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可·波罗和《马可波罗行纪》 13世纪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 他的《马可波罗行纪》 、我国唐代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和日本僧人圆仁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是世界著名的东方三大旅行记。在人类旅游史上享有盛誉。正是《马可波罗行纪》这样 一部介绍中国文明的奇书,使意大利热那亚人哥伦布深受影响,导致了他开辟由欧洲到美洲航路的壮举。马可·波罗(Marco Polo 1254-1324)出生于威尼斯商人家庭。1271年11月,在他十七岁那年,和他的父亲尼格罗(Nicholo)与叔父玛菲奥(Maffeo)在家乡 启程,在地中海东岸阿迦城登陆后,沿着古代的丝绸之路东行,经过两河流域、伊朗全境,越帕米尔高原,经过艰辛的行程,于1275年5月到达中国的上都(今 内蒙古多伦县境内),此后又到达大都(今北京)。他得到了元世祖忽必烈的信任,在元朝任职,从此留居中国达17年之久。在此期间,曾奉使云南、江南等地, 游历几遍中国。后因伊利汗国阿鲁浑遣使向元室求婚,他奉命护送公主出嫁,于1291年初从福建泉州离开中国,由海路去波斯。完成使命以后,于1295年回 到故乡威尼斯。后来在威尼斯与热那亚的战争中被俘,在狱中,他口述了在中国和东方诸国的见闻,由同狱的比萨人鲁思娣谦(Rusticiano)笔录成书。 但早在19世纪70年代,学术界就有人指出《马可波罗行纪》中有关中国的记载有不少遗漏,如英国的亨利·玉尔(Henry Yule,1820-1889年)在其翻译的《马可波罗游记》导言中就曾指出波罗遗漏了诸如万里长城、茶叶、妇女缠足、鸬鹚捕鱼、印刷、汉字等足以反映中 国特色的事物。20世纪60年代,德国著名的蒙古学家傅海波(Herbert Franke)在其《蒙古帝国时期的中西接触》一文中,再次提出《马可波罗行纪》中没有提到中国茶叶和汉字以及他自称任官扬州、贡献投石机协助攻陷襄阳等 说法,或无史料支持或被证明错误,认为人们有理由据此对波罗一家长期居住中国的说法产生怀疑。70年代末以后,更多的英美学者发表了怀疑马可波罗到过中国 的文章,他们的观点引起不少中国学者的注意和反驳。辩论双方主要有英美方面的海格尔(John Haeger)、克鲁纳斯(Craig Clunas)以及伍德(Frances Wood),而中国方面则以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的杨志玖教授为代表性人物。对于怀疑论者的怀疑和否定,杨志玖教授进行了一系列的辩驳。他将怀疑者的怀疑论据 归纳为以下四点: 1、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史籍中没有一件关于马可·波罗的可供考证的材料。 2、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事物在书中未曾提及,如茶叶、汉字、印刷术等。 3、书中有些记载夸大失实或错误,如冒充献炮攻陷襄阳、蒙古王世谱系混乱不清等。 4、从波斯文的《导游手册》中抄来的。 我们来讨论一下第一个怀疑论据。怀疑论者对马可·波罗是否到过中国的最大质疑就是在整个蒙元时期的历史典籍中,至今没有发现有关他的记载,这是耐人寻味 的。一些学者认为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证明马可·波罗确实在中国旅居过,只不过是他的一些故事和当时的一些历史事件相符而已。 