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评价:
统一官方工作通用语言为英语:1960年代,李光耀坚持以英语为政府工作通用语言,教育政策一律用英语教学,使新加坡顺利与世界接轨。
引进国际资本与人才:新加坡腹地小、资源较少,必须对外开放、吸引外人投资,让外资把技术、管理与市场带进来。新加坡鼓励移民成为永久居民、甚至成为新加坡公民,以弥补国内资本的多元化、人才的多样性、与人力之不足。
推行讲华语运动,让使用新加坡福建话(闽南语泉漳片)、潮州话、粤语、客语的各祖籍汉人使用华语(北方官话),取代民间通用的福建话。2013年8月6日,李光耀发表由海峡时报出版社出版的新书《李光耀观天下》表示,反对把华人的方言(如福建话、潮州话、粤语等)列入学校教程,以免因各语系的新加坡华人说不同语言而把社会撕裂。
推崇英式精英主义:根据李光耀的自传,其祖父十分推崇英国人的精英主义观念,很小就让李光耀在英语授课的学校接受英式教育。但李光耀在规划国内工业发展方式时却对英式管理文化多有批评,认为英国式的管理人员高高在上不了解实际情况过分依赖直接下属;而对日本的管理大为欣赏:觉得管理人员应保持适当的谦卑、强调集体的协调和力量、鼓励工人学习和提升以及对企业提意见;将学习日本作为新加坡的工业化之路。但新加坡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渗透着精英文化,似乎他的糅合东西方文化的方法适合新加坡的情况。从李光耀为新加坡制定的政策上可以看出李光耀是个“务实的精英主义者”。
教育政策:李光耀与其内阁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将其发展成干净、富裕、有活力、教育程度高的国家,可以说是其政策的成功。
李光耀在其自传中提到,二战时新加坡沦陷期间他中止了原来的学业,转投日语翻译学校,毕业之后从事一些消息翻译工作。同时也投入到黑市买卖的活动中,其操作的方法是“赶紧把手上的香蕉票换成物品,以应付不断飞涨的物价”。在新加坡独立之初经济并不出色,而当年英军的撤离使新加坡损失30%以上的GDP,而传统优势的港口、中转地、贸易中心也有被马来西亚、印尼取代的危险。李光耀通过引进外资开设工厂、以物易物的交易方式、开拓非洲市场等手段为新加坡的经济找到了发展的出路;其后又引入金融、石化、电子工业、重工等使新加坡的产业经历几次升级一直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似乎他小时候表现出来的适应环境的能力对他的执政很有帮助。
负面评价:
李光耀在新加坡的政治实践遭到西方自由主义者严厉批评,严厉型法治也有诸多非议,但他从不在乎这些批评。 1976年,在英国工党和荷兰工党的动议下,社会党国际以李光耀领导的人民行动党偏离了民主社会主义的多党政治、言论自由原则为理由,将人民行动党开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