深造过。1921年至1923年,宋九龄又以奉天陆军第八混成旅二团团长的身份进入郭松龄(1883~1925)创办的东北讲武堂学习。郭松龄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特别是郭松龄的爱国主义思想深深的影响了宋九龄!二人很快的成为肝胆相照的知心、知音、知己。因宋九龄比郭松龄年长8岁,郭松龄始终称宋九龄为学兄。1922年4月张作霖率4个师,9个混成旅12万奉军分东西两路进攻直军大本营保定。直军总司令吴佩孚率7个师5个混成旅10万人应战,直奉两军在长辛店、胜芳镇、马厂展开激战互有胜负,吴佩孚所率直军转守为攻,攻占了凤凰山,4日又轻取门头沟,迫使奉军全线撤退,第一次直奉战争以奉军失败而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