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工业机器人尤为突出
2013-2017年,中国机器人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规模增速均在15%以上,2017年规模为亿美元,预计到2018年将达到亿美元,2013-2018年的平均增长率达到。其中,工业机器人亿美元,在中国机器人市场上占最大比重约为71%;服务机器人亿美元,占比为21%;特种机器人亿美元,比重为8%。
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特征分析——
我国机器人产业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逐步成熟。当前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总体向好,区域产业发展错位竞争和后发优势并存,特色园区与骨干企业合理推动产业集聚,应用场景逐渐向新兴领域加快延伸,多元应用催生细分市场“小巨人”企业出现,技术服务平台推动产业双创建设加快,智能机器人市场规模持续扩张。
区域产业错位竞争态势与后发态势竞争优势并存
国内主要机器人产业集聚区域结合各自资源禀赋,在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基础、市场成熟度与人才环境等关键因素的推动影响下,形成了错位竞争的典型特征。长三角地区作为国内机器人产业发展的高地,形成了国内相对完备的机器人产业链;珠三角地区依托区域内良好的应用市场基础,重点发展机器人系统集成业务,多领域细分行业应用驱动机器人产业发展;京津冀地区人才活跃程度、政策支撑力度与金融环境激励较好,智能机器人创新生态优势较为突出;东北地区依然保持了工业及特种机器人的优势发展地位,产业链较为完备,目前重点打造工业与特种机器人产业集群;中部地区拥有一批国内知名的机器人特色企业,着重建设规模化生产基地;西部地区重点引进海内外机器人龙头企业,带动本地众多中小机器人初创企业快速成长。
新兴园区和特色骨干企业加快推动产业集聚
当前,以园区和龙头企业为依托合理推动形成的产业集聚,已经成为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一项重要特征。各地地方政府围绕本体制造、系统集成、零部件生产等机器人产业链核心环节,主导建设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机器人产业园区与特色小镇。同时,国内外机器人龙头企业与知名研究机构纷纷通过平台整合方法培育孵化小型机器人企业和初创公司,创造了大型企业、科研院所与地方政府技术与经济紧密结合、联动发展的成功范例。
工业机器人人才培养重研发轻应用的现象仍然存在
工业机器人作为技术集成度高、应用环境复杂、操作维护较为专业的高端装备,有着多层次的人才需求。近年来,国内企业和科研机构加大机器人技术研究与本体研制方向的人才引进与培养力度,在硬件基础和技术水平上取得了显著提升,但现场调试、维护操作与运行管理等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力度依然有所欠缺。目前我国机器人应用人才缺口为20万人左右,且每年仍以20%-30%的速度增长。当前,在中部、西部等地区已经出现一批政府与高校、研究机构共建的机器人应用工程师培训中心,在政府主导、校企联动的机器人应用人才培养方式上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