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后用工“窗口期”,就业机遇何处寻
节后返岗就业忙。新华社发
湖北襄阳举办“春风行动”招聘会。新华社发
国铁济南局“98后”动车组女子检修队。新华社发
福建晋江开足马力加紧生产“冰墩墩”。新华社发
【经济界面】
正月十三,广东佛山制造业企业在忙碌的招工中开启了火热的一天;北京的应届毕业生正在筛选着合适的就业岗位,紧张准备着线上线下的面试;来自内蒙古兴安盟的工友们在晨曦中坐上了开往天津的包车,怀揣着一年增收的希望……冬去春来,复工复产、招工就业的节奏步奋蹄急。然而,面对着企业招工难、大学生就业难等困境,用工缺口与庞大的就业人群如何有效对接?如何保障外出务工人员顺利就业?
1.用工企业——“抢人”成为重头戏
一条看不到尽头的长队在工美大厦门口折过几道弯,向北延伸了几百米。这是这个冬天里,北京市东城区一家奥运商品特许经营店铺门前的火热场面。北京冬奥会开幕后,网上的奥林匹克官方旗舰店内“冰墩墩”毛绒玩具、徽章、钥匙扣等商品被瞬间“秒空”;线下实体店铺中,“冰墩墩”也“一墩难求”。
这是一条热火朝天的产业链——一头是消费者的购买热情,另一头是工厂里的“加急”生产。新消费热点背后,是制造业对工人的大量需求。没等春节假期结束,一些特许生产企业就开始紧急召回工人开工,开足马力完成不断增长的订单。
随着节后复工,各地工厂抢抓生产,“抢人”也成为重头戏。许多制造业工厂纷纷亮出“大招”:位于河南郑州的某工厂,对介绍人和入职者给出总计8000元的返费奖金;位于湖南长沙的某工厂在招工海报上开出了最高17000元的返费奖金。
在广东佛山顺德区,大批家电工业园发展形成了我国小家电产业带,也带来了大量就业机会。随着节后复产,招聘、入职正在这里热火朝天地进行。“目前已经进入春季大规模招聘阶段,需要大量招聘产业工人,主要岗位以一线生产工人及技术人员为主。”新宝股份人力资源中心招募部副经理温志坚告诉记者,“招聘从大年初五就已经启动。”
“为了满足订单能够按时交付,我们对务工人员的需求量确实比较大。目前入职员工大部分来自广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等。”新宝股份第八制造群人事综合部高级经理尹美英表示。
“春节假期后企业招工难问题突出,与季节性因素以及农民工城镇化不充分、流动性大有关。”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丁赛尔指出,因为许多返乡农民工还未回城返岗或重新择业,企业补员性招工量较大,一些企业因短期突增的订单急需用人赶工,造成用工荒加剧。
整体而言,近年来制造业确实呈现出用工荒状况。数据显示,到2025年,中国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人才总量将接近6200万人,人才需求缺口约3000万人,缺口率达48%。2021年,国家统计局对9万多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调查显示,约44%的企业反映招工难是他们面临的最大问题,该比例也是近几年来的新高。
在招聘现场,尹美英也遭遇过不少困境:“过去在工厂上班是件极为光荣的事情,现在不少人认为到工厂上班没有前途。刚毕业的学生群体同样也不愿意进厂。相比在工厂上班,一些年轻人更愿意加入美容美发等服务行业。哪怕员工已经入职,也会面临一线人员稳定性及外来工子女上学等问题。”
2.高校毕业生——技能人才好就业
打开手机,各类求职招聘App给周晴推送了几十条信息。“有的是和招聘工作人员沟通的消息,有的是推送来的新岗位。”从去年9月进入秋招以来,北京某高校应届毕业生周晴就进入了海投简历、笔试、面试的高强度求职中。每天查看新的内容,与招聘工作人员沟通,积极准备线上线下面试,成为她从年前持续到年后的生活日常。
“目前我收到了3家公司的入职通知,有的公司给的待遇还超过了我的预期薪资,但是还想试一下有没有更好的机会。”春节后,虽然没到返校时间,周晴已经开始筛选新发布的岗位,为春招做准备。
而在这场积极“备战”中,周晴也确实感觉到了就业压力。“之前报了某‘大厂’的校招,发布的几十个校招岗位中,研发类就占了一半以上。”对学习工商管理的周晴来说,市场类职位不多,同时要面临来自众多求职者的竞争。“我报的岗位招聘2人,在招聘工作人员拉的消息通知群里,报名的人大概有50多人。”周晴告诉记者。
2022届高校毕业生将迎来一个就业压力颇大的毕业季。数据显示,2022届全国高校毕业生预计1076万人,首次超过千万人。