杨志玖教授早年发现在《永乐大典·站赤》 中有关波斯汗王阿鲁浑派遣三位使臣向中国皇帝请求赐婚的记载和马可波罗游记中所说的相符合 ,而马可·波罗本人说他就是为了护送公主而离开中国。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史籍中波斯使臣的名字和游记中马可波罗所记得完全符合。对于这一材料,学术界认为 这是迄今为止在汉文文献中发现的唯一的和马可·波罗有间接联系的文献。这也就成为了肯定论者唯一感到欣慰的地方,至少可以成为怀疑论者攻击的挡箭牌。 可是怀疑论者认为可以肯定求婚确有其事,游记所记述的这段故事也是真实的。但是这段史料中并没有提到马可·波罗的名字,因此不能说明他一定参与其事,所以 不能由此引伸出马可·波罗曾经旅居中国。杨志玖教授却认为:“这篇公文(《永乐大典·站赤》)内未提及马可波罗的名字,自然是很可惜的一件事情。但此文即 系公文,自当仅列负责人的名字,其余从略。由此可想到,马可波罗在中国的官职不会太高贵” 。向达教授也表明了相近的观点。确实元朝来中国的西欧人多如牛毛,中国的史料不可能都加以记载。即使被记载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他也有可能佚失的。元代的 文献流失的情况是最严重的,杨志玖教授在《永乐大典·站赤》中发现了一条史料,作为马克·波罗真的到过中国的证据。我们试想一下,如果当年八国联军将《永 乐大典》毁坏的更彻底的话,今天谁还可能发现它呢? 1865年,颇节认为马可·波罗就是1277年4月2日的枢密副使孛罗。这就是的以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国内外学者都受这一论断的影响,将Marco Polo译为孛罗。这些都是文献中颇节的依据所在:1、《元史》卷七 世祖四 至元七年二月丙子 “帝御行宫,观刘炳忠、孛罗、许衡及大常卿徐世隆所起朝仪,大悦,举酒赐之。” 至元十二月申朔 “改司农司为大司农司,添设巡行动劝农使,副各四员,以御史大夫孛罗兼大司农卿。安童言孛罗以一臣兼领前无此例。有旨:“司农非细事,朕深谕比,其今孛罗 总之。”;2、《元史》卷八 世祖五 至元十二年 夏四月 “以大司农、御史中丞孛罗为御史大夫。”;3、《元史》卷九 世祖六 至元十四年二月丁亥 “以大司农、御史大史、宣慰使兼领侍仪司事孛罗为枢密副使,兼宣慰使,领侍仪司事。” 这一论断的最初提出时确实让人为之鼓舞,可是很快它就被证明为伪证。但从时间上推断,三个文献记载的时间分别是1270年、1275年、1277年,而那 时的马可·波罗正在往中国的路上或者是初来乍到。根本不可能会获得如此的重任。另外笔者在翻阅《元史》时也发现了其他的材料::1、《元史》卷九 世祖六 至元十三年秋七月甲寅 “赐诸王孛罗印”;2、《元史》卷二零五 延佑三年三月 “置打捕鹰坊民匠总管府,设官六员;断事官八员,延福司、饮 署官各六员,并兼周王常侍府。” 三月壬申 “鹰坊孛罗等扰民于大同,射拘还所奉玺书。禁天下春时田猎。”由此可见,“孛罗”一词在元朝时是很频繁出现的,材料有限,不敢妄加推测,不过依据《元史》 的材料我认为“孛罗”应该是蒙古贵族的一个姓氏。另外关于马克·波罗的争论还有很多很多,但是笔者能力有限,只好等我日后慢慢到来。 马可·波罗(Marco Polo)至少有过7个汉译名,因为能力和条件所限,不可能查找全部原文,现在所列的只是现有资料互相比对的结果。