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王剑考入了定县女子师范学校读书,由于中国共产党在定县建立得比较早,也比较活跃,因此刚刚走进校园的王剑便受到进步思想的影响,并很早树立了报国爱国的信念。1935年“一二·九运动”爆发,当时只有14岁的王剑和同学们也冲出学校大门,他们撒传单、贴标语、做演讲,用各种形式反对着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行为,反对着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反动政策。 1938年,王剑来到家乡的叮咛店区参加了共产党组织的学习班,通过学习,她更是进一步了解了党的奋斗目标,坚定了打败日本帝国主义、解放全中国的决心。1938年6月,在赵曙光、孙敬萍两位同志的介绍下,17岁的王剑正式成为了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自此也真正走上了革命道路。 1938年9月,王剑从定县县委学习班结业后被分配到本县七区任区妇委书记;1939年她调任到藁正新县四区任区妇委书记;1941年王剑又先后任藁无县三、四区妇联主任、抗联主任。无论在哪个岗位,在抗日战争极其残酷的环境下,王剑都是走村串户,深入到群众中,深入到对敌斗争的最前沿,利用敌人对老百姓残酷、血腥的镇压与扫荡事例进行教育,发动全民抗战。与此同时,在王剑的领导下,当地的妇女们组织自卫队,站岗放哨、抬担架救助伤员、挖地道建立秘密地洞、掩护干部、拥军拥亲、做军鞋、破坏敌人交通,成为了一支抗战前线响当当的生力军。1946年王剑调到藁城县任妇联主任、妇委书记。1949年根据形势需要,中央决定从华北解放区抽调一批地方干部随解放大军南下充实到南方新解放区地方做领导中坚力量,建立地方政权。当时,王剑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大女儿不满三岁,小女儿刚一岁。“当时大家都清楚,南下意味着远离家乡、母女分离,又要面对艰苦、危险,甚至牺牲。”王剑老人说,既然自己是共产党员,就意味着要牺牲。她把大女儿送回无极让70多岁的婆婆抚养,小女儿则寄养到藁城的保姆家。安顿好两个孩子后,王剑便毅然和丈夫刘学(时任藁城县委书记)一起踏上了南下路。“当时南方的斗争形势非常严峻,国民党特务和土匪非常猖獗。可我是党员,再艰苦也得去。”说起当时的情景,王剑老人依旧很坚定。1949年3月,王剑南下到安徽徽州地区任妇联主任。在当地,她积极发动群众搞土地改革,帮助农民成立农业互助合作社,动员广大妇女走出家门搞建设。1983年王剑离休了。离休后,她最大的乐趣就是读书看报,有时也会写写回忆录。为了解更多国内国际发生的大事,王剑老人订阅了多种报刊杂志,每天都要阅读两三个小时。除了阅读写作外,王剑老人还参加过老年棒球队,并经常参加各种比赛。生活的多姿多彩,使得王剑老人的身体一直很好。现已90岁高龄的王老头脑清楚,思维敏捷,讲话声音宏亮,言语清晰。王剑老人自己总结的长寿秘诀是,心态平和,乐观豁达,不计较个人得失,不居功自傲。“看到国家日益强大,人民安居乐业,我真的非常高兴,我一定要活过百岁,要看到一个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