近年来,在就业压力下,除了直接就业,普通高校毕业生去向更加多样。此前,智联招聘发布的《2021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参与调研的2021年应届毕业生中,56.9%的大学生选择毕业后加入就业大军,较2020年收缩18.9个百分点;15.8%选择自由职业,同比上升8.1个百分点;12.8%选择慢就业,同比上升6.6个百分点。
而在行业选择上,互联网类受到超过25%的毕业生青睐,成为毕业生最期待从事的行业;房地产类、文娱类、金融业紧随其后;生产、加工、制造类占比7%,排在第五位。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指出:“在结构方面,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招工难是并存的。”
据丁赛尔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因素,一是毕业生就业总量压力大;二是就业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三是就业服务还有短板,就业渠道存在堵点。助力大学生就业,需要推动高校教育与产业需求相适应,多渠道拓宽就业门路,优化就业服务,减少结构性、摩擦性等因素影响。
与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相比,在这个招聘旺季,很多中高级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往往还未毕业,就被各大企业争抢一空。不久前,“职校学生人手2到4个offer(入职通知)”“职业技术院校学生未毕业就被抢空”等话题登上网络热搜。数据显示,近5年,高职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稳定在90%左右,中职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稳定在95%左右。
“现在,企业需要熟练的流水线工人,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也非常紧缺。”尹美英分析说,“在制造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整体趋势下,员工不只是简单的作业员,还需要有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入职门槛也在逐步提高。希望职业院校能够结合市场就业行情更好地引导学生们的就业选择,同时,结合企业对技术工人的要求,能够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技能技术教育,提升专业技能,更加契合未来制造业用工需求。”
3.外出务工人员——就业得到多重保障
正月十三,内蒙古兴安盟扎赉特旗好力保镇新胜村村民马成与同村的6个朋友一起,坐上租好的车前往天津。“现在我们去外地务工,本地服务和保障很到位,不仅租车不用花钱,工作也不用我们自己联系,到了那边干活儿就行。”谈起外出务工“直通车”政策,马成说。
一二线城市产业发展快,提供了大量工作机会。像马成一样,春节假期结束后,许多地方的工友们已经踏上返程务工路。日前,来自贵州遵义的600余名务工人员免费乘坐返岗务工专列从遵义站出发,前往广州、珠海的企业返岗复工。福建福州、泉州等地也通过包机、包车、开行专列等方式,点对点接回务工人员,确保他们安全返岗。
外出务工能赚钱,但风险也不少。“一些企业在试用期后,工资不能兑现承诺,有的外出务工人员拿不到合理收入。有的人找不到稳定的工作,一年要换几个地方。”内蒙古兴安盟外出务工工作站站长李立东说,“在内蒙古兴安盟,对村民外出务工统一的劳务帮扶,可以保障外出务工人员遇到困难时,由政府托底买单拿到保底收入,为村民外出务工打消了担忧。”
“在外出务工之前,人社部门还专门组织人员对我们做了1个月培训。现在我在天津一家钢结构工厂做电焊工,挣得可比没技术的工友多。”马成告诉记者,以前家人都在当地从事农牧业,年收入大概是3万元,而在天津做技术工人,年收入大概有10多万元。
在全国各地,广泛开展的技术培训让外出务工人员实现了有效增收。在今年春节期间,河南加大网上职业技能培训教程供给,上线一批适合务工人员的培训课程,引导有就业意愿的人员参加技能培训;广东广州推出“新春技能免费学”活动,精选了总数超过200门、时长超过2000小时的优质课程,为务工人员提供技能提升保障。
