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作为最高学术称号,是对在科学和技术等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高级人才的表彰。在中国,"两院院士"是对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的统称,代表着极高的学术地位。今年6月,"基于院士成长数据的一流本科教育排行榜"发布,该榜单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不含外籍院士)为依据,梳理分析1065位院士的本科院校数据,时间起点是1949年(本科毕业年),时间跨度约70年。在榜单中,南华大学名列全国高校第108位,在湖南省属高校中位列第6位。两院院士、大国工匠,彰显南华实力南华大学在62年的发展进程中,秉承"明德、博学、求是、致远"的校训,弘扬"勤勉务实、甘于奉献、刚健自强、敢为人先"的南华精神,迄今已向社会输送了26万余名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其中就包括两名中国科学院院士——曾益新(现任国家卫健委党组成员、副主任)、陈国强(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医学院院长),二人均为临床医学专业1980级校友。"大国工匠"胡震也毕业于南华大学,他长期从事潜水器的设计和开发工作,从2002年开始主持深海载人器的研发,并担任"蛟龙"号副总设计师、"深海勇士"号总设计师,现承担能直抵大洋最深处的11000米级载人潜水器的研制。此外,南华大学还在各行各业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杰出校友。如原冶金工业部副部长、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原党委书记吴建常;国资委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原主席曹光佑;同济大学工程与产业研究院院长张亚雷;国家卫健委党组成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副局长余艳红;广州医科大学党委书记冉丕鑫;碧桂园集团总裁莫斌;福建省湖南商会会长、松霖集团董事长周华松等等。"勤勉务实、甘于奉献、刚健自强、敢为人先"的南华学子,成为了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创新改革、三全育人,南华强势出击近年来,南华大学实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着力打造"一流本科教育工程",推进医教研协同创新改革,切实把握"明确育人目标、聚合育人资源、遵循育人规律、创新育人机制"的四个着力点,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就业创业能力、终身发展能力"五大核心能力,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南华大学坚持产学研教相融合,在国家"新工科建设、文科应用转型、医教协同、产教融合"的背景下,构建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启动实施医教研协同创新改革,推出"医+工"和"医+理"的"2+4"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让学生可以将2年理科、工科专业学习与4年医学专业学习相结合,为更多学生提供进入医学专业学习的机会。学校还设置了"临床医学专业竞争性奖学金",实现临床医学专业50%学生免学杂费和住宿费。从2020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开始,成绩排名前50%的优秀本科生将获得"临床医学创新人才培育专项奖学金",奖励标准为9000元/人,每年评选一次。今年报考南华大学临床医学专业的应届考生,学校将分省(市、区)按高考成绩从高到低进行排名,排名前50%的考生就可以成为获奖人选。如果考生进校后成绩一直处于临床医学专业年级前50%(依据学业成绩的学分绩点由高到低进行排名),为更多有志学医的青年学子创造更多机会。同时,学校还加强"优质课程"体系建设,建立综合性实践教学基地和医学实践教学基地,2020年,由校长张灼华牵头建设的"核医结合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成为全湖南省唯一入选的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实现了学校国家级平台的重大突破。南华大学努力为学生创造的优良学习环境,呵护学生的科研兴趣和爱好,大力实施"双助计划",竭尽所能为学生的个人发展服务,让南华大学的学生能够在学校拥有一段充实、专注向学的青春时光。正青春,耀南华,南华大学将助力你走向闪亮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