1853年,香港英华学院《西国通商原 委》译为“马歌坡罗”;1874年,映堂居士的《元代西人入中国述》译为“博罗玛格”;1913年,魏显、林纾的《元代客卿马哥博罗游记》译为“马哥博罗 ”;1929年,张星烺翻译的《马哥孛罗游记》译为“马哥孛罗”;1936年,冯承钧翻译的《马可波罗行纪》译为“马可波罗”。另外还有“马可孛罗”以及 现在的“马可·波罗”。其中前六个译名都是按照中国人汉族人名的习惯将姓和名合并,这样比较容易被中国人所接受。但是这样的译名让读者难以了解“马可波罗 ”那个是姓那个是名。所以我建议除本人意愿或约定俗成作为例外对待以外,还是采用“马可·波罗”的规范译法。 马可·波罗的游记多被译为《环宇记》或者是《马可波罗游记》,但我用的是冯承钧先生的版本,由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1年出版,故称之为《马可波罗行 纪》。 杨志玖:《再论马可·波罗书的真伪问题——剖析怀疑论者的论据和心态》,《中西文化交流先驱——马可·波罗》,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永乐大典卷之一万九千四百十八》,站赤:驿站。公文如下:(至元二十七年八月)十七日,尚书阿难答、都事别不花等奏:平章沙不丁上言:“今年三月奉旨, 千兀鲁解、阿失必呵、火者,取道马八儿,往阿鲁浑大王位下。同行一百六十人,内九十人已支分例,余七十人,闻是诸官所赠遣及买得者,乞不给分例口粮。”奉 旨:勿与之! 第十七章 尼古剌玛窦马可之求大汗放还本国 “因是阿鲁浑遣派贵人曰兀剌台(Oulatai)、曰阿卜思哈(Apousca)、曰火者(Coja)三人,携带侍从甚盛,往大汗所,请赐故妃卜鲁汗之族 女为阿鲁浑妃。” 杨志玖:《关于马可波罗离华的一段汉文记载》1941年
晨六点半左右从中国最西部的城市喀什出发,沿309国道西行98公里到达中国最西部的县——乌恰县。沿着这条国道又西行142公里,到达乌恰县的吉根乡斯姆哈纳村。这是一个地处帕米尔高原边缘的村落,海拔2900米,是中国最西的村庄,被尊为“西陲第一村”。继续西行,过克孜勒苏河大桥;距离这座桥不足一公里处,便是伊尔克什坦口岸。 这是连接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的海关口岸,每天通关的国际贸易过货量很大。这里是中国最晚迎来日出,也是最晚送走落日的地方,被誉为中国的“西极”。 出关比较顺利,用了大约1个小时。海关仅对车辆进行信息的核对,对人员办理常规出境手续。这也与组织者之前做了大量细致的准备工作有关。 入吉国的手续较为繁琐,要通过三道关卡,检查得也颇为严格,每个人、每辆车、每个行李里面的每件物品都得到了体贴入微的“关心”和亲切的“问候”;然而,看着吉国关卡上站着的那些荷枪实弹的戎装士兵,人们着实不敢怠慢,都迅速及时地打开自己的行李,待关境人员一一仔细查过。再加上又有精通一整套过关程序的吉国导游早就在此等候接应,整个过程也没有遇见大的麻烦。 "过五关斩六将"之后,车队终于走向通往萨雷塔什的公路上。 从伊尔克什坦口岸到sari-tashi,要在帕米尔高原的东部穿行,大概有九十多公里的路程。 帕米尔,在塔吉克语里,“帕”意为高寒而平坦的地方,“米尔”意为高山。“帕米尔”,即是“高山与河谷彼此相连,平顶之中又复山脉隆起之地”。 雄伟壮观的帕米尔高原,《山海经》里曾将其称作“不周山”,古代人则称之为“葱岭“,概因“其山高大,上生葱”而得此名。在唐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中,它还被称作“波谜罗川”。 帕米尔也是地理学家眼中的“帕米尔山结”。于空中鸟瞰,帕米尔高原如同一个卧在欧亚大陆上的巨大手掌——小拇指是天山山脉,无名指是昆仑山脉,中指是喀喇昆仑山脉,食指是喜马拉雅山脉,大拇指是兴都库什山脉。