在今年春节假期前后,各地对外出务工人员还提供了更多保障,通过“直播带岗”“春风行动”等活动搭建起用工对接的桥梁。从1月27日至29日,在安徽来安县举办的直播招聘活动中,当地35家企业通过各网络平台为求职者提供了上万个工作岗位。在湖北襄阳“春风行动”保用工促就业大型现场推介会上,近千家优质企业、7万余个就业岗位,解决了企业招工难和求职者找岗位难,推动一季度保用工、促就业“开门红”。
丁赛尔指出,目前,我国经济长期稳中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就业优先政策持续完善加力,就业服务更加精准,就业环境更加公平,就业形势总体平稳。
(本报记者 姚亚奇)
202湖北省成人高考报名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丨楚天春风劲——湖北重返经济发展“主赛道”观察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
楚天春风劲——湖北重返经济发展“主赛道”观察
新华社武汉2月17日电 题:楚天春风劲——湖北重返经济发展“主赛道”观察
新华社记者唐卫彬、徐海波、侯文坤
2021年6月13日拍摄的武汉。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50012.94亿元,排名重返全国第7位——这是湖北交出的2021年“GDP答卷”。
作为全国疫情最重、管控时间最长的省份,湖北经济重振一度面临较大困难。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5月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湖北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湖北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多年积累的综合优势没有改变,在国家和区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没有改变。
石以砥焉,化钝为利。
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湖北“三个没有改变”论断的科学指引与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湖北一路逆风奔跑,负重爬坡,显示出强大修复能力和旺盛生机活力,跑出“加速度”,重返经济发展“主赛道”。
抢时间 抢机遇 抢要素
2020年5月14日,即将赴鲁就业的湖北务工人员乘坐大巴车从黄冈出发。当日,湖北、山东通过网络视频实时连线,完成《鄂鲁支持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暨劳务协作帮扶协议》签约暨湖北首批240名赴鲁务工人员送迎仪式。 新华社记者 程敏 摄
【画面】起苗床、育苗、覆土、漫水……人勤春早,在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的田间地头,随处可见红薯育苗的繁忙景象。
“苗床注意保暖,苗种摆放均匀,覆土厚薄一致……”湖北根聚地农业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周德顺正在现场指导农民。
红安位于大别山革命老区。在这里,红薯被称为“苕”,是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主要粮食作物。如今,这个古老农作物有了更多“花样”——被加工成红薯生全粉,生产出红薯条、冰激凌、面点、面条、饼干等休闲食品,成为高附加值产品。
2020年疫情影响让周德顺的公司一度停滞。“复工复产后,公司第一时间抢种了5500亩红薯,没想到红薯从地里一挖出来,就被客户订完了。”周德顺说,疫情之后,越来越多人看中红薯的高营养价值。红薯产品摆上超市和电商平台,成为“紧俏货”“网红商品”。
周德顺的公司进一步扩大生产,强化与湖北省农科院等科研机构的合作,改良品种,推广新技术、新模式。2021年,公司收购红薯8000多吨,带动5万农户致富,联动上下游企业30多家,共同实现综合产值达百亿元。
“我们像‘刨金蛋’一样,挖掘自身潜力,盘活现有资源,做大做强。”周德顺说,2022年,公司又整合资源成立薯粮集团,打造全产业链,力争五年后达到30亿元产值。
2022年1月1日,列车从武汉动车段存车线上驶出(无人机照片)。当日,几十组动车经过武汉动车段工作人员通宵检修后,在黎明时分陆续驶出,迎接新一天的旅客。 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记者观察】湖北企业透出的坚定信心,底气源自“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的关键论断。湖北经济有强劲韧性,加上中央支持湖北经济社会发展一揽子政策的扶持,“搭把手、拉一把”的举国同心,政策、资金、项目从四面八方涌进湖北。
