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作是“六朝三杰”的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在人物画的发展史上有突出地位和重大影响。顾恺之画中人物皆以线造型,线条流畅而富节奏感,人物形象优美,体现了顾恺之用线“紧劲联绵,循环超忽”,如“春蚕吐丝”、“春云浮空,流水行地“的美感特征。另外,像陆探微的”秀骨清像“则反映出这一时期人物品藻的标准。曹不兴,三国时吴国人,曾临摹印度僧带来的佛像范本,善画人物和佛像。陆探微(?~约485),刘宋时人,擅长人物、风俗、佛像画,创造「秀骨清秀」的绘画风格,以描写清谈人士。张僧繇,萧梁时人,是最受梁武帝器重的佛画创作者,他以「凹凸晕染法」表现强烈的立体感而成名。曹仲达,来自中亚曹国的北齐画家,以画「梵像」著称,他的「曹衣出水」风格最为有名,这是源自印度汲多王朝造像的特点,当时人称他的画风叫「曹家样」。杨子华,北齐宫廷画家,善於描绘当代题材的人物画和贵族生活的风俗画,代表作《北齐校书图》,画风对唐代影响很大。①对绘画理论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人物首推顾恺之,他既是著名人物画家,也是早朝的绘画理论家。顾恺之在其理论著作《论画》中明确提出了对绘画的要求,即在重视绘画技巧的同时,强调人物画的传神,要对绘画对象有深入了解,传达人物的性情和气质。②出现了许多山水画理论作品,如宗柄的《画山水序》、王微的《叙画》。其中《画山水序》为第一篇山水画理论著作,提出了”求真悟道“为山水画创作之目的,创作者要”写山水之神“。最值得一提的是,在《画山水序》中,宗炳阐述山水画”畅神“的功能,一变儒家以成教化、存鉴戒为功能的比德传统,重新确立了山水画的审美体验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