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传播和中国佛教历史佛教于公元前6世纪在印度兴起,逐渐向南亚、东南亚和中亚、东亚传播,形成南传佛教、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三大体系。其中,汉传佛教是佛教与中国本土原有的儒家和道家思想融合后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汉传佛教对中华文明的发展具有非常独特、不可或缺的影响,并传播到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汉传佛教在中华大地的发展历程: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后,佛典翻译、义理研究、法门修证事业次第展开,汉传佛教先后兴起许多宗派,呈现各具特色、相互辉映的景象,主要有法性宗、法相宗、天台宗、贤首宗、禅宗、净土宗、律宗、密宗八大宗派。其中,中国禅宗的兴盛,为汉传佛教所独有。佛教在我国分为三大语系:汉语系佛教:佛教起源于印度,佛教创立后的数百年间,内部发生分裂,形成上座部和大众部等派别。随着印度教的兴盛和伊斯兰教的扩张,佛教在印度衰落,从印度次大陆扩展向外传播。佛教最早传入中国大约是西汉时期,历史上有“伊存授经”、“永平求法”等说法。“伊存授经”是西域来的外交官应邀向西汉末年的上层社会传授佛经。“永平求法”是东汉初年,汉明帝派员西行求法。从东汉经过南北朝时期,佛教发展迅速,寺院林立,“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足见当时佛教的盛况。隋唐时期,佛学成熟,信徒日众,宗派林立,中外交流频繁,佛教步入鼎盛。宋元时期,佛教与中国文化已从冲突走向融合,儒、释、道合一渐成潮流。纵观历史,佛教从印度向外传播,最后分为两路:南传东南亚,北传中国及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地。经两汉、两晋隋唐,佛教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相融合,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点的一种宗教,佛教中心逐渐转移到中国。经过2000年的发展,佛教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汉语系佛教有寺院万余座,僧尼50000余人,还有众多在家居士。藏语系佛教:藏传佛教主要流行于西藏、云南、四川、青海、新疆、甘肃、内蒙古等省、自治区,藏族、蒙古族、裕固族、门巴族、珞巴族、土族群众普遍信仰。佛教传入我国西藏地区是在公元7世纪左右,在几乎同一时期内,分别由我国内地和印度两路传入,既有我国内地佛教也有印度佛教施加的影响。藏传佛教形成了宁玛派(俗称红教)、萨迦派(俗称花教)、噶举派(俗称白教)等教派。继而扩展到蒙古和其他民族地区,到公元18世纪达到极盛时期。传播的地区包括今西藏全境,四川、云南和甘肃的部分地区,青海大部分地区,内蒙古地区,新疆的蒙古族地区,还有今天的蒙古人民共和国、俄罗斯的布里亚特共和国和图瓦自治共和国以及尼泊尔、不丹、锡金等国家和地区。在我国信仰藏传佛教的民族有藏、蒙古、土、裕固、门巴、珞巴、羌、锡伯、怒、纳西等少数民族。目前藏传佛教有寺庙3000余座,僧尼14万人,活佛近2000名。南传上座部佛教:中国南传佛教即上座部佛教主要分布于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思茅地区、临沧地区、保山地区,傣族、布朗族、阿昌族、佤族的大多数群众信仰南传佛教。上座部佛教又称“巴利语系佛教”(俗称小乘佛教)于公元6世纪初传入我国云南西双版纳,经长期与地方传统宗教的协调,于16世纪兴盛起来。现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及保山地区。普遍信奉此教的民族有傣族、德昂族、阿昌族及部分布朗族、佤族。历史上,上座部佛教分别从缅甸和泰国传入,分为缅、泰两大派。。目前信教群众130多万。共有寺庙1700多座,比丘2000多人,沙弥近60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