企业危中寻机,挖掘市场潜力,激发市场优势,谋划发展新路。湖北各地各部门也大力弘扬“店小二”精神,做到“有呼必应、无事不扰”,全力帮助企业纾困解难,把服务送到企业急需处,让千千万万的经济细胞活跃起来。
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投资环境最优……湖北正在全力推进营商环境建设,刀刃向内,自我革命,努力打造要素聚集的“磁场”、企业发展的“沃土”、投资兴业的“宝地”和现代治理的“样板”。
补短板 固底板 锻长板
2021年7月21日,“平战结合”同济航天城医院建成。该医院是一座三甲医院,建设历时289天,是武汉市“四区两院”六大公共卫生重点工程之一。 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画面】上午8时许,武汉云景山医院建设工地。
打开配电房、填写工作表、查看配电箱运行情况、检查近千条回路……系统复杂的风机房内,中建三局一公司水电技术员许新焰拿着万用表,正在熟练地检修配电房风机电路,俨然一名“老师傅”。
但在几年前,他还只是一名四处打零工的装修水电工。参加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让他第一次接触到医院水供给处理系统。这次特殊的经历改变了许新焰的打工路。
针对疫情防控中暴露出公共卫生能力短板和弱项,湖北启动了一批打基础、补短板、强功能、利长远、惠民生的重大项目,开工新建改建一批医院。云景山医院便是其中一个。为此,许新焰自学了医院水电设计安装。许多工程项目找上门来请他。他经常忙得不可开交,就把同村8个年轻人招到工地,成立水电班组,手把手教他们水电施工技术。
塔吊林立、机器轰鸣、运输车来回穿梭,许新焰忙碌的身影背后,各大项目工地如火如荼。2021年,湖北省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20.4%,施工项目24879个,比上年增加5832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占比43%。
2020年11月19日,中国5G+工业互联网成果展在武汉举行,图为工作人员演示一套5G智能采煤系统。 新华社记者 程敏 摄
【记者观察】公共卫生体系补短板工程位列湖北省疫后重振补短板强功能“十大行动”之首。湖北公共卫生补短板强功能三年行动已谋划项目2247个,规划总投资2545亿元。截至目前,已开工项目1601个,一大批三甲医院相继建成,投入使用。
传统基建和新基建,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共卫生服务和大健康产业;数字经济和5G智能化改造……湖北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2年紧盯总投资10.3万亿元的11287个亿元以上项目,能开则开、能快则快,全年投资增长10%以上。
比较快地实现经济触底反弹,得益于湖北显著的区位优势、产业优势、投资优势没有改变。湖北上下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拉长长板、补齐短板、加固底板、锻造新板,把一个个投资打造成新的增长点,把一批批项目经营成新的增长极。
破壁垒 拆藩篱 促协同
2021年10月27日,观众在光博会上参观展品。 当日,以“光联万物,智引未来”为主题的第十八届“中国光谷”国际光电子博览会暨论坛,在武汉中国光谷科技会展中心开幕。新华社发(伍志尊摄)
【画面】上午8点半,武汉市东南角,梁子湖畔。
新成立的湖北东湖科学城前线指挥部正在开会。他们当中,有各单位抽调的业务骨干,还有一批年轻博士。简短会商后,他们有的赴高校对接科研项目,寻找“外援”;有的与施工单位一道,协调工程进场勘探;有的拿着连夜备好的图纸,赴现场查看路网建设进度……
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经过一年多建设,湖北东湖科学城的“四梁八柱”已初步形成,以其为核心的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正加速建成。未来,这里将诞生七大湖北实验室、九大科学装置、九大创新中心、七大功能板块、三条千亿产业大道、两大万亿产业集群……
