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米波雷达是否对人体有伤害大部分车载激光雷达都是Class I级的,对人眼是安全的,但是也有部分工业用激光雷达是Class II级的,例如用于轮廓检测的2D雷达,人眼看一会儿就会出现明显的不适感。毫米波雷达是一种电磁波,发射功率也很低,对人体应该没有影响。毫米波的辐射会损害人体健康吗?毫米波,它属于无线电波大家庭的一员,波长为1~10毫米左右,而微波和远红外波是毫米波的“兄弟”,不同的是毫米波拥有了它两位“兄弟”的特点,理论上来讲,毫米波的雷达技术分别是微波向高频的延伸,以及光波向低频发展。所以,就是指工作频段在毫米波频段的雷达,测距原理跟一般雷达一样,也就是把无线电波(雷达波)发出去,然后接收回波,根据收发之间的时间差测得目标的位置数据。毫米波雷达就是这个无线电波的频率是毫米波频段。而最近国内热点的5G通讯技术,就是通过毫米波进行信号传输,所以才有人开始质疑其辐射对人体的危害,不过,仔细想想也确实让人挺担心的,毕竟辐射对人体的伤害是不可估计的。不过,其实目前为止也并没有一项准确,严禁,有信服力的研究数据可以表明,5G毫米波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的损害,所以,小伙伴们也无需担心毫米波带来的辐射损害,包括毫米波雷达,为人们驾驶安全提供一层安全的保护罩,而5G毫米波让人们的通讯传输,网络宽带更上一层楼。据中研普华研究报告《2018-2024年我国毫米波雷达行业市场深度调研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分析毫米波雷达适用于哪里 毫米波雷达发展历史的介绍毫米波雷达,是工作在毫米波波段(millimeter wave)探测的雷达。通常毫米波是指30~300GHz频域(波长为1~10mm)的。毫米波的波长介于微波和厘米波之间,因此毫米波雷达兼有微波雷达和光电雷达的一些优点。同厘米波导引头相比,毫米波导引头具有体积小、质量轻和空间分辨率高的特点。与红外、激光、电视等光学导引头相比,毫米波导引头穿透雾、烟、灰尘的能力强,具有全天候(大雨天除外)全天时的特点。另外,毫米波导引头的抗干扰、反隐身能力也优于其他微波导引头。毫米波雷达能分辨识别很小的目标,而且能同时识别多个目标;具有成像能力,体积小、机动性和隐蔽性好,在战场上生存能力强毫米波雷达的研制是从上世纪40年代开始的。50年代出现了用于机场交通管制和船用导航的毫米波雷达(工作波长约为8毫米),显示出高分辨力、高精度、小天线口径等优越性。但是,由于技术上的困难,毫米波雷达的发展一度受到限制。这些技术上的困难主要是:随着工作频率的提高,功率源输出功率和效率降低,接收机混频器和传输线损失增大。上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毫米波技术有了很大的进展,研制成功一些较好的功率源:固态器件如雪崩管(见雪崩二极管)和耿氏振荡器(见电子转移器件);热离子器件如磁控管、行波管、速调管、扩展的相互作用振荡器、返波管振荡器和回旋管等。脉冲工作的固态功率源多采用雪崩管,其峰值功率可达5~15瓦(95吉赫)。磁控管可用作高功率的脉冲功率源,峰值功率可达1~6千瓦(95吉赫)或1千瓦(140吉赫),效率约为10%。回旋管是一种新型微波和毫米波振荡器或放大器,在毫米波波段可提供兆瓦级的峰值功率。在低噪声混频器方面,肖特基二极管(见晶体二极管、肖特基结)混频器在毫米波段已得到应用,在100吉赫范围,低噪声混频器噪声温度可低至500K(未致冷)或100K(致冷)。此外,在高增益天线、集成电路和鳍线波导等方面的技术也有所发展。70年代后期以来,毫米波雷达已经应用于许多重要的民用和军用系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