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朋友提出的问题,我们来一一讨论。因为不算隐私,我摘录一下,并且,这问题都很有共性。
如果十年前,大约是我毕业的时候,一个大学本科毕业生,同时考取了一些证书,在就业市场上,还是有优势的。这些证书包括导游证、会计证、报关员证、商务策划证,等等,总之都是证明职业能力和资质的,最近几年又流行起了职业经理人证书,还没毕业的学生,就可以成为合格的职业经理人,想起来也算搞笑的剧目。
十年前这些证书有用,是由于两个原因。其一,十年前就业市场竞争不充分,学校既没有扩招过,毕业生供给不是很多,用人单位比较需要有些文化基础的毕业生,于是双方的市场交易地位比较平等,对于本专业之外,还能更好学的提前为就业做准备的学生,即便证书与工作内容不相关,但人家仍然会看重你的好学品质。其二,十年前的证书通常比较难考,那时候证书名目也不如现在多,考试的时候,无论出题、监考、应考者,均还有诚信之风,比如我考的工商登记代理资格证书,确实需要熟习企业注册登记的种种流程和规定,咬牙复习很久,方能成功,面试时对于企业注册、验资、基本财务,大约都能对答的上来,这证书就比较有质量。
HR经理,通常也了解这个问题,所以,一堆证书之意义,主要在于表达你想就业的迫切心情,而根本不代表你有工作能力。
我们只能说,考一堆证,至少不是坏事,至少比去夜总会唱歌要上进很多,并且,客观上可以开拓学生的眼界,知道丰富一些的知识。当然,这些考证辅导班,很少有敬业的老师,所以,学生能够了解到的信息,质量也有限的紧。中国教育,但凡考试,往往就事论事,猜题押题优先,而不重系统思维培养,高校都如此,办证培训班自然不会免俗。
那么,考证之时,甄别性价比,与本行业相关,含金量中等以上,或者,与本行业不是非常相关,但是比较通用于各行业,也可。
其中,可能证书最多的行业,就是IT和财务,这是比较专业的,但也有一些证书虽属专业,但也算通用技能,比如理财规划师,可以去央行和证监会的网站查询。
但我以为,对学生最有益处的事情,其实是实习做调查报告,这是真正的就业功夫,这报告是用人单位最肯认的证书。只是现在社会上,好像没有这样的机构,指导、组织和帮助学生做类似的事情,我正在和北大下面的一个研究所接洽,很想开展一下这个事业。
其构思是,学生课程之余,接受研究所下派的社会调查任务,其中以商业内容为主,也有一些社会问题的选题。学生或独立,或合作,进行调查、学习并完成报告,此后机构对报告予以评价,作为研究成果区分类别和等级,并可出具评价意见。
其中的核心要义在于,调查的选题均是贴近企业管理实践,并需要掌握很多工作方法,才能做好报告,其本质不是学术文件,而是实践的记录和归纳。某种意义上,这相当于学生的一次社会实践锻炼实习,并且是真刀真枪要结果的。比如,随便出两个题目,看看是否有人会做,真的能完成并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