2022年2月15日,工人在武汉地铁19号线花山河站至光谷五路站区间地下隧道工地施工。 新华社记者 程敏 摄
这条科创大走廊由中国光谷出发,涵盖武汉城市圈中东部的武汉、鄂州、黄石、黄冈、咸宁五个城市。同时,位于城市圈西部的孝感、仙桃、天门、潜江等城市也主动向武汉“靠拢”,推进交通等基础设施一体化,对接武汉优势产业集群,培育新兴产业链。
如今,武汉城市圈九城携手打造“光芯屏端网”万亿产业,已形成“研发在武汉、转化在城市圈”“主链在武汉、配套在城市圈”“融资在武汉、投资在城市圈”的产业发展格局。
2020年4月29日拍摄的武汉光谷大道立交桥。 新华社记者 程敏 摄
【记者观察】“在国家和区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没有改变”,鼓舞湖北以更强有力的担当服务中部地区崛起、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武汉城市圈发展的铿锵步履正是其中的生动实践。
遵循党中央、国务院赋予湖北的“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的目标定位,湖北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提出着力构建“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的区域发展布局。
“一主引领”,以武汉“领唱领舞”和武汉城市圈“合唱共舞”,辐射带动全省全域高质量发展。2021年,武汉市经济总量达到1.77万亿元,武汉城市圈经济总量突破3万亿元,位居全国省域城市圈前列。
“两翼驱动”,是发展模式由“点轴式”向“扇面式”的演进。“宜荆荆恩”城市群与“襄十随神”城市群,一南一北,构成支撑全省高质量发展的南北列阵。2021年,两大城市群GDP分别为接近9000亿元和突破1.1万亿元。
“全域协同”整体发力。2021年全省78个县(市区)GDP占全省比重达到59%,接近3万亿元。7个县市进入全国百强,22个县市入围中部百强。
风正时济扬帆起,击鼓催征开新局。
2月7日,湖北召开农历新年的“第一会”——深入实施区域发展布局暨县域经济发展大会,提出“强核、壮圈、带群、兴县”推动全域高质量发展,确保交出“全域出彩”“再续精彩”的优异答卷。
2020年湖北成人高考网上查询
武汉大学今年继续邀请抗疫医护来校赏樱
中新网武汉2月16日电 (马芙蓉 吴江龙)记者16日从武汉大学获悉,今年该校将继续履行承诺,在3月19日设立抗疫医护赏樱专场,邀请援鄂医疗队及湖北省内抗疫医护人员来校赏樱,期间不接受其他社会公众预约。
今年武汉大学赏樱活动主题为“再约赏樱花,一起向未来”。除专场外,抗疫医护人员还可在樱花开放期间任一时段,通过指定的网络绿色通道登记后进校赏樱。学校将设计形式多样的活动,提供精品赏樱路线、专人专程接待等个性化服务,让抗疫医护人员感受到礼遇和尊崇。
2020年樱花盛放季,4.2万余名援鄂医护和54万名湖北本地医护专注抗疫,错过赏樱成为不少医务人员的遗憾。武汉大学当时承诺,从2021年开始,连续三年为援鄂医疗队员及湖北省内抗疫一线医护人员开设赏樱绿色通道。(完)
来源: 中国新闻网
202湖北省成人高考报名湖北房县“坟场凶案”4年后宣判:疑罪从无的真凶从“无罪”到“无期”
封面新闻 记者 苏定伟
杀人现场没有提取到凶手的指纹、毛发、足迹、血迹、DNA等生物痕迹,能否给凶手定罪?2月15日上午,在湖北房县人民法院内,十堰市中级人民法院对一起杀人案宣判,61岁的凶手岁昌明犯故意杀人罪,判处无期徒刑,赔偿丧葬费32330元。
2018年春节前,湖北房县一个偏僻的山村发生一起凶案。一审判决,以证据不足,嫌犯被判无罪。4年后,这起备受关注的“坟场凶案”大反转,涉案嫌疑人从“疑罪从无”的无罪判决,再审改判为无期徒刑。
“疑罪从无,不能矫枉过正。或许凶手有大量反侦查手段,或由于种种客观原因,凶案现场确实无法提取到凶手的生物痕迹!”该案原告人律师、北京德和衡(武汉)律师事务所刑辩部主任胡延美告诉封面新闻记者,此案大反转是司法大进步, “疑罪”不再是无原则的“从无”,嫌犯大量杀人细节的供述+合理的推断+间接证据,真凶伏法。
法院判决书
元宵宣判,父亲九泉之下可以安心了
2月15日,元宵节,湖北房县街头还是张灯结彩,春节喜庆的气氛尚未完全褪去。上午9时过,房县人民法院,十堰中院对岁昌明杀人一案作出判决。“岁昌明两个女儿来到庭审现场,岁本人全程一言不发。”胡延美的位置离岁昌明很近,“法官宣读判决结果时,我明显感觉岁昌明脸上轻松多了!”
“父亲遇害整整4年了,今年终于让杀人凶手认罪伏法!”拿到判决书,刘垚有些激动,他说,这一天,等得太久了,“所有人都知道凶手是谁,就是因为现场没有提取到凶手的DNA,一审法院判凶无罪!”
