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证书:一种 “文化资本”
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为我们解读 “考证热” 提供了思想资源。资本是一种通过实践、 以物质化、身体化形式存在的积累起来的劳动,可分为物质形式的经济资本和非物质形式的社会资本、 文化资本和象征资本等【2】。文化资本通过积累模塑成个人的整体文化习惯而成为进入现代社会分层秩序的一个重要砝码。文化资本又具体分为身体化、 客观化和制度化三种形式,其中 “制度化的文化资本” 表现为制度性的规定(如学历认定、 学术资格、 文化能力证书等),摆脱了资本拥有者的个体生物性限制赋予其具有合法保障的非个体性价值,更具有集体的代表性和权威性,并给予行动者所拥有的文化资本以体制上的承认,还能在文化资本和经济资本之间设定某种转换率,由此确立其劳动力市场上的货币价值,获得人自身价值的认同和保障。为此,现代人抛弃了个体性的独特成才方式而争相获得官方认可的文化资本,除了竞相获取高等教育文凭各级各类教育机构颁发的形形色色的证书也成为人们为了赢得弥足珍贵的 “文化资本” 而不得不被迫接受的社会权力话语。文化资本的体制化使文化资格拥有者间的相互比较成为可能,而经济资本转化为文化资本的策略又导致稀缺优质教育资源被近乎疯狂地争抢;规格统一的人才批量生产又日益巩固着这种公认的体制化权力话语。在文凭略呈贬值趋势的今天,证书成为了新的标榜个体价值的符号、 新的个体文化资本价值的合法屏障。证书成为新的社会信任系统和体制化的文化资本,不仅能代表一个人的教育水平进而明显增加个人的未来货币收益,而且给个人带来许多非市场收益(如声望、 福利、 闲暇、 健康、 职业阶梯等) ;证书成了一种有价证券,给人提供安全感的保值品,求职、 跳槽不仅必须展示这张纸片,而且成色要佳、 品味要高,否则还是举步维艰( “与世界接轨” 的 “洋证书” 之热颇能说明这个问题) 。证书成为社会身份和个人荣誉的象征。
四、 “证书热” 的负功能阐释
证书作为一种信任系统和体制化的文化资本彰显出现代社会的理性色彩。然而片面理性化(尤其是工具理性)的彰显既是现代性的成就也是不幸的渊薮,“证书热” 的负功能需要引起特别的关注。
一部分学生为了报考证书,学习被拖了后腿,少数的甚至期末考试亮起了红灯。其实,很多大一大二文化课程安排很紧,学生课业负担比较重,而且还有英语跟计算机等级考试等着学生,如果此时去报考与课程关联不大的证书,那么学习难免会顾此失彼。
“高校遇到的考证问题使一些学生往往对本专业并不太感兴趣,比如商学院学生喜欢主持播音、喜欢旅游业而报了普通话等级证书、报了导游证,由于专业‘跨度’大,正常的学习很可能落下。”目前学生跨专业考证现象还普遍存在,而且有少部分学生对考证认识还存在一定误区,盲目求多求高,没有有的放矢,到头来白白浪费了宝贵的时间。
而且,当今社会上在是学历、 文凭、 证书显而易见的功利价值驱下,使人们把谋求高学历、“洋证书” 视为通向更好就业、升迁机会、更高工作收入的有效途径;更在整个社会滋生出一种将文凭、证书直接视为社会财富化身的大众心态,在这种心态的潜移默化下,文凭、证书被赋予了极端的支配权,人们愈发地成为教育产品的疯狂消费者,不再关心教育的本质含意和内在价值。越来越非理性化的教育直接推动劳动力市场上文凭、证书的价格猛烈攀升。
而教育非理性化导致积重难返的 “过度教育” 和“人才高消费” 。“过度教育” 造成社会财富的极大浪费和社会不稳定,严重扭曲社会整体的人力资源配置。“优化配置、 节约使用” 应是人力资源配置最基本原则,需求总量与使用总量平衡、生产结构与需求结构吻合,各得其所、人尽其力。“人才高消费” 显然是错位的人力资源配置。目前我国人才市场已显示出“过度教育” 的基本征兆,“高聘低用” 、“大材小用” 、“储而不用” 、“才无以用” 、“弃而不用” 等现象屡见不鲜(例如 “博硕多多益善,本科等等再看,大专看都不看,中专靠边站站” 的畸形局面),更是引发出 “考研热” 、“考证热” 等社会热潮。
现在,我国高学历人群失业率( “显性失业” 与 “隐性失业” )随之增加 ,造成就业市场失序。可见,无论“学历社会” 还是“考证热” 鼓吹的“证书社会” ,其本质并未发生颠覆,仍是一个以文凭和证书取人的社会。面对大学校园如此的 “考证热” ,我们何以作为 ?
五、 如何在大学精神与市场之间寻求平衡 ?
大学校园 “考证热” 并非空穴来风,最直接的影响源来自市场经济,如今高校都直言不讳声称就是为市场生产产品。既然大学生是产品,各类证书就是产品的外包装,越华丽越能吸引买主的眼球。市场经济的价值导向对大学教育的影响犹如一把双刃剑,在促进教育与市场密切结合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使大学教育逐渐走向了工具化和功利化;“考证热” 在提高大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也造就着大学生急功近利的心态,甚至不惜荒废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积累。
其实“证书” 只是专业知识技能的派生物,没有坚实专业知识作基础和过硬专业技能作保障,靠短时死记硬背获得的证书,即使能换取一时之利,也无法保持长远发展后劲。一个只重视技术培养却没有人文精神的民族,很难成为高素质的民族。无论如何,大学教育不应成为单纯的 “考证” 教育!大学教育的根本,在于创造能力与人文精神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