五个巨大的山系在帕米尔高原这里结结实实地打成了一个“结”。当地牧人如是说:如果把这数条庞大的山脉比作“骏马”的话,那帕米尔就是那个有力的“拴马桩”。塔吉克有一个更加形象的谚语——人的肚脐在肚皮上,世界的肚脐在帕米尔。帕米尔高原的震慑力和影响力确实不容小觑,全世界14座7000米以上的高峰都与它有关联。 帕米尔高原不仅是万山之结,更是万水之源。在帕米尔高原的高海拔山地中,分布着大大小小1000余条现代冰川。它们犹如巨大的固体水库,在阳光的融化下不断慢慢渗流,合奏成一片细密的沙沙声,一路声势直下,最终在谷底汇集成奔涌的河流。这些冰川融水在帕米尔高原的山与山之间穿行,又孕育了数条赫赫有名的大河。 这些河流,是流淌在帕米尔身上的血脉,它孕育了众多的绿洲文明,养育着万千的生命。 汽车 沿一条山间公路驰骋,帕米尔高原的山风一展身手,而我们车头的五星红旗也毫不示弱,敞开胸怀迎风招展! 这条全长达937公里的中-吉-乌公路,是中国、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三国贸易往来的主干道。道路东起中国的伊尔克什坦口岸,穿越萨雷塔什,奥什,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境内的安集延,最终到达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吉尔吉斯人民管它们境内的这一段叫奥伊公路——因从伊尔克什坦到奥什而得名。听说这条公路还是中国援建的,自豪之感油然而生! 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帕米尔也是最为艰险和神秘的一段路。当地有民谣曰:一二三雪封山,四五六雨淋头,七八九正好走,十冬腊月开头。幸好我们来到的季节是这里的黄金季八月,幸好现在有了中-吉-乌公路! 从古至今,丝绸之路上的风云向来是诡谲多变!伴随着蜿蜒蛇行的高速公路的,是周遭四季更替的景色,它们似万花筒般交叠变更着,让人感觉 汽车 仿佛在一个时空隧道中穿越。 起先是辽阔的、飞沙走石的戈壁摊,里面稀稀拉拉地散布着灌木丛。不远处有高山耸立——属于雅丹地质结构:石头的山层层叠叠,颜色颇显艳丽。山体的基础色调是黄色,并夹杂着一层层绿色。有些山竟然是红色的,从远处望去,红彤彤一片,似有滚滚热浪扑面而来,像夏日里吐鲁番的火焰山。 这一段路上人烟淼无,只有大自然的杰作。周围静谧无声,只听到车轮碾压过路面的"轧轧"声。偶有队友想要打破平静,扬起声调讲话,四周却越发显得空荡寂寥。 车队继续前行,戈壁滩上的植被渐渐多了起来。 再往前时,车道两旁的土地逐渐肥沃润湿起来。有三三两两的蒙古包出现在我们视野中。包外绿草如茵的土地上,有十几只牛、羊、马在分散着吃草。紧接着,一条河流赫然跃入眼帘。河道绵缓悠长,像一条宽展的丝带般飘向遥远的地方……随行的当地人说,这条河叫黄春河(yellow spring)。 河流是伟大的!倘若说地球是人类的母亲,那河水便是母亲的乳汁。有水的地方才会有人。人类自诞生以来,就和河流息息相关——古中国与长江和黄河,古巴比伦与底格里斯河和诱发拉底河,古印度与恒河和印度河,古埃及与尼罗河......悠悠烟水,如乳汁般滋养着大地,哺育着生生不息的人群。人类之于河流,如小鸟之于森林,大地之于阳光, 鱼儿之于大海,孩子之于母亲...... 汽车 与黄春河相伴着一路向前。沿河两岸的土壤变得黝黑发亮,地上的草也越来越茂盛,越来越青葱,河岸上的蒙古包也越来越多。包外莽莽榛榛的草甸上,成群结队的牛羊马在低着头啃啮青草,牛儿们时不时地甩一甩细细的尾巴,看起来既慵懒又惬意......一副温馨又和谐的春日图景! 