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题,问库存商品发出时的会计分录。生产领用借记“生产成本”,贷记“库存领用时的借方科目根据商品的去向而定,分以下情况: 1;办公室管理层领用借
1.销售商品,发出存货借:应收帐款-**单位 贷:主营业务收入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结转成本借:主营业务成本 贷:原材料或库存商品2.生产车间向销售科调拨一批存货借:原材料或库存商品--销售科 贷:原材料或库存商品--生产车间
会计手工账出具会计报表的要求是:(1)企业在编制年度财务会计报告前,应当按照规定,全面清查资产、核实债务;(2)核对各会计账簿记录与会计凭证的内容、金额等是否一致,记账方向是否相符;(3)依照规定的结账日进行结账,结出有关会计账簿的余额和发生额,并核对各会计账簿之间的余额;(4)检查相关的会计核算是否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5)对于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没有规定统一核算方法的交易、事项,检查其是否按照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进行确认和计量以及相关账务处理是否合理;(6)检查是否存在因会计差错、会计政策变更等原因需要调整前期或者本期相关项目。 在前款规定工作中发现问题的,应当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处理。
我在MBA智库文档上面看到的技巧,具体你可以去看下。
根据账簿(总账、明细账)填制会计报表,有的项目直接填列,有的项目需分析计算填列。如:资产负债表中的货币资金就需要填“现金'和"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科目的合计数;存货填"材料"、"库存商品"、"低值易耗品”科目余额合计数;固定资产填净值(固定资产借方余额-累计折旧贷方余额);应缴税费填“应交税金”“其他应交款”合计数;为分配利润填“本年利润”和“利润分配”科目余额合计数(借方余额填负数),等。。。
发出商品在会计报表中应列示在资产负债表的“存货”项目中。一,发出商品是一个重要的存货类科目,重要性不亚于应收账款。年报审计时发出商品是个难点,但不一定被视为重点。初入行的新人都知道存货盘点是审计的重要流程之一,但能不能执行到位就不一定了。有一家企业,每年发货量都很大,结算期也很长,年底账存的发出商品金额都有几千万。审计盘点光在工厂的仓库是没法全部执行到位的,只有发函或直接到客户那里现场盘。二,搞审计的都知道,发函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让企业转发可信度低,也不符合流程;自己发回函率就会低的让你怀疑自己是搞诈骗的。去现场监盘呢。市场面向全国,跟撒胡椒面似的到处都有,全盘过来就和组织一次全国旅游差不多了,时间、金钱都承担不起。应收账款因为所里主审划红线盯着,发函程序还能勉强执行,发出商品藏在存货里,有盘点顶着,关注度不高,上上下下都容易忽视,就成了审计盲点。三,应收账款函证的替代程序还是很多的,没必要过于看重,企业挂应收都是已结算开票的货款,对方接收说明是认账的。下面主要是货款无法收回的风险,能不能回款光有回函说明不了什么,打官司能赢钱不等于钱能收回来,判断应收账款的风险关键看账龄,账龄长风险就大,三年以上就基本没可能了,回函也不。上面那家企业对付审计时间长了,有了经验,就开始在发出商品上做手脚,每年都少结成本多估利润,剩下成本就算存货了。这样存货越来越大,年底盘点对不上就说是发出商品,全国各地都有,没法函证,也没法盘点。年报审计时间本就赶,审计人员的责任心也不强,每年都让他们这样混过去了,直到有一年该公司法人代表退休,领导换人财务怕担责,主动曝光大伙才算知道,一个亿的存货,有一半都是假的,也就是说这个公司用了十年的时间利用发出商品这个科目虚增了5000万的利润。
首先,做凭证,然后月底根据凭证进行科目汇总。然后根据科目汇总表填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等
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 1.个别计价法2.先进先出法 3.月末加权一次平均法4.移动加权平均法 5.计划成本法下面展开说一下:企业发出的存货成本可以按实际成本核算,也可以按计划成本核算。如采用计划成本核算,会计期末应调整为实际成本。 对于性质和用途相同的存货,应该采用相同的成本计算方法确定发出存货的成本。 计价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如需变更,应在财务报表附注中予以说明。 实际成本核算方式下,计价方法: 1、个别计价法(个别认定法、具体辨认法、分批实际法): 假设存货具体项目的实物流转与成本流转相一致,按照各种存货逐一辨认各批发出存货和期末存货所属的购进批别或生产批别,分别按其购入或生产时所确定的单位成本计算扣批发出存货和期末存货成本的方法。 个别计价法的成本计算准确,符合实际情况,但在存货收发频繁情况下,其发出成本分辨的工作量较大。因此,这种方法适用于一般不能替代使用的存货、为特定项目专门购入或制造的存货以及提供的劳务,如珠宝、名画等贵重物品。 2、先进先出法: 以先购入的存货应先发出这样一种存货实物流动假设为前提,对发出存货进行计价的一种方法。 此方法可以随时结转存货发出成本,但较繁琐。如果存货发收业务较多、且存货单价不稳定时,其工作量较大。 在物价持续上升时,期末存货成本接近于市价,而发出成本偏低,会高估企业当期利润和库存存货价值;反之会低估企业存货价值和当期利润。 3、月末加权一次平均法: 以本月全部进货数量加月初存货数量作为权数,除以本月全部进货成本加月初存货成本,计算出存货的加权平均单位成本,以此计算发出存的成本和期末存货成本的一种方法。 存货单位成本=(月初存货成本+本月进货存货成本)÷(月初存货数量+本月进货存货数量) 本月发出存货成本=存货单位成本×本月发出存货数量 本月月末库存存货成本=存货单位成本×月末库存存货数量 4、移动加权平均法: 以每次进货成本加原有库存存货成本的合计金额,除以每次进货数量加原有库存存货数量的合计数,据以计算存货加权平均单位成本,作为在下次进货前计算各次发出存货成本的一种方法。 存货单位成本=(原有库存存货成本+本次进货存货成本)÷(原有库存存货数量+本次进货存货数量) 本次发出存货成本=存货单位成本×本次发出存货数量 本月月末库存存货成本=存货单位成本×月末库存存货数量 5、计划成本法: 计划成本下,无论材料是否验收入库,都要先通过“材料采购”科目核算,以反映企业所购材料的实际成本,从而与“原材料”科目相比较,计算确定材料差异成本。 “材料成本差异”科目反映已入库各种材料的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异,借方登记超支差异及发出材料应负担的节约差异,贷方登记节约差异及发出材料应负担的超支差异。期末余额若在借方,反映库存材料的实际成本大于计划成本的差异(即超支差异);期末余额若在贷方,反映库存材料的实际成本小于计划成本的差异(即节约差异)。 如果企业的材料成本差异率各期之前是经较均衡的,也可以采用期初材料成本差异率分摊本期的材料成本差异。年度终了,应收对材料成本差异率进行核实调整。 本期材料成本差异率=(期初材料成本差异+本期验收入库材料的成本差异)÷(期初材料计划成本+本期验收入库材料的计划成本)×100% 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本期材料成本差异率×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
198 浏览 4 回答
355 浏览 4 回答
227 浏览 2 回答
206 浏览 4 回答
182 浏览 7 回答
225 浏览 3 回答
172 浏览 7 回答
239 浏览 5 回答
223 浏览 4 回答
96 浏览 2 回答
254 浏览
113 浏览
241 浏览
357 浏览
93 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