刘垚的老家在铺沟村,湖北省十堰市房县大山里一个偏僻的小山村,离县城27公里,十堰市98公里。宣判当天正逢元宵节,刘垚邀请胡延美再回铺沟村,封面新闻记者联系胡延美时,他正在刘垚老家,“他们一家人都轻松了,要是不判岁昌明有罪,对死者家属第二次伤害太大了,‘疑罪从无’有时会让真凶逍遥法外。”
父亲就安葬在屋后大山里,紧挨着爷爷奶奶的坟墓,紧挨着案发地。刘垚说,每一次祭拜都是重回案发现场,爷爷奶奶在天之灵日日夜夜盯着自己儿子,盯着自己儿子被杀害的现场。天色渐渐黑了,刘垚带上判决,来到父亲坟前,告诉父亲判决结果,告慰父亲九泉之下可以安心了。曾经多次踏勘凶案现场,胡延美百感交集,静静站在旁边,无声地陪着刘垚一家人。
上山的唯一小路
人迹罕至,深山坟场春节前发生凶案
2018年2月5日,村里家家户户都在忙着迎接春节的到来。时年58岁的刘万炎来到屋后的大山里,准备清理父母坟前的杂草。这一走,就再也没有下山。刘万炎独自一人在家,他的失联没有引起大家的注意。2月9日下午,刘万炎的堂兄刘万强上山查看母亲坟墓,发现刘万炎被害了。“竹林边干沟里躺了个人,头上盖了件衣服,捡来木棍撩起那衣服,好像是刘万炎,我看到他脸上有口子,还有血,我就报警,告诉了村干部。”
警方以案发现场为中心展开调查,竹捆下面有一具男性尸体,头面部覆盖着一件棉袄,左臂肘部上放有一把砍柴刀,地面上有一个灰黑色耳套,地面有一根木棒。经辨认,死者正是失踪的刘万炎,案发地地广人稀,杀人地点在深山坟场,人迹罕至,从刘家步行要半小时。上山唯一的路就在村前,谁要上山,村里的人一定看得到,警方很快锁定嫌犯同村人岁昌明。
案发现场有两截杉树杆靠在路旁树上,民警发现,岁昌明家中有两截杉树杆与案发现场的杉树杆粗细程度相近。落网第二天,岁昌明就供述了作案过程和大量细节,包括做案的时间、地点、工具、起因、打斗过程、刘万炎受伤情况、掩盖尸体的方式、现场物件、痕迹等等。打斗的过程是先赤手互搏,后用木棒敲晕,再持刀砍死;杀人用的砍刀是死者的,盖在死者头上的衣服是死者的。供述的扛树时间,作案时间,与数位证人遇到他和看到他的时间高度一致。
岁昌明交待,他之前已砍伐了刘万炎家里的一棵杉树,两人发生口角相互撕扯,随后他持一根木棒击打对方头部,对方遂拿起放在路边的砍柴刀打算砍他,他见状将对方手里的柴刀夺过,用砍柴刀连砍数刀,致刘当场死亡。岁昌明家里的3截杉树杆,案发现场的两截树杆,经专业鉴定,5截杉树都来自同一棵树。岁昌明现场指认,从村口开始,对上山的路线,作案的过程和细节均进行了非常详细和准确的指认。村主任参与了现场指认,作证说,一定是岁昌明杀的,因为如果不是他杀的,不可能指认的这么细。
遇害村民的老家
没有DNA:一审法院宣判嫌疑人无罪
经胡延美统计,岁昌明在接受公安机关、检察院前后作了14次供述,其中有10次都是有罪供述,交待了大量作案细节,而且对同监室室友讲述过自己作案过程,同监室的其他人都向公安机关出具了证言。“但开庭时,岁昌明全部否认了。就是因为他知道公安机关没在现场提取他的DNA。”2019年7月24日,十堰市中院在房县法院开庭,公布了证人证词,及凶手口供,但物证(血迹或指纹)缺失。
凶案现场为什么没检测出死者的指纹和血迹呢?刘垚认为,岁昌明是先用木棒将刘万炎打晕,在刘万炎丧失反抗能力的情况下,把刘万炎杀死,凶手并没有受伤,所以案发现场没有留下凶手的血迹。案发之前,当地下过大雪,所有人都戴着手套,刘万炎到死手套都没有脱下来,显然岁昌明也是戴着手套的,自然不会留下指纹。“案发4天后才落网,凶手送检的衣服可能换了或洗了,肯定也没法检测到凶手的DNA。”
一审法官问:岁昌明你之前为什么认罪?”岁昌明答:警察告诉我,现在科技很发达,没办法隐瞒的。为什么翻案,因为物证缺失!问及在案发当天他的行踪,仅以“不清楚”“不知道”“不是我说的”来否定证据。尽管有岁昌明交待的作案过程和大量作案细节,还有村民的证言,以及偏僻农村和案发现场的地理现状分析,凶手都认向岁昌明。但岁翻供了,他的衣物上又没提取到死者的血迹和指纹,一审法院作出无罪判决。
2020年6月12日,湖北省高院作出裁定书,原审判决违反法律规定的诉讼程序,撤销一审判决,发回重审。
死者和凶手两家同一个村,相距四五百米。重审法官解释,此案因邻居口角而起,不是有预谋的重大杀人案,罪不至死。宣判后,刘垚家人和代理律师赶到十堰市人民检察院,以量刑过轻为由,申请抗诉,要求追究岁昌明死刑。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2020年湖北成人高考网上查询