这里,和《马可波罗行纪》中对帕米尔高原的描述相符:……离开这个小王国,向东北方骑行三天,沿途都位于山中,登上去海拔很高,以至于人们认为这是世界上最高的地方。登上峰巅,会看见一个高原,其中有一条河。这里风景秀美,是世界上最难得的牧场,消瘦的马匹在此放牧十日就会变得肥壮。其中还有种类繁多的水鸟和野生绵羊。这种羊体形硕大,角上长有六掌…… 汽车 继续前行,车轮下的海拔越来越高,车窗外面也开始变得沟壑丛生,温度也越来越低。公路两旁的沟壑和远处白漭漭的雪山从车窗外飞快掠过。直到3280米高度时,公路就好像在云雾里穿行, 汽车 也仿佛漂浮在云海中的一艘艘小船。在这里,肉眼可以清晰地看见帕米尔高原的雪山,白皑皑的雪山在强烈太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 车外的气温已经接近零度,但我们依然冒着风寒,走出车外去贪婪地享受着这大自然赐予我们的饕餮盛宴。 四周静默无声,帕米尔群山的山顶在傍晚的斜阳的映照下发着闪闪的光芒,山背面的光线反射向天穹,亮得扎眼! 我想,这里也许是唐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对帕米尔高原所记载的地方:“国境东北,逾山越谷,经危履险,行七百馀里,至波谜罗川。东西千馀里,南北百馀里,狭隘之处不逾十里。据两雪山间,故寒风凄劲,春夏飞雪,昼夜飘风。地碱卤,多砾石,播植不滋,草木稀少,遂致空荒,绝无人止。” 虽人迹罕至,这儿却是一个神秘而蛊惑人心的地方。 望着那些遥不可及、发射着异样白光的神秘莫测的雪山,一句民谣不自觉地闯进了我的脑海:“没有人知道为什么,太阳总下到山的那一边;没有人能够告诉我,山里面有没有住着神仙!” 哦!这神奇的帕米尔高原!
我就是一个热爱旅行的人,这两年一个人去过广东、广西、江西、湖南、重庆、四川、青海新疆、西藏这些地方。 很多人认为经常去旅行的都是那些有钱有闲的人,其实并不是这样的。我就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孩子,但我就是喜欢去旅行。除了平时的工作学习外旅行占据也我大部分的时间,工资也绝大部分都用作旅行经费。 并不是说喜欢旅行的人就是有钱人,这要看旅行在个人的心里有多么重要。比如有两千元钱是可以自己支配的,很多人可能会用这2000元来买衣服买鞋子,如果我也是买衣服鞋子的话我并不觉得改善这些生活上的物质会令我更开心。我更希望拿这2000元给自己一场旅行,去了解外面的世界。只是每个人的选择和态度不同而已,最普通的人也可以去旅行。我是一个超级热爱旅行的人,我跟别人不同我是从骨子里喜欢旅行,为了达到可以长期旅行的目的,我去读 旅游 专业,后来考了导游证在外面流浪了3年。后来没得法独生子女只能回老家,要照顾父母,重新开始工作!找了一个国企的工作当起了小白。一到周末就和朋友出去郊区周边游。周边游完了买周五晚上的机票去三亚,去丽江,周日末班机再回来,周一继续上班。我就是如此任性!放年假更是和朋友跑远点整个川西环线,或者云贵线路。想方设法加班存休。就这样上班,存休,到处游山玩水。那些说没时间的就是给自己找理由,找借口,时间挤挤总会有的。整个中国除了东三省没有踏足过,其它每个省几乎踏足过,大方向基本走完。还有很多小地方没走,2019继续走吧!明天就出发继续贵州云南大环线!第一张图是青海芒涯翡翠湖,第二张是新疆喀什帕米尔高原沙湖,第三张是青海芒涯水上雅丹,第四张是川西九顶山,第五张是新疆昭苏夏塔景区,第六张是贵州荔波小七孔,第七张是山西红梯关景区,第八张是重庆武隆大洞河,第九张是贵阳市的黔灵山公园。 我觉得爱 旅游 的人是爱生活的人,爱生活的人,心态一直是年轻的有活力的。 我自己的爸爸和我老公的爸爸,我老公爸爸爱带家人去 旅游 ,去别的国家看看。他的心态很年轻,经常运动,70岁了也愿意学习开网店,有新鲜事物都原因去尝试。而我自己的爸爸,就算全家一起出行了,也是这个没有意思,那个不好,不如在酒店睡觉。不愿意尝试新的东西,用自己的想象去理解任何新事物。 女孩子如果找对象,一定要找爱 旅游 的男生,一起 旅游 一次,可以看到很多事情。 我应该算是个热爱旅行的人吧。从小到大没怎么出过远门,自从大学毕业跟小伙伴一起去了次帝都之后,就一发不可收拾。 很多人都说热爱旅行的人有闲有钱,但我两样都没有。我是个非常普通的人,平时扔在人堆里都认不出的那种,普通的工作、按部就班的生活,只是我更愿意把时间或者金钱投入在旅行这件事情上,当然也没攒下什么钱。作为一个无年假偶尔加班的人,每个空闲的法定假期我都会选择出门,虽然节假日客流量非常大,会无限的降低旅行体验,但也阻挡不了想要出门的心情,而我微薄的工资大部分都花在了旅行上。通过这些年的假期也走过不少省份,看过不少风景。东北看雪,青海湖看日出,香格里拉徒步。在我看来,热爱旅行是一种向往自由的生活态度,只是个人的偏爱,就像有些人喜欢买化妆品,有些人喜欢收藏一样简单。大概是小时候没有机会出门,所以长大了才想多去看看这个世界。 热爱旅行的人,就是中了旅行这个精神类病毒,基本上终生无法治愈,一旦发作,睡眠不安,工作无神甚至茶饭不思。治疗方法:拾起背包,做一次远行。回来后就又活蹦乱跳了。热爱旅行的人,通常身体素质不错,体能好、耐力好、能吃苦、心胸宽阔、见识广、有爱心、环保、对物质和名利相对看的淡、热爱生活、敬重自然,生活中其它不良爱好比较少。在我认识的圈子里,大多数热爱旅行的朋友都是这个样子。也可以说热爱旅行的人群,是国民综合素质比较高的人群。有人听到这话可能会有点不屑,等你真正了解和融入了这个圈子后,你就会明白这话了。在我自己背包走天涯的过程中,经历过太多的人和事,自然之隽美和人性之伟大,在我出门远行的时候,体验和感受到的最多。在日常生活中,有时经常问自己是不是活的像一具行尸走肉?只有在真正的大自然面前,我们才能真正看得清自己。在徒步古蜀道时,一位老奶奶跟我说过的话让我很感动,“我知道像你这种背个大包到这地方来的人,不会去骗人,不会是坏人,连垃圾都不会丢一片在地上。”(大意如此,原话记不全了。)这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与恨。跟自己有关,跟热爱的对象有关。有人从抽烟喝酒打牌中找到快乐;有人从泡夜店泡眉眉中找到快乐;有人从购物中找到快乐;有人从胡吃海喝中找到快乐;有人发个朋友圈都能找到快乐……痴迷于远行的人,在生活中内心通常是比较孤独的人群,她们在生活中不易找到快乐。在绝望中,旅行这个毒找上门来了,于是一发不可收拾。人一旦找到了自己人生的快乐点,又怎么会轻易放弃它?爱生活,爱远行。我是流浪的石头。第一,热爱旅行和钱多钱少,时间多少关系不大,因为钱多可以奢华游,钱少可以穷游,时间多去远地游,时间少去近地游,对于一个热爱旅行的人来说,时间和金钱都束缚不了他出行的决心和信心。 第二,热爱旅行的人几乎都是热爱大自然的人,自然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还有湖泊野花都能震撼旅行者的心灵,给他带来蜗居陋室无法体验的美感。 第三,热爱旅行的人,一般淡泊名利,对升官发财都没有什么奢望,不愿意花时间去走人场,去拉关系,去和他人套近乎,所以,热爱旅行的人注意力不在官场等名利场上,热爱旅行的人,其注意力在自然界不在人际交往。 第四,热爱旅行的人,一般习惯思考 社会 和人生,在旅行中感悟 社会 发展,感悟风土人情,感悟人生百态,所以热爱旅行的人,心灵永远不会空虚,心灵被各种思考占得满满。喜欢旅行的人,都是有着一颗非常向往独立的内心,他们勇往直前,没有拘束感,敢于去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和美好,有的时候心血来潮了,或者是约上三五个好友,或者是独自一个人来一场说走就可以走的旅行他们的笑容中没有太彰显内心的强大和自信,还有身上散发出来的魅力。在这个旅行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在面对这些未知旅行,就是能让人把所有的烦恼都给抛开,放松心情。喜欢旅行的女人心态是非常好的,积极向上身上也会时刻都散发出一种正能量,还有很年轻的活力。在他们的脸上你根本就看不到,有任何的伤感,只有满脸的阳光,还有灿烂的笑容,都说年轻的心态就是最好的保养品了,可以让人能够一直青春。的时候,他们一点都不会感觉到恐惧。每一次旅行都是一种锻炼。 人生本来就是一场旅行,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沿途的风景和看风景的一种心情,希望你在这个旅途当中能够净化自我经验时间。 经常旅行的都是什么人? 怎么说呢?闲的没事干的人?有钱不知道干什么的人?没事了瞎转悠的人? 可以确定,经常旅行的人,必定有一定时间然后还有一定的经济基础。 不管是为工作还是生活,旅行需要花费时间,即便不富裕,也不至于为当前旅行花费揪心。 如果天天为了温饱、一日三餐在苦苦挣扎,如果一年365天每天忙的脚不沾地,怎么去旅行?有心无力啊。 穷游的人也是一样。 上班族、老板和自由职业者、离退休人员,都有可能是经常旅行的人,区别在于上班族需要的时间没有那么自由。 一个感情冷漠、对生活了无生趣的人,对什么都没兴趣,谈不上旅行。 当然,也有出于工作需要,经常四处游荡,比如导游、旅行体验师等,职业需要的就不说了。 旅行就是接触不同或者陌生的事物,没有对思想观念上的冲击或者说新鲜感受,走出去和在原地一样,旅行就没什么意义了。 我觉得热爱旅行的人,应该都是热爱生活的人,对生活有情趣,爱浪漫,爱潇洒的人。 俗话说得好,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是啊,旅行不仅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更是让人身心愉悦的事情,经常旅行的人,眼界开阔,思维活跃,看问题的角度都和别人不一样,热爱生活,爱交朋友,精神世界很充实、很快乐。 所以,热爱旅行的人应该都是热爱生活的人了。 首先,热爱 旅游 的人一定是热爱生活、懂得分享的人,热爱 旅游 的人会欣赏不同的风景,从中感受到快乐,并且愿意把美丽的风景和其中的快乐分享给别人。其次,热爱 旅游 的人一定是个很有主见的人,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寻找不同的风景。长年待在一个地方,换谁都会觉得生活太过乏味。热爱 旅游 的人一定会主动出击,去寻找那些能让他心潮澎湃的风景,不管有多少困难都会想办法克服。最后,热爱 旅游 的人,一定是有钱有闲的人。所谓有钱走遍天下,没钱寸步难行。在以前,人们吃饭都成问题的时候,一家子人等着米下锅呢,谁还有心思去考虑 旅游 呢?不在家好好种地就是不务正业。而且,在以前,哪有什么 旅游 景点,现在这些出名的 旅游 景点在过去基本都是些荒无人烟的荒地而已。所以说,现在这些 旅游 的人,都是些家里没什么事还有点闲钱的人。
在中亚东南部,景色比较优美,海拔是比较高的;个人认为